古运河的畅通,各地商贾云集,使济宁成为“百货萃聚”“万户往来”的商都大市,京省驰名的玉堂酱园,著名的皮毛业、竹器业、陶瓷业、北果业、茶叶业、粮食代理业、国药业、绸布业等都是随着运河航运的兴旺而发展起来的。
清道光年间,运河之都济宁的商号计有千余家;商业的繁荣,使济宁城区内不断发展,清康熙年间,城内有街衢45条,城外43条,至道光年间,城内新增街衢62条,城外新增140条。
由于一些行业市场集中在一条街上,出现了许多以行业市场得名的街巷地名。如竹竿巷,以编织出售竹器、竹货而得名。姜店街,以黄姜商贩货店得名。馓子胡同,以油炸馓子而得名。果子巷,以售干鲜果品山货而得名。鸡市口街,以鸡鸭市场而得名,后雅化为吉市口街。驴市口街,以牲畜交易市场而得名。菜市口街,以出售蔬菜而得名。柴禾市街,以买卖烧柴市场而得名。瓷器胡同,以售瓷器而得名。炉房街,以铁炉、银炉作坊而得名。纸坊街,以造土纸作坊而得名。糖坊街,以制糖作坊得名。皮坊街,以熟皮制革、皮货加工作坊而得名。打绳巷,以绳经作坊得名。打铜巷,以铜锡加工作坊而得名。大油篓巷,以制作不同类型的油篓而得名等等。
济宁竹竿巷与东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