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地理沿革 孔孟之乡济宁,位于山东东南部,濒临京杭大运河,素有“圣贤故里”、“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就在济宁一地设任城县,属砀郡;秦至五代,其主要名称叫“任城”;五代后周时,时人有感于比邻邻汶、泗、沂、洸、济五道水系,故名其地为济州。后周太祖郭威,于592年割出兖州的巨野、任城、中都、和郓州的金乡等,另设济州,州治设于巨野。元至元八年(1271年)升济州为济宁府,治任城,从此有了济宁这一名称。元至元十六年,又升济宁府为济宁路。时间推至明清两朝,济宁这一名称基本未变,只是改路为府、改府为州而已。[1] 明朝初年,济宁隶属于兖州府;洪武八年设置济宁州,废任城县,但仍属于兖州府。清朝沿袭明朝旧制,时间推至雍正二年﹝1724﹞,济宁从兖州府划出,升为由省直辖的直隶州;全称为“济宁直隶州”,简称“济宁州”﹝下辖济宁、嘉祥、金乡、鱼台﹞。民国三年﹝1913﹞改州为县。 二、 手工业、商业市镇发展情况 可以说,自明中后叶,济宁地区的手工业、商业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乾隆、嘉庆时期,经济进一步得以发展。这里“以运河为依托,吸引江南、中原的木材、竹材,以及江浙之地的红白糖,江西的瓷器,湖北的桐油,山西的铁器等货物;而且,把济宁的土产品、棉花、枣、柿子、梨、药材、香椿芽等集中运往江南。”[2]并且,在运河停运之前,官运的漕粮船,一般于旧历十月自苏、杭启程,第二年阴历四月底至济宁,并在此过端午节;船由通州空仓返回后,常购于此。如收购枣、梨、落花生、皮货、毛货等﹝因为船只在返回时即为民船﹞;而北运漕粮至济宁时,船夫也多夹带私货,在济宁等地兜售。同时,济宁本地以盛产棉花、烟草等作物而著称,棉花是济宁直隶州商业的第一大宗,紧随其后的烟草种植加工业。同时在酿酒业方面,杨士骧修的《山东通志》亦云“药酒以济宁为佳”[3],第三、南北货物已托运河,在济宁进行交易,它吸收了江南、中原地区的木材、竹料,浙江的糖制品,江西的陶瓷器,湖北的桐油等。与此同时,“北方的土特产,诸如:核桃、红枣、柿子、香椿芽、药材(比如东阿的阿胶等)、皮毛等运往江南,并将周边地区的;粮食、布匹、煤炭、手工业制品、酱菜、酒类等运往临清、德州、天津等地。”[4]可见,当时的济宁可谓是商贾云集,四方的物品皆在此处转运销售。 当时的济宁充分利用运河的区位优势,运河两边多为“一直是一个吞吐大量货物的水旱码头,拥有大量的木帆船、大车、小车等运输工具。”[5]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小车行、大车行、船行、等重要行会组织。 时间推至晚清,济宁经济发展依然。包世臣在《安吴六种》卷六《闸河日记》中说济宁的手工业、商业发展水平,可与济南、长山之周村相媲美,“其出产以烟草为大宗,业此者六家,每年买卖至白金二百万两。”可见时间推至道光中后期,济宁的商业依旧不见衰退之势。据民国《山东济宁直隶州续志》载,“州当河漕要害之冲,而又新筑兖济支路介于其间,沟通南北,百货并列,因之趋于实业者多。四境之土肥沃,民务耕种,自昔已然。”[6] 当时著名的手工业作坊有济宁玉堂酱菜行[7],是苏州的戴某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济宁创办,时称“姑苏戴玉堂”。戴某本位南方人,在济宁做官;因其对北方的饭菜不甚适应,且实施不免有思乡之情,于是乎就采用南方的手工艺,并融合了北方将才的特点,创办了这一酱园。 嘉庆二十年(1807),被济宁的孙家和德聚药材店的老板冷氏合资买了下来,并改名为“姑苏玉堂”。[8]此后酱园的规模急剧扩大。自光绪三十一年起,孙家开始独自经营,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玉堂酱园是由官商共同经营。 另一家著名的手工业作坊是“汪云铜”铜器制造行;虽然当时仍以小作坊生产,但是当时伙计最多时也就七八十人,据说,本想伙计达到百人时,就搭台唱出大戏,但这一目标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 [1] 注:如上的地理沿革部分,参自傅崇兰著的《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5至86页。 [2] 罗仑等著:《清代山东经营地主底社会性质》,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 第29页。 [3] 杨士骧等修:《山东通志》卷四,《风俗》,民国二十三年影印本。 [4] 参考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第305至307页 [5] 罗仑等著:《清代山东经营地主底社会性质》,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5页。 [6] 杨士骧等修:《山东通志》卷四,《风俗》,民国二十三年影印本。 [7] 注:相关资料有海汕著的《玉堂春秋》,济宁市工商联合会编的《济宁玉堂》,《济宁金石志》、《济宁直隶州志》等。 [8] 注:孙家即孙扩图家,他的后代孙玉庭为乾隆四十年的进士,后来官至广西按察使、两湖的布政使、两江总督,加他自少保。 三、 运河、铁路之于济宁的影响 济宁,在明清时期的山东,是仅次于临清的著名商业城市,也是江浙、安徽、湖北等地与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商人聚集交易的商品集散地。同时,济宁凭借京杭大运河的水陆交通优势,因此这里商贾云集,四方商品皆汇于此。 旧书多云,自光绪二十六年运河停运之后﹝因为较之于海运,漕运成本太高﹞,济宁经济一落千丈,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运河停运前后,济宁经济变化的落差究竟有多大呢?下文将试作分析。 许多城市的发展是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的,比如“山东的济南、青州、兖州等地,著名的原因在于,这里充斥着巡知府、官僚胥吏、缙绅豪强这么一批人物,这些地方的膨胀与扩大,都是和封建地主及其官僚机构的兴衰密切相关的。”[1]那么,济宁是否也属于此类呢?并不完全如此,有些城镇则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济宁可以说就属此类。 包世臣在《安吴六种》卷六《闸河日记》中说“西客利债滚利遍天下,济宁独不能害贫民之财,不外出宜其殷富也”,“浦上居民皆依河以求衣食,而济宁则否”;此时正处于道光中后期,济宁的经济虽不时受到黄河水患、局部匪患的侵扰,但总体上仍处于鼎盛期;此时的济宁仍与“浦上居民”不同,并不过分依赖运河的因素。其实,济宁州辖地的手工业商品多自产自销,运往外面的并不是太多。 [1] 参见罗仑等著:《清代山东经营地主底社会性质》,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3页。 接着,将从晚清济宁州的人口数上对上述问题进一步论述。 户口:前志户口以道光二十年文册为据,近六十年惟嘉祥宣统志载有历年增益之数,金乡、鱼台则仍同前志……,其历代户口数,有为前志所漏列志,悉补著于篇。[1] 人口统计表: 单位:丁口 其他 州县 旧通志﹝光绪年现行赋役全书﹞所载人口数 光绪三十二年所载司册人口数 采访册所载人数 济宁州 原额人丁:92315滋生人丁:49092 完赋人丁:26840滋生人丁:1955 实在人丁:174937 266356 金乡县 完赋人丁:10149滋生人丁:641 实在人丁:71853 334863 嘉祥县 完赋人丁:4094 滋生人丁:705 实在人丁:43322 137826* 鱼台县 完赋人丁:26840滋生人丁:1955 实在人丁:59863 182205 资料来源:《济宁直隶州续志》四之一,食货志 *原文载“嘉祥宣统志载户口,历年增益,至光绪年间,户口增至二万一千七百一十三口,增至十三万七千八百二十六。”与金乡、鱼台两县对照,137826口似更与之相符。 按司册所载,与采访册之数相差太远,但从来调查户口,向不征实,不敢谓司册无讹,亦不得谓采访册无据,盖司册采访皆凭卷宗所记之数以书也,姑录其数,以为参考。 由此可知,光绪三十二年﹝1906﹞,济宁州的人口已经达到十七万有余,人口的增长是以经济的发展为依托的;可以说,京杭运河的停航对本地经济的冲击,并未有如“一落千丈,遍地萧条”等叙述的那样严重。 [1] 潘守廉等修:《济宁直隶州续志》卷四《食货志》,民国十六年铅印本。 同时,济宁的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本地为依托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着自产自销的色彩。晚清时济宁的商业“多系贩卖土产,手工业多系土产加工和生活资料的制作业。” [1]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在下表发现些许证据。 物产: 谷类 扁豆 豌豆 大豆 小豆 御秫米﹝黏高粱﹞等 蔬类 金簪﹝又叫金针﹞ 腊菜﹝又叫辣菜﹞ 葵 酒豆 大头菜 荠菜 薰菜 灰菜 苔菜等 瓜类 笋瓜等 果类 落花生 菱 茨菇等 木类 青杨 柳榆 甘乐林 楸 梓 棠棣 椒 皂荚 冬青 红叶 枣等 货类 棉# 帕 毯 瓦器 香脂烟 ﹝出济宁制法,甲于他处﹞等 药类 南星 菊花 薄荷 茵陈 莱菔子 全蝎 赤小豆 麦门冬等 源自:山东济宁直隶州续志·民国 另外,铁路交通对济宁的影响的深远。津浦铁路1910年通车建成通车以前,济宁系运河沿线中心地点,东自沂州,西至开封,南达徐州,北抵济南,莫不以此为百货转运起点。商业之盛,甲于全省。在济宁集散的货物中,居首位的正是粮食。济宁县境内,除了县城因集散粮食等货物商业特别发达以外,城西20华里之安居镇亦甚繁荣。鲁西南的金乡、单县、郓城、曹县、巨野、汶上等闲出产的杂粮均在此镇集散,粮行八家。该镇齐昌盛期为光绪宣统年间。 1901年,济宁运河停运之后,商人们大多把货物改由铁路运输,商业贸易中心逐渐从济宁转移到了津浦铁路运输。可以说1901——1910年是短暂的衰落期。但是,这种衰落期由于济宁特殊的地域经济发展模式,而变得不如临清等地那么明显。 参考书目 [1]潘守廉等修:《济宁直隶州续志》卷四《食货志》,民国十六年铅印本。 [2] 杨士骧等修:《山东通志》卷四,《风俗》,民国二十三年影印本。 [3]罗仑等著:《清代山东经营地主底社会性质》,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 [4] 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1] 参见罗仑等著:《清代山东经营地主底社会性质》,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1页
#p#副标题#e#
#p#副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