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此书的写作框架,本书基本由三部分构成:
上篇 运河的贯通和鲁西区位优势的形成。此部分由三部分构成:
1、 会通河的疏通和鲁西交通网的形成。此子目下包含明初运河的贯通,运河的修治与管理,区域交通网的形成。
2、漕运兴盛与物资交流。此子目下包括漕政与漕运,沿岸的水次仓【也就是仓储】,临清、济宁两关,物资的交流。
3、 运河城镇带的形成。此子目下包括城镇的地理分布【包含历史渊源、流变等】,空间结构与特点
中篇 商业的繁荣与产业结构的新变化,由两部分构成:
1、 市场网络体系的建立与各地商帮。此子目下包括山陕、徽州、江苏等地商帮在运河一线的经营。
2、 因运河而起的手工业【包括皮革、竹竿、酿酒、烟草、织丝等业】。
下篇 南北文化交流与社会风俗变迁。由三部分构成:
1、 书院
2、民间信仰
3、城乡风俗之变【嗜酒、尚武之风的形成,反映了作者对当地民情细腻而深刻的把握】。
与研究济宁等地相关的资料:
1、山陕等地商人对济宁的影响,资料的表现形式为会馆、店面、经营范围、票号的发行等。值得注意的是,道光以后,各地商人在济宁的势力逐渐势微。山东的经济重心也由运河区转向东部沿海地区。
2、 那么,为什么以山陕商人为代表的外地商人在济宁的数量不多呢?其实,清人包世臣早有论述“西客利债剥遍天下,济宁独不能容”。【《安吴四种》卷6,《闸河日记》】当时的“西客”指的是山陕商人。其实,这与济宁本地的商业环境有关。当时的济宁本地商人占据多数,并且个个精明强干,“山陕商人所擅长经营的粮食、典当、木材等行业,多被济宁当地商人及其它省份客商所分占”。当然,窃以为,由于当地所特有的地域、商品种类的特点,济宁的商品多自产自销,外地客商在与本地商人的竞争中并不占优势,而不仅只是山陕商人一地。
3、可以说,明朝中期至清朝中期,济宁经济的繁盛于下列因素有关:第一,太祖、成祖的大量移民措施,提供了劳动力和农业、手工业的技术。第二,为了漕粮的运输,经行运河的全线疏竣开通。第三,虽有短暂的战乱如“靖难之役”等,但总体上处于稳定时期。
4、清中期道光以后至民国初年津浦铁路开通之前,济宁低水平发展的原因:第一,由于黄河决口导致的运河停航,河运改海运。
道光五年【1825】,清廷批准漕粮该行海运,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河南的铜瓦厢决口,河水漫至东明、张秋等地,最后注入大清河入海,这样就把山东段的京杭运河拦腰截断。随着黄河泥沙灌入运河河道,并且不断淤积,导致运河北方段时常断航,并且河道的整治工作虽花费巨资,仍不见好转,漕运已经变为一种昂贵耗时费力的事情。时间推至1900年,清廷宣布湘赣等六省的漕粮一律改折银两,漕运遂告终止 [1]
第二,外忧内困的晚清政局。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联军侵华,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同时强制地方政府横征暴敛,商税过重,商民不堪其苦。
第三,农民起义不断。天平天国运动长达十余年,波及山东等地,京杭运河因此停航数载。义和拳起义导致许多商铺因战争被毁。
第四,自然灾害不断。主要是水灾,黄河多次决口,人民流离失所,瘟疫肆虐,当地经济因而萧条。
5、明清济宁商业经营的种类:棉花、烟草、茶叶、皮货、药材、煤炭、衣料等手工业饰品、酱菜等生活日用品。
6、外地上人在济宁地会馆:“三省会馆”是由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商人联合建立的。[2]
7、济宁周边的市镇:安居镇[此地距嘉祥不足
8、河流湖泊:汶水、泗水、微山湖、南旺湖。
9、王云此书的优点:第一,利用了大家所不熟知的地方碑刻、地方志,进行了运河沿线的实地考察,获得了大量的一手口述史料信息。第二,注重空间因素的把握。如:王云在对城镇分布的分类上,分为商业社区、街巷布局、区域空间结构等,并且对各行业进行了史料的考证。
[1] 部分参自王云著《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43页。
[2] 王云著《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第145页。
[3] 王云著《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第88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研究的学术回顾
二、本书的学术价值与基本思路
上篇:运河的贯通和鲁西区位优势的形成
一、会通河的疏浚与鲁西交通网的形成
1.明初会通河的疏浚与大运河的南北贯通
2.明清时期山东运河的修治与管理
3.以山东运河为轴心的区域交通网的形成
二、漕运兴盛与南北物资交流的活跃
1.山东运河漕政与漕运
2.运河沿岸的水次仓
3.临清关与济宁关
4.南北物资交流
三、山东运河城镇带的形成
1.山东运河城镇的地理分布
2.山东运河城镇空间结构与特点
中 篇:商业的繁荣与产业结构的新变化
一、市场网络体系的建立与各地商帮的活跃
1.以运河城镇为中心的市场网络体系
2.山陕商人在山东运河区域的分布与经营
3.徽商在山东运河区域的经营活动
4.江苏商人及其他商帮在山东运河区域的经营活动
二、因运河而兴起的手工业
1.临清烧造和贡砖生产
2.融汇南北的酿造业
3.竹木加工与沿运城镇的竹竿巷
4.皮革加工与“千张袄”
5.丝织业与临清哈达
下篇:南北文化交流与社会风俗变迁
一、南北文化的交流融汇
1.书院遍布,科举兴盛
2.运河岸边的藏书楼——海源阁
3.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墨记与区域戏剧文化交流
二、运河与民间信仰的多元化
1.漕运之神——金龙四大王崇拜的形成和传播
2.海运之神——天妃信仰的北上传播
3.财、义之神——关帝崇拜的泛滥
三、运河城乡社会风俗的变迁
1.由“织穑为生”到“民竞刀锥”
2.由“民尚俭朴”到“靡然向奢”
3.由循规蹈矩到“违礼越制”
4.嗜酒与尚武
5.山东运河区域风俗变迁的社会原因
结语: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的历史趋势及特点
一、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的趋势
二、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的特点和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