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河的辉煌历史始于济宁。运河建成后,由于黄河淤积和水量不足,事实上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而运河真正成为中华南北交通的脊梁,乃是自南旺分水枢纽建成后,才确保了在明清两代以来的畅通无阻,南旺工程是堪与都江堰齐名的世界第一流的水利工程,是矗立在3000里运河上的不朽丰碑。从某种程度上说,或许淮安是运河的起点,但却是济宁赋予了运河以真正的灵魂与生命,运河千古流传的辉煌历史,是自济宁而始。
2.治理运河的最高机构总河衙门设在济宁。自明成化七年(1471)设河道总督驻扎山东济宁始,有明一代,河道总督均驻节济宁。清朝初年,河道总督衙门仍在济宁,迟至康熙三十一年才移往清江浦(淮安),但到雍正七年,因黄河险段北移,清政府发现河道总督驻节清江浦无法有效管理河南山东河务,于是又将河道总督一分为三,设南河总督于清江浦,东河总督于济宁。此后,因黄河淮河互侵河道,加之洪泽湖水位日益升高,淮安在运河中的交通地位日渐下降,延续至咸丰八年终被裁撤,而济宁东河总督则迟至光绪二十八年因海运兴起后才被取消。据查,清至顺治元年至光绪二十八年的258年间,朝廷钦命了119任河督,共由101人充任,其中正一品大员近半。期间仅有27年(康熙三十一年至雍正七年),共4人,计5任总河移驻清江浦。济宁在运河行政管理上的中心地位显然是淮安无法企及的。
3.管理运河的各主要机构均设在济宁。除总督河院署衙门外,还有运河道署、运河同知署、泉河通判署、管河通判署、巨金嘉管河主薄署等众多司运行政管理机构,以及河标中军副将署、运河兵备道署、各运河标营署、守备署、卫署,还有巡漕使院、抚按察院、布正司行台、治水行台等等司运军事、监察机构。另外,还有济宁直隶州署官司衙门等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故今民间有“济宁七十二衙门”之说。
4.作为运河南北交通的主要枢纽,济宁被称为“水陆交会,南北要冲之区;襟带汶泗,控引江准、灌运咽喉”,是京杭运河沿岸七大商埠,全国33个重要工商业城市之一,民间素有“济宁翻船,京城翻天”的说法。
5.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到访济宁,康熙五下江南,三次到济宁,乾隆六下江南,每次都驻跸济宁,足见对济宁河务的重视,济宁至今仍保有接驾庄、皇棚湾、皇营、龙行胡同等地名。
6.位于济宁微山县南阳岛上的南阳古镇被誉为运河四大名镇之一。
7.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设在济宁,主会场设在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于2010年10月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京杭运河中唯一的国家考古公园。
8.济宁市内有丰富的运河文化遗存。济宁无数地名均与运河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与运河航运有关的大闸口、小闸口、中心闸、阜桥口、大石桥等,与运河治理机构有关的察院街、院前街、厅门口街等。在运河遗迹中,济宁各处留下了如大元新开会通河记事碑、梁山开河闸碑、兖州金口坝等,据了解,大运河济宁段纳入《大运河遗产济宁段保护和申遗规划》的文化遗产89项,其中物质文化遗产6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7项。
9.济宁因运河而成为了全国经济与文化的汇聚之地,各地的名流富贾云集于此,各种文化在这里融汇贯通。济宁顺河东大寺、姑苏戴玉堂等均是中外、南北文化交融的典型例证。
10.济宁至今在运河航运中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500强森达美在济宁投资10多亿元建设了大型现代化港口,通过推动亿吨级运河港口群规划建设,打造“运河物流”品牌,济宁将成为内河集装箱和临港物流大动脉,济宁港目前也是京杭大运河上惟一可以经营集装箱业务的港口。
对淮安网友观点的评论:
1.运河开凿历史不足以证明淮安的运河之都地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是从淮安到扬州的邗沟运河,但仅以开凿时间来判定运河之都归属显然太为偏颇,如中国最早的长城乃是始于山东,难道山东能自称长城之都么,更何况邗沟起始点在淮安和扬州两个城市 如果按照淮安网友的逻辑 似乎扬州也应称之为运河之都才对,因此这一观点显然是自相矛盾,经不起推敲的。
2.漕运总督驻节淮安不足以说明淮安的运河之都地位。漕运与运河当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漕运与运河毕竟是两个概念,主管漕运的总督与主管运河的总督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官职,当然在明朝总漕与总河均非固定机构,有时总漕兼领河道,有时总河兼领漕运,但自明后期开始,总河已与总漕截然分开,因此在漕运主管与运河主管之间偷换概念实在是徒劳无益.
3.淮安的经济地位不足以说明其运河之都的地位。淮安网友所言的钞关、盐运等问题,当然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淮安在漕运中的重要地位,但是重要港口与治运中心还是有着显著区别的,事实上济宁也曾经设立钞关,扬州 杭州 临清在运河航运史上也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都难以达到济宁的高度,所以济宁称之为运河之都,还是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