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如何打造“运河之都”品牌,实现济宁旅游跨越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任务。
济宁城滨水而生,因河而兴。从最初的群水环抱到后来的运河穿城,及至现在的跨水系发展,以运河为代表的水系为济宁城市的生长注入了无穷的动力,同时也形成了济宁独具特色的北方水城风貌。在交通条件不便的古代社会,运河流域优美的自然风光令历代文人墨客大做文章。清朝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也是由运河乘船而下,并在运河流域修有行宫、御桥、文桥等建筑,留下了许多题咏刻石,成为重要的人文遗址。运河同时也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一批又一批的外国使者、僧人、学者、留学生、商人等泛海来中国后,有不少来过济宁,留下美丽的诗篇。像城区的太白楼、浣笔泉、铁塔寺、声远楼、汉碑室、东大寺、潘家大楼、吕家宅院、古运河城区段闸、坝、桥遗迹,以及城北的任城王墓、南旺分水龙王庙、水泊梁山、南阳镇和南四湖风景区等等,都是一方名胜。物质遗存与非物质遗存兼备,城市风貌与特色民俗并存,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呼唤世界级的旅游精品,城市自身也需要提升文化品位、优化自然人文环境来提高其综合竞争力,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运河之都”旅游开发的必要性、紧迫性。
总之,济宁运河文化遗迹众多,形态丰富,观赏性强。旅游资源容量较大,类型较为齐全,开发潜力巨大,为打造世界级运河旅游产品,形成京杭运河国家级精品线路的中心节点,唱响“运河之都”特色品牌,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业是带有文化属性的经济产业,开发运河旅游资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从大旅游大文化的角度来开发旅游产品
古运河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厚重的文化积淀,运河文化已经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沿河地区的旅游产品开发只有真正地从此入手,才能挖掘出民族性鲜明、地域性突出的东西,开发运河流域旅游资源,要充分发掘当地民族风情,与风景名胜相结合,这样,才能构造出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产品。运河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己的条件。运河经历千年变迁,古迹不少,但成型的建筑不多。有的地段景点多一些,有的地段景点少一些,有的地段还在通航,而有的地方已经改道,情况不同,开发建设也不能照抄照搬。条件成熟的地段可以搞一些建设,不要到处都铺开。同时,运河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不能只局限于运河一身,要注意与周围县市旅游资源很好地结合。济宁是省级文化名城,应以水为依托,打造出“运河之都”这个品牌,在水上作文章。重点开发市区老运河,把整治和开发旅游结合起来,把水这篇文章做大、做活。如果能建成一座北方的水城,尤其是坐着游艇就可直接浏览市区景点,可直到南四湖各景点直至苏杭,那么将来一定有吸引力,一定会吸引不少游客。要搞好规划,搞成的项目要丰富多彩,动静结合,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兴趣爱好游客的需求。不要求大求洋。同时要充分发挥济宁原是消费城市所形成的优势,“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第二、突出特色,讲求效益
国内外旅游景点开发建设的实践经验表明,特色是一个景区景点的生命,是其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运河旅游开发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运河人文、自然遗迹,发挥自身的优势,创出自己的特点。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善于利用运河资源优势,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项目,创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拳头产品。
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产业,发展旅游业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来吸引游客、赚取利润,增加经济收入。旅游开发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经济效益的观念,讲求经济效益,关键是要了解市场,了解游客的需求,把旅游项目的开发建立在可靠的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就目前来说,济宁市运河旅游市场重点是国内市场,要注意搞好调查和分析,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搞好开发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第三,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切实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运河流域旅游资源文化含量较高,开发旅游产品一定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国内外许多很有影响、很有吸引力的产品,我们可以学习,但不能模仿,盲目照搬,要切合地方特色的实际,量力而行,努力使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内涵丰富、质量过硬的产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有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客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没有市场、没有客源,就没有旅游业的一切。因此对旅游业来讲,必须高度重视市场开发工作。应该说,目前我们这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还很低,许多人对我们这个地区的景区景点,知之甚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市场的开发,尽快把宣传促销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抓紧抓好。既要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旅游展销活动,又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宣传自己。
开发济宁运河旅游资源,以旅游带动地方相关产业发展,是有益于地方经济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件大事。客观地说,运河旅游资源开发还只是刚刚起步,一切都将从头开始,这是一篇有关全市的大文章,要做好这篇文章,需社会各界、各级政府与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密切协作,需要专家们献计献策,多出思路,推动运河旅游开发的步伐。
(作者系济宁市政协委员活动工作室副主任、济宁运河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