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唐宋时期,济宁就是“万商往来,四湖绵历”的商业发达地区。元至明两代疏浚运河后,济宁南抵江淮,北达燕冀,“控引江淮漕运咽喉”“商贾云集,百货荟萃”,运河沿岸居民和临时棚户陡增。元代济宁商税额达白银12403锭,占居中书省21个纳税路的第四位。明清年间已成“车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与淮阴、临清并列为运河三大名镇。分布在城厢、五关、四隅的街巷,以老运河水系交织,顺河向的街衢、小巷迅速增多,被美誉为江北小苏州。“济宁州,街巷稠,平房瓦屋木架楼。岸边码头人熙攘,处处笙歌醉酒楼。”道光年间,商号计有千余家,是运河沿线的七大商埠之一,商业街巷随之拓展。康熙年间,城内有街衢45条,城外43条。至道光年间,城内新增街衢62条,城外新增140条、人口14万,由原来城厢几条主商业街发展为多条商业街,出现了许多以行业市场得名的街巷。
在老运河畔大大小小的铺子,依然可以看到居家生活会用到的一切家什;凡能用到的物件就能在这里买到,这就是老运河畔购物的乐趣乃至魅力。
老运河畔至今尚有数间这样上着木质门板的店铺,如岁月不沉的舟,记录着一条大河的沧桑。
地名和商业文化的同步兴起
济宁老运河从坝口、小闸口、阜桥口、大闸口、南门口、草桥口一直到济安桥,两岸分布了粮行、木材、皮行、竹器、陶器、绸布、国药、杂货等主要行业街。清代中后期从商人员已逾万人,商业街巷已有百条,一街一业集中体现了这一文化特点:坝口街以粮草为主,阜桥口以中草药为主,小闸口是鱼虾市,大闸口以茶叶、茶馆最为热闹(大闸也叫天井闸、元称会源闸)。大闸口南岸有一最大棺材铺,这条街曾命名棺材巷。南门口有京津驰名的玉堂酱园,炉坊街以铁炉、银炉作坊为主,纸坊街以造土纸作坊为主,糖坊街以制糖作坊为主,皮坊街以熟皮、皮货加工坊为主,打绳巷以绳经作坊为主,打铜巷以铜、锡加工坊为主,后灰窑街以多窑烧石灰为主,大油篓巷、小油篓巷以制作不同类型的油篓得街名,眼药胡同以售眼药得名,瓷器胡同以售瓷器为主,馓子胡同以油炸金丝馓子为主,冰窖街以挖窖贮冰得名。排放在竹竿巷街旁的毛竹、篙竹、黄竹、斑竹、烟杆竹都是通过京杭运河运抵,竹编工匠随之于济宁上岸编织出售竹器竹货,而得美誉竹竿巷;姜店街以售黄姜的商贩、货店较为集中得名,枣店阁、果子巷以售干鲜果品山货为主;鸡市口以鸡鸭市场得名后,雅为“吉市口街”;驴市口街、牛市街以牲畜交易市场得名,晁家街以斗鸡场出名,米场街以清代进士米协麟上代设打粮场得名,箔市街以经销席箔市场得名,菜市街以种植和出售蔬菜得名,柴禾市街以买卖烧柴草禾市场得名。
商业街多是二层砖木石结构的楼房,三至五开间,“上宅下铺”、“前店后作坊”,店面为板榻门,门前建卷棚(抱厦),明柱承托,房顶布青色筒子瓦,滴水勾檐。门楣上悬金字墨地或蓝地匾额,下悬木刻抱柱对联,皆由济宁当时的书法界名人题写。商店匾额上有蜀锦湘绣、杭纺贡缎,中药店有济仁寿世、橘井泉香、杏林春暖,茶叶店有巴山云雾、黄山寿眉等,酱园业有秋油伏酱、浙绍腐乳、独流老醋,浴池业有兰汤浴德、清气爽神,糕点业有龙凤喜饼、庆寿糖桃、四鲜素果等,酒楼饭店有睢园绿水、邺水朱华等。“玉堂酱园”是清代书法大家、江南道巡案御史钱澧书写,“兰芳斋”出自孔德成的老师前清翰林庄陔兰的手笔。筒子屋的糁汤、赵真顺的甏肉干饭、陈玉洪的烫面角、刘贵信的小笼蒸包、杨成仁的熬鱼汤、赵大丙的甜沫、龙振水的胡辣汤、孙培来的江米粥、烧酒胡同口的冬菜疙瘩汤、申家口的丸子汤、临清卫胡同口的牛肚汤还有豇豆甜沫、栗子沫羹、豌豆黄、杏仁茶等大都分布在带有“口”字的街头巷尾,如大小闸口、南门口、阜桥口、草桥口、坝口、二坝口、柳巷口、学门口、石门口、龙门口、申家口、戴家口、驴市口、院门口、道门口。院门口张四的锅饼夹肉馅,油焖而成,香飘数里,每晚7时后专卖夜宵,每当出锅时店主张四站立南门大街口,双手卡腰高喊“好啦、好啦、锅饼好啦”,众往向购,后来留下一句歇后语:“张四的锅饼———好啦”。运河文化的醇厚正是发源于此。以河和闸坝得名的街巷大都是商贸集散地,如坝口街、顺河门外街、南安街、河湾街、小闸口上河西街、下河西街、大闸口河南街等。正是“运河兴、济宁兴”。
民俗风情文化得到进一步繁荣
济宁城区老运河北岸的商业街,是从金天德二年随着济州城的成形逐渐兴建的。明清年间,商船大多停靠大闸口一线,人们从北岸进入,向东南直通济宁最繁华的商业地带土山儿。“出了南门向东望,除了吃喝不上当”“一天门、南门口,吃喝穿戴样样有”,土山儿原是一大片起伏不平的土台广场,它是历代在老运河的拐弯处多次清淤积土,逐渐形成的一片无主地。它北高南低,先是茶棚依地形而搭,随后戏棚、评书、茶馆、饭店依山顺势地摆开,地摊商贩见缝插针各占一席。热闹的土山儿给繁忙兴盛的运河边又添了一处人文景观。茶馆酒楼里看到的是手托鸟笼、着长衫礼服的人,听到的是久仰、久违、包涵、劳驾、指教、借光、恭喜、恭候、赐教、拜访、拜托、高见、光临、留步、失陪、奉陪、有失远迎等有礼貌、有修养的语言。清朝中后期,风情文化的吸引与商业的兴盛,周边地区的民间艺人纷纷到土山儿搭棚卖艺。当时有民谣曰:“太白楼,进德会(说书唱戏的民间组织),压不过大桂、二桂和黑脆(唱戏的艺名)”“土山儿上的茶馆数不清,不如汪麻子(唱梆子戏的名角)喊两声”“要想解闷胸怀开,去听张善养说聊斋”“老咬口的干饭、道门口的粥,茹小辫的扬琴翟教寅(济宁唱鱼鼓的代表人物)的吼”。土山儿的兴盛带动了城区商业的快速发展。湖南旅济同乡会的湖南会馆,浙江竹丝商人的浙江会馆,南京铜器商人的金陵会馆,江苏句容县商人的句容会馆、本地的皮行客栈等商贾大户落户在南门大街、吉市口、大闸口、阜桥口、安阜街、东门大街及越河两岸等主要商业街上。再加上“姑苏戴玉堂”“江南兰芳斋”“味压一品香”等的宾来客往、高朋满座,一片“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氍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的繁华景象。民间曰:生在苏州,玩在杭州,穿在广州,吃在济宁州。有小吃顺口溜:“济宁州、南门口,想吃便宜往东走。馓子胡同果子巷,北菜市里喝辣汤;大闸口、炸果子,小闸口里卖馓子;南门口东边菜盒子,小南门的锅贴好,院门口的小果子,玉莲街的糖炸糕,道门口的煎饺子,太和桥的壮馍棒,土山路南炖丸子,一品香的天津包,筒子屋里炖酥鸡,柳行锅饼牛羊肉,八铺豆腐坝口鱼,松鹤轩糁汤有名气,墙缝有名角子锅,林家湾里炖小鱼,隆盛有名烤鸭子,酱肉香肠万福楼。安阜街里干果行,枣店阁前卖干枣,古路沟的长果仁,琵琶山下挑果子,京式八件芙蓉果,南北兰芳吃点心,玉堂金波白玫瑰,龙缸松花核桃仁。”上世纪30年代,鲁迅创办的杂志有作家专门介绍济宁的土山儿。
淳朴民风的安阜街
安阜街位于老济宁城的东门外,阜桥口是安阜街的南街口。每到农闲老运河清淤时,大都集中在河道的拐弯处,历史上阜桥口就是老运河清淤上泥的地方,原名安阜桥有民安物阜之意。长长的阜桥阶梯式的,一头低一头高,从运河里一直搭到城墙根。“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过去老人讲“老城墙有多高,老运河就有多深”。安阜街是条石长街,长板掩面,街面上的商铺以药材为主,伴有粮行;旅店以车马店最多,歌谣曰“下马安阜街,过道如中院;那是院中院,大院套小院,三家一个院”。民工住在安阜街的车马店里,有点小病就近拿药,做饭就近取粮,有名的馒头铺是安家、潘家;有名的车马店是王记和张记,门口还挂一对联:锔盆锔碗锔大缸,锔的大缸不漏汤。补雨伞的、卖金鱼的、捏糖人的、喝豆腐脑的都集中在南北街口;百十米长的安阜街,还是封建文化贞节牌坊的集中地,“文革”前牌坊还存有三四处。安阜街又在土山儿下,晚上收工后喝茶、听戏、打拳卖艺、逛着玩,那里灯火正酣。老运河岸边的安阜街、南门里、竹竿巷是最具有运河文化底蕴的老街。“长安一片月,处处捣衣声”。运河岸边一块捱着一块又滑又亮的洗衣石已成过去,小雨淅沥的老街渐行渐远,陶醉的时候听到从远方飘来艄公的歌声———“自古兴废如河水,只有长虹上青天”。
京杭大运河曾被称为“漕河”,“漕,水转谷也”。老百姓又说它是一条“贡河”,贡品是有讲究的,济宁城区的商业街一头系着皇宫贡品,一头连着民间文化。千帆过、万古流的运河文化,日月光华、民顺天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