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运河密如百足之虫的支流中,洸河是山东省境内最主要的支流之一。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曾有记述:“洸水西南流,径盛乡城西,又西,径泰山宁阳故城西。”洸河发源于宁阳县堽城镇泉头村,沿县境西部向南进入兖州市,称洸府河,下游注入南阳湖,融汇大运河。
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蜿蜒大江南北5000余华里,贯穿长江、黄河等5大水系,连接5个省市,曾是我国最主要的南北交通水上大动脉,为巩固中央统治,繁荣国民经济,融合南北文化,都发挥过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运河沿岸码头驿站星罗棋布,大小支流纵横交错。水活聚人气,很长时期,大运河上商贾日夜穿梭,官吏四处巡游,长工杂役摩肩接踵,南腔北调,熙熙攘攘,演绎着“千帆竞秀,舟楫如织”的历史活剧。在大运河密如百足之虫的支流中,洸河是山东省境内最主要的支流之一。
洸河,古称阐水,为齐鲁名川。发源于宁阳县堽城镇泉头村,沿县境西部向南进入兖州市,称洸府河,下游注入南阳湖,融汇大运河。
大运河开凿到济宁后,洸河作为其支流,如果水势不足就难以凸显其作用。由于洸河的源头紧邻滔滔西去的大汶河,于是古人想到了引汶入洸,借水加力。至于这种做法起于何时,说法很多。最早的记载始于东晋,据《晋书·荀羡传》载,永和八年(352年),“慕容兰(前燕将领)以数万众屯汴城,甚为边害。羡自洸水引汶通渠,至于东阿以征之,临阵斩兰。”此种说法由于年代久远,佐证资料不足,加之沧桑变迁,洸河故道踪迹难觅,已难以考证。二说唐武德七年(624年),徐州经略(边防军事长官)尉迟敬德欲借洸河加强边防,便号令千军疏浚洸河,并试图导汶河水入洸河。
引汶入洸有确切记载的是在元代。元代名士李惟明在《改作东大闸记》中写道:“国初,岁丁巳,济倅奉符毕辅国请于严东平,始于汶水之阴、堽城之左作一斗门,遏汶水入洸,益泗漕,以饷宿蕲戍边之众,且以溉济、兖间田。汶,由是有南入泗、淮之派。”这里是说,元宪宗七年(1257年),经行中书省兵马总管严东平批准,治理河道的副官才开始于大汶河南部、堽城东部修建泄洪的闸门,拦截汶河水入洸河,史称汶水东闸。元代不但贯通了大汶河与洸河,还治理了河道。元代人士刘承作《重修洸河记》这样写道,元至元六年(1340年),适逢暴雨大作,泰山上千沟万壑奔腾不息,汇聚于大汶河,导致大汶河波涛汹涌,洪水泛滥,泥沙淤积到洸河里面,造成堵塞。朝廷巡查官宋某就带领大家疏通了洸河的入口处,并将他的业绩镌刻在石碑上。然而源头虽通,河床却仍存在梗阻,宋某担心前功尽弃,遗留后患,以致影响了大运河的漕运,便又呈请中书省批准,调集东平、济宁等地劳役二十余万人,日夜施工,历时近两年,到元至正二年(1342年)三月,才全部竣工。
大运河航运曾一度废止。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不再从事水道运输,大部分河道无人问津,大运河支流废损殆尽。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重新恢复大运河航运,就命令大臣依照前人的做法,修筑大堤,疏通河道。明成化六年(1470年),工部员外郎张君奉命考察洸河入口处——堽城堰,并拟订改造加固方案。明成化十年(1474年),都水分司员外郎张盛动工修建堽城坝,次年竣工。这次修建,不仅使洸河水位涨高,为大运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且它本身也具备了航运的能力,成为一条水上重要通道,为洸河沿岸的繁华兴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明朝吏部尚书商辂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所撰《堽城堰记》,非常清晰完整地记述了元、明两代实施引汶入洸工程的举措,并刻石立碑,今碑刻仍存。
洸河航道的开通,形成了北接大汶河,南达淮河的大汶河-洸河-泗河-南清河-淮河航线,并被官府设置为水上驿道。随着南北经贸往来的日益兴盛和文化的交汇融合,洸河流域百业俱兴,空前繁荣,逐渐形成了诸如洸河垂钓、洸河夕照、洸河摆渡等独特的人文景观。明朝学士薛瑄曾赋诗《洸河晚涨》一首,盛赞洸河的醉人景色。诗曰:
车转阿香过远山,洸河一夕涨漫漫。
蛟龙出没苍茫里,鸥鸟浮沉杳霭间。
浩叹每思临逝水,雄才长忆挽狂澜。
龙门曾跃波千丈,会有风云出迅湍。
清代乾隆皇帝南巡途中,目睹洸河潺潺南去,河中樯橹飞动,两岸莺歌燕舞,垂柳依依,一派升平祥和气象,宛如柳绿桃红、亭榭影绰的江南水乡,也不禁诗情大发,顺口咏道:
清汶滔滔来大东,自然水脊脉潜洪。
横川舛注势非迕,济运分流惠莫穷。
人力本因天地力,河功诚擅古今功。
由来大巧原无巧,穿凿宁知禹德崇。
至清代中晚期,由于战乱四起,土匪猖獗,吏治腐败,洸河航运疏于管理,导致河床日渐升高,该航道被迫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