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大都是某种经验的总结或有某种教训意义。形式短小,语含机锋,多用韵语表达,带有歌谣的特点。谚语既含有科学的性质,又含有文学的因素。
济宁地区流传的谚语,主要有讽劝谚语、生活谚语、风俗谚语、农事谚语和气象谚语等种类。为了突出地方特点,特将流传于济宁运河沿岸的运河谚语摘录出来,让我们回味旧日水乡的风情。
一
元、明时期,京杭运河改道东移,从济宁城区穿过,当时济宁的南北各有两片大湖,即北五湖和南四湖。北五湖包括马场湖、南旺湖、蜀山湖、马踏湖和安山湖,总面积约450平方公里;南四湖是指独山湖、南阳湖、昭阳湖和微山湖,清乾隆年间测得的总面积为2055平方公里。当时的济宁可谓名符其实的水乡和鱼米之乡。湖区和沿河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积累起的经验和智慧,用简短、精练、通俗、带有一定的韵律,朗朗上口的语言表达出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谚语。流传于运河济宁段的谚语,在内容上包罗万象,广泛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总与水有关;在艺术上特别精练,常常用一两句话甚至是几个字就道出了事物的精髓或人生的真谛,发人深思。
搜集在这里的运河谚语,从内容上说包含着多种意义,无法进行严格的区分,只好把这些精妙的前人智慧,一并呈现在读者面前。
隔网不逮鱼,隔树不打鸟。
光见鱼喝水,不知花腮漏。
鲤鱼跳龙门,泥鳅钻滓泥。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渔人不怕狂风浪,猎人不怕虎豹狼。
藕叶莲生,十指连心。
藕断丝不断。
螃蟹不忘横着爬。
靠水人家会撑船。
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
撑船的不慌,坐船的稳当。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鲜鱼要烂,先从肚起。
船慢跑死马。
艄公多,打烂船。
鱼锅里熬不出素豆腐。
锯快不怕树粗。
锯响就有沫。
摆船摆到岸,救人救到底。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塘里有鱼水不清。
蛤蟆有时也会被泥陷住。
逼着公鸡下蛋,赶着鸭子上架。
猫嘴里挖不出泥鳅来。
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船靠舵,帆靠风,利箭还要靠强弓。
船靠舵,箭靠弓,吹散乌云靠北风。
船在水中走,人在路上行。
船无水难行,鸟无翼难飞。
救了落水狗,反被咬一口。
黄鼠狼单咬病鸭子。
鸬鹚莫笑乌鸦黑。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莲子好吃苦在心。
洪水再大,也淹不过鸭背。
鱼找鱼,虾找虾,乌龟王八作亲家。
鱼怕离水,草怕见霜。
鱼过千次网,网网都逮鱼。
一条小泥鳅翻不起大浪。
钓鱼要稳,捉鱼要狠。
钓鱼不在急水滩。
贪食鱼儿易上钩。
舍不得饵,钓不得鱼。
泥鳅滑难捉,坏人心难摸。
坐的船头稳,不怕浪来颠。
针刺螃蟹不出鱼。
#p#副标题#e#
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
再大蛤蟆挡不住车。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鳝跑。
一蒿子插不到底。
十丈深水易测,一个人心难量。
庄稼人看天,打鱼人看水。
池里无鱼虾为大。
池浅养不了大鱼。
庄稼人识不完活,打鱼人识不完鱼。
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
十网九空,一网成功。
宁绕十步远,不走一步险。
水面无风不起浪,水深必定有大鱼。
不做贼,心不凉;不吃鱼,口不腥。
人生不读书,活着不如猪。
人多事早完,水大好撑船。
不是撑船手,休拿竹篙头。
不看鱼情看水情。
下浅水只能抓鱼虾,入深潭方能擒蛟龙。
开顺风船练不出好舵手。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汁泥。
小洞爬不出大蟹。
大浪当前不可丢桨,大敌当前不可丢枪。
山高自有行路人,水深自有打鱼船。
二
谚语同其它形式的民间文学作品一样,也是丰富多彩的。它在人民群众中流行比故事和歌谣更为普遍和广泛。它不仅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更是人民生活的教科书,对人民的行动有着某种指导意义。
运河谚语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讽劝谚语,是一种品评人物、抨击恶习、讽刺坏人坏事和歌颂好人好事的谚语。这类谚语都如同小品、漫画一样,绘形绘影,锐不可当,既能让坏人和恶势力震慑,又能让有着恶俗陋习的人警醒。二是生活谚语,是人们生活经验、处世秘诀的总结,对人们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具有明显的教诲和启示作用。生活类谚语有着不同的意义指向。有教子育人的,有处理家庭关系的;有的说交友之道,有的说修身之法,有的说勤俭,有的说团结,有的交待处世原则,有的谈生产经验,有的谈健身良方,这类谚语都充满智慧,给人以生活的启迪。有的生活谚语是从反向立论的,如果不注意鉴别,则可能造成消极影响;只要正确加以理解,就会变消极为积极,变糟粕为精华,成为生活中应该批判的思想倾向。三是风俗谚语,是指一个地区风俗习惯方面的谚语。它们常常像一幅风俗画,让人感到分外亲切。这类风俗谚语,都能起到一定的认知作用。四是农事谚语,在所有谚语中,农事谚语是数量最多、最富有现实意义的。这类谚语几乎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从时间上来说,它谈到一年四季自然条件的变化对农事的影响,以及各种作物的种植和生长过程;从空间来说,上面和天打交道,下面和地打交道,中间和人打交道。人们就是在这些交往中形成自己的经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农谚。自古以来,济宁便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众多的农业人口,丰富的作物品种,为农谚的丰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运河济宁段流传的农谚,大多数是科学的,有根据的,经过了长时间的考验,对今天的农业、渔业生产而言,依然有指导意义。随着生产水平和科学水平的提高,农谚的内容自然会发生一些变化。过时的农谚会不断淘汰,新的农谚会不断产生。可以肯定地说,农谚在今天仍然是普及知识、传播经验的有效形式之一。五是气象谚语,这类谚语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情况下应该归入农事谚语一类。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除农业之外的其它行业逐渐崛起,气象谚语的适用对象随之广泛起来。熟知气象谚语,对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肯定是大有益处的。
流传于济宁的运河谚语,是沿河人民社会实践、生活斗争经验的结晶,是群众语言的精华;它为集体所创作,闪烁着智慧的光华,是我国语言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简洁生动、节奏鲜明的语句,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运河两岸人民的社会生活,表达了运河儿女真实的思想感情,或歌颂,或揭露,或抨击,或鞭挞,是非清楚,爱憎分明;而且,有很多运河谚语还包含哲理,给人以隽永的思考和启迪。这些谚语像花朵,像珠玉,像火焰,色彩妍丽,纷繁万状,它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了解真理,接受道德熏陶,学习历史的片断,还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文学素养,获得艺术上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