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城区”词语简析
“任城区”一词属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Rénchéng Qū”。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理实体),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西南平原,南四湖北端。地处北纬35°08’~35°32’,东经116°26’~116°44’。环绕济宁市中区,东邻兖州市、邹城市,西接嘉祥县,南连微山县、金乡县、鱼台县,北靠汶上县。面积881平方公里。人口62万。区政府驻地阜桥街道办事处太白路,在省会济南西南方向180公里处。为济宁市辖区。
任城一名,始见于《通志·氏族略》:“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境”。考其历史沿变,曾为任城县、亢父县、济州、济北县、济宁县,1983年改称济宁市郊区,1993年又恢复历史名称,称任城区。
二、任城区政区沿革简况
任城历史悠久。远古时期,这里居住着华夏民族先人之一的东夷族原始部落。夏朝时期,太昊 (伏羲氏)后裔有仍氏(亦称有任氏,任、仍古时同音)就在这里建立了仍国。周朝时期,仍国被封为任国。春秋战国时代任国先后隶属于鲁、宋、齐国。秦统一中国后,废任国而改为任城县。这是“任城”称号的最早由来。南北朝北魏神龟元年(公元518年),任城县始建治于今济宁市区驻地,同时在此设立了任城郡。到了唐代,任城己经有了一定规模,成为东鲁地区的一个重镇,诗仙李白就曾在任城居住达二十余年,现市区仍留存有与他有关的古迹–太白楼和浣笔泉。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设济州于巨野,任城县隶属济州。金完颜亮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巨野发生大洪水,遂把济州州治迁至任城。元至元八年 (公元1271年),升济州为府,因“济水南汇泗,北汇汶,州居其中”,地势高而水患不至,取吉祥安宁之义,更府名为“济宁”。任城县也由此改称济宁县。
自元朝开始,运河改道东移流经济宁,使济宁成为南北运输的要地。到明永乐年间,济宁已是“水陆交会,南北要冲之区;襟带汶泗,控引江淮、灌运咽喉”。这以后,总管运河河道的总督府一直设在济宁,至清乾隆年间,济宁已是 “齐鲁之大邦,水陆之要冲”。明清两朝,济宁的商户已发展到上千家,成为京杭运河沿岸的七大商埠之一,享有 “江北小苏州”之誉,与淮阴、临清并列为运河三大名镇。民国时期(1913年),废州府制设济宁县,隶岱南道,次年改属济宁道。1928年撤道直属山东省。1933年隶属山东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4年,成立金济鱼办事处(县级),1945年改称济宁县委,属湖西专区。1946年建蜀山特区(县级),属冀鲁豫第七专区。1946年9月建济北县,同年11月蜀山特区并入济北县,仍隶属冀鲁豫第七专区。1949年9月原济宁县(现区境西南部分)并入嘉祥县。1951年改称济宁县,先后属滕县、济宁专区。1958年,随嘉祥县并入济宁市(县级)。1965年县、市分治,将划归嘉祥县的西南部分并入济宁县,从此形成现在的区域。1983年9月组建地专级济宁市时,济宁县改设为济宁市郊区,1993年12月更名为济宁市任城区。
地名实体文化内涵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
任城区历史悠久,出现了许多名胜古迹及知名人物,从而造就了任城区深厚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遗存为研究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实物资料。
(一)文物古迹
1、古遗址
(1)寺堌堆遗址 位于唐口镇寺下郝村东,属龙山文化至汉魏时期的遗址。平面略呈圆形,封土高出地面5米,直径约100米,面积约8000平方米。遗址上原有寺庙,今为学校。文化层厚约5米,内涵丰富。底部为“龙山文化”层堆积,灰褐色夹有红烧土块,出土有鼎、罐、骨器、石器等。龙山文化层上依次为岳石文化、商周文化层,秦汉、魏晋的叠压墓葬,汉代石椁墓打破文化层。最上是近代文化扰乱层,暴露遗物有灰坑和叠压墓葬等。采集标本有石斧、石刀、石镰、纺轮、骨针及蛋壳陶、磨光黑陶片、鬼脸鼎足、绳纹鬲盆口沿等。保存较好,1977年12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凤凰台遗址 位于任城区南张镇凤凰台村,以遗址命名为村名。是以商代为主的典型遗址。整个遗址为台形高地,高出地表10多米,底部直径为80米,顶部较开阔,直径40米,分上、中、下三层,底宽上窄逐层递减,北有石阶可至顶端,周围皆用砖石垒砌而成,西南亦有石阶曲径而上可通顶部。北宋时,开凿赵王河时,该地正处河道转弯处,又复加高。
因台三面环水,荇蓼野花丛生,风景宜人,起名“风花台”。后人们在台上植松柏,林木葱郁。到南宋时有道士在此建寺居住,常有珍禽异鸟栖息林中,意为凤凰,改名凤凰台。至明清年代大兴土木,修整有序。总体建筑似展翅欲飞的祥凤。结构以旧时“三纲”、“三光”、“五行”、“两仪”、“四象”、“八卦”而建造。台上建有观音大殿,重檐双脊,覆于琉瓦,殿宇二十四间,僧舍十余间。寺院内有明、清雕龙石碑十余块,供有檀木精雕祥凤一只,两庑塑有彩色神像。台北对面18米处,建有戏楼一座。建国前,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周围群众敲锣打鼓都来“朝凤”,农历二月十九至二十一日3天香火大会。1964年殿宇拆毁,砖瓦石碑改建学校。1973年文物普查时,通过断崖剖面可见商周文化层,内涵遗物比较丰富。1985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城子崖遗址 位于任城区长沟镇城子崖村内。面积约4.5万平方米,文物层堆积较厚,采集出土文物有鼎、足、蛋壳、陶片等,为龙山文化遗址,保存较好。1985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义合遗址 位于任城区二十里铺镇义合村北50米。遗址中心有4米高的台基,东西50米,南北60米,面积3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3米。出土文物有石刀、罐、杯、鼎、鬲等残片,为龙山文化遗址,保存较好。1985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党堌堆遗址 位于任城区长沟镇党庄村北150米,东西两边为旱沟,中间高四周低,呈缓坡状,高出地表约4米,东西宽40米,南北长50米,面积2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一3米,出土文物红陶、鼎、壶、盆口沿等。遗址除部分遭破坏外,基本保存完好,为大汶口文化遗址。1985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亢父故城 位于任城区喻屯镇城南张村北,汉代亢父故城遗址。呈正方形,边长约1200米,城垣已无,痕迹尚依稀可见,西南城角较为明显。据《方舆纪要》载:“亢父城在州南五十里”。《水经注》载:“黄水东经任城郡之亢父县故城西,城在州南王莽曰顺父”。该城因地处黄河冲积地带,今城己为水田覆盖,文化层离地表以下1.5一2米。地面仅见零星板、瓦、盆、罐口沿及残陶碎片。1980年文物调查时,征得罐、杯整器物各1件,鉴定为汉代文物。亢父,古为战略要地,属齐。《国策·齐策》载:“苏秦曰: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经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并行。”现亢父故城保护较好,对研究汉代历史及城址变迁等,具有重要资料价值。1992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古建筑
(1)戴庄花园(荩园) 位于李营镇戴庄村。原为清朝著名画家戴鉴别墅,后卖于官僚李澍,称“荩园”。园内水榭五间,为歇山式建筑。有六角亭,攒尖顶,为典型南方园林式建筑。现济宁市疗养院驻此。
(2)获麟观音堂 位于长沟镇获麟村(现称回林村)内。明朝兴建,清代重修。存正殿三楹,硬山式建筑。殿内绘有壁画,已模糊;外墙嵌有明、清石刻四块。
3、古墓葬
(1)肖汪庄墓群 位于任城区李营镇西南肖汪庄村附近,据《后汉书郡国志》载:“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分东平为任城国(今济宁)”。原有墓冢九座,现存其三。俗称“九女堌堆”。据《济宁县志·卷一疆域略》载:“九女堆,在县北五里,凡九堆,七在西,二在东,参差相向,或以为檀道济唱筹量沙所筑”。所说方位距离相吻。现能够确定位置的有6座。1号墓座落在济宁市传染病医院北侧,封土底径50米,高10米。2号墓在肖汪庄村东南约600米处。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被当地村民掘开,墓室被破坏,出土大批铜器、陶器、玉衣片等文物,损失殆尽,仅存封土。3号墓位于肖汪庄东南,现某空军雷达部队驻地,封土高6米,底径40米。1970年驻军在墓上安装设备时,部分墓室被毁,出土文物有青铜器和玉石器等,其中4个汉白玉石俑被市博物馆收藏。4号墓位于肖汪庄村南400米处,封土高6米,底径40米。5,6号墓分别位于传染病东南角和西南处,现夷为平地。1992年对l号墓进行挖掘整理,1996年竣工,经考证,为汉任城王陵墓之“地下行宫”。对外开放。1977年12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西汉丞相灌婴墓 位于任城区接庄镇西贯庄村北250米,高庙村东南250米两村之间。据《中国历史人物辞典》载:“灌婴(?—公元前176年),汉初大臣,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人。本为贩卖丝绸的小商人。秦末农民起义时归刘邦,转战各地。后从韩信击破齐军,并攻杀项羽。汉朝建立刘邦称帝时,任车骑将军,封颍阴侯。后与陈平、周勃共同平定吕氏叛乱,迎立文帝,任太尉,不久为丞相”。故于任城,卒于谥懿。《济宁直隶州志卷十五古迹二》载:“《冢记》云汉灌婴墓在州东三十里”。墓封土高大,经若数亩,墓前有碑和享堂,松柏葱茂。至元代为墓扩地增土,种柏筑垣,设享殿十二楹,置石鼎石几各1个。明正统六年(1441年)立碑为志。享堂毁于早年,松柏被砍伐。建国后,由于兴修农田水利,整平土地,封土夷为平地。但地表以下尚存。1985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历史人物
少康 (生卒不详) 传说中的夏王朝第六个国王。姒姓,大禹五世孙,相之子。大禹生子启,启之子太康荒于政务,东夷族的后羿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掌权后的后羿因荒淫,政权被其亲信寒浞夺去。夺权中,仲康之子相被杀。相的妻子后缗此时有孕在身,混乱中随宫女从墙洞逃出,回娘家有仍氏(今任城区)部落,生育少康。少康成人后,为有仍氏牧正 (管畜牧官员)。后被寒浞发现,少康逃往有虞氏(今河南虞城),为庖正 (管理膳食官员)。有虞氏国王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将纶地 (今虞城东)“田一成”(即方圆十里)封给他。少康利用弹丸之地发展生产,招贤纳士,积蓄力量,最终攻杀寒浞,恢复夏代统治。少康在位期间,国泰民安。历史上称“少康中兴”。
樊迟 (公元前515一前454年) 孔子学生,名须,字子迟。鲁国(一说齐国)樊 (今任城李营镇)人。春秋后期,樊迟去鲁国,伙同冉求在季孙氏那里做小官。公元前484年春,齐王发兵伐鲁,冉求率师御敌战于郎(今滕州市西),樊迟为副将,作战勇猛,大败齐军。同年秋,孔子周游列国返鲁,樊拜孔子为师。他向孔子请教“知”和“仁”的内容,讨论崇德、修慝、解惑的问题。还问孔子“学稼”、“学圃”。孔子日:“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并感叹“小人哉!樊须也”。后给孔子赶车,是孔子晚年的得力助手,战国初,樊一度在邾、陶 (今邹城一带)稳居。后因闵子、宓子去棠地 (今鱼台西北)办学,收弟子数百人。公元前454年农历九月去曲阜祭孔途中暴病身亡。葬于原籍今南张镇南陈西南。(一说葬于棠地,今鱼台武台村西南)。
魏应 (?一约公元90年) 东汉今文经学家。字君伯,任城(今任城区)人。他少年时,潜心研究先秦著作,特别是对《鲁诗》的研究有很高造诣。青年时在家乡做过小官,郡吏发现他有才学,被举荐为明经博士,后升为济阴王文学博士。不久以疾免官,在山峄中教今文经学,学生常有数百人。东汉明帝永平年间 (公元58一75年),魏应的学识在京师广为流传,经朝廷策试,授为博士,升为侍中。永平十三年 (公元7O年)升为大鸿胪。永平十八年 (公元75年)拜光禄大夫。建初四年 (公元79年),升五官中郎将。由于他的今文经学理论很受皇帝赏识,有一次汉章帝亲自主持,召集天下名儒学者在洛阳白虎观内举行大规模经学讨论。他对今文经学中的各种问题对群儒进行 “驳难”策问。名流儒士们被魏应的渊博知识所折服。在这次会上正式肯定了今文经学。讨论记录,被班固整理成《白虎通德论》,使儒学独尊的地位确定下来。建初五年 (公元80年)魏应任上党郡太守,征拜骑都尉,不久卒于任上。
#p#副标题#e#郑均 (?一约公元96年) 东汉尚书。字仲虞,任城 (今任城区)郑庄人。他青年时对道家的黄老之书颇为倾注,养成清廉、乐于助人的品德。多次被荐为官,但没上任。东汉章帝建初六年 (公元81年),通过公车特征郑均到朝廷做官,未再推辞,不久升为尚书。他任职期间,多次向皇帝进谏利国利民的建议,深得君臣的敬重。后感自己年老体衰,托病辞官还乡。授议郎之职,皇帝赐衣冠。回家后,待人谦和,保持晚节,老而不怠,为乡里众邻所尊敬。元和元年 (公元84年)章帝告东平国(任城隶属)相,赐谷千斛(每斛约l4公斤),并每年八月送羊、酒慰问。次年章帝东巡,亲临其家,赐尚书俸禄终身。时人称他白衣尚书。
王龚 (?一约公元150年) 东汉太尉、司空。字伯宗。山阳高平(今任城区)人。他自幼在乡里被称为才子,举荐为孝廉。任青州刺吏时,查处弹劾州中数名二千石贪官,深受安帝称赞,逐提升为尚书。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迁司隶校尉,翌年改任汝南太守。永建元年 (126年)王龚还朝,先后任太仆,太常。永建四年(129年)擢为司空。永和元年(136年)为太尉。他为官谦恭谨慎,善推荐贤才,世人称他“推士”。后年老多病还乡,卒于故里。
王畅(?一公元 169年) 王龚之子,字叔茂。东汉长乐卫尉,南阳太守、司空。成年举为秀才,后四迁尚书令,出任齐王刘喜之相,拜司隶校尉,转渔阳太守,不久免官。后复为尚书,任南阳太守。南阳是刘秀故乡,皇室贵族多仰仗权势横行郡县,他不惧权势,严惩贪官污吏,豪族贵戚大为震惊。他以朴素廉洁自律,矫治了奢靡为荣的风气,深受属官敬重。后升为长乐卫尉。建宁元年 (168年)农历四月升为司空。八月因水灾免官。翌年卒于家乡。
何休 (公元129一182年) 字邵公。东汉经学家,樊县 (今任城区李营镇何岗村)人。他自幼精研六经。青年时,朝廷征诏他为郎中,他托病不就。后应太傅陈蕃推荐为官。陈蕃因“党禁”失势,何休受到牵连被罢官。从此他用17年的时间钻研今文诸经,撰成 《春秋公羊解诂》,为《公羊传》制定“义例”,说 《公羊传》有三科九旨,系统阐发《春秋》中的“微言大义”,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他另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盲》、《毂梁废疾》等,已佚。党禁解,他被辟为司徒,拜议朗、迁谏议大夫。光和五年(182年)卒,归葬故里。其墓在何岗村东,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地理文化
(一)区域地理特征
任城区区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河流纵横,湖泊遍布,闻名遐迩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地势北高南低,海拔32-43米之间,其中南部为滨湖洼地,海拔34-36米,北部为微斜平原,地势岗洼相间,呈波状起伏,西北部为约2平方公里的低山丘陵。全区有河流20余条,总长度约290公里,东西河流有赵王河、龙拱河、洙赵新河、蔡河、新万福河、杨家河、幸福河、蓼沟河等,南北河流有京杭运河、洸府河及老运河。以上河流由西、北、东向呈辐射状注入南阳湖。区境南部邻小北湖及南阳湖,拥有水面12万亩,为省内主要淡水养殖基地。
(二)经济概况
任城区环城濒湖临矿,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位于山东“三大都市圈”—济宁组群结构大城市的腹地,是济宁城区拓展的基地和商家投资兴业的乐土。闻名遐迩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日东高速、京福高速横贯东西,新石铁路和京沪铁路、327国道和105国道十字交汇,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给任城经济的腾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捷。邮政、通讯设施完备,金融机构齐全。任城矿产资源众多,已探明煤炭储量41.5亿吨,水资源充沛、电力充足,旅游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4.2ºC。
任城农业基础稳固,是山东省重要的商品粮、无公害蔬菜、特色种苗和水产畜牧养殖基地,是“中国甜叶菊之乡”和“全国十大苗木之乡”。工业经济实力雄厚。形成了煤电化、板材加工、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纸及纸制品和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地区生产总值达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62元,走在了全市前列。任城区内现有全国最大的甜菊糖种植、加工、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碳素专业生产厂家。
围绕建设农业特区、经济强区、文明新区的目标,任城人做活“城区、矿区、园区”三篇文章,走好“城乡一体化、区矿一体化、经济园区化”三条路子,集中力量在项目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外经外贸、民营经济、园区建设等重点工作上求突破,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任城基础设施完善,区内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文卫体健康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经济和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态势。坚持协调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着力构建“文明任城、平安任城、和谐任城”。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任城是全国双拥模范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全省社会文化工作先进区。
(三)地理景观
1、鲁西南大地上的明珠——北湖风景名胜区 原名小北湖,位于济宁市区南6公里处。原系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 (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北端水域。1973年,原济宁县人民政府为了发展当地水产养殖业,筑堤围湖而成为独立的水面即为现在的北湖,湖面面积7.9平方公里。它东依老运河,西靠京杭大运河,形成了“双河抱湖”的独特景观。北湖相对封闭,无污染,水质清新,水深一般为1—2米。北湖水面广阔,资源丰富,这里有品种繁多的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野生淡水鱼就有82种,各种底栖浮游动物以及水生维管束植物300余种,其中还有鳜鱼、银鱼等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名贵鱼类。盛产鲫、草、鲢、鲤四大家鱼、武昌鱼、甲鱼、青虾、毛蟹和莲、螺、蚌、菱等名贵湖产品。北湖是鸟类良好的栖息地,现有鸟类30余种,鸳鸯、野鸭、绿翅鸟、小云雀等品种较多,近年白鹭、天鹅等珍禽也屡屡光顾。北湖最富盛名的是万亩荷塘,每逢盛夏,千顷荷花,竞相开放,青秀挺拔的芦苇形成片片青纱帐,使北湖呈现一片田园风光,野趣盎然,使人留连忘返。北湖于1996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是我省1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之一,规划区面积14.81平方公里。
北湖是曲阜怀古、泰山揽胜、梁山攒义、微山湖观光旅游环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誉为鲁西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它水面宽阔,空气清晰,气候宜人。每当盛夏时节万亩荷花竞相开放,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迷人景象。1992年起,济宁市和任城区每年都在这里举办荷花盛会,海内外宾朋云集于此,观湖赏荷,泛舟垂钓。1994年,“中国四湖联谊会”在此成立,同时召开了由杭州西湖、嘉兴南湖、武汉东湖、济宁北湖参加的年会。随着近些年的旅游开发,北湖旅游项目得到了丰富,目前湖内设有快艇冲浪,水上垂钓,万亩荷花巡游,登阁鸟瞰,观赏鹿鸣岛动物园,斗羊、斗鸡,鳄鱼表演等10多个游乐观赏项目,拥有各种旅游船200多艘。随着北湖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和北湖管埋体制的逐步完备,尤其是直达北湖的21路公交车的开通,到北湖游览观光的游客数量逐年增多,北湖已成为济宁市人民及国内外游客理想的水上乐园和休闲娱乐场所。特别是节假日、两个“黄金周”游客如织,呈现出火爆态势。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上亿元。
2、运河 中国京杭大运河闻名世界,是世界上人工开掘的第一条大河,因运皇粮,而取名为运粮河。明初陆路运输比较落后,缺乏运输工具,长途运输多数靠漕运完成。南方的皇粮因此由水路运河北上至北京通州坝。当时漕运兴盛,于是皇家就排造运粮大船,沿运河北上而运粮,每18只大船为一漕运大帮,负责南方皇粮北运,每只运粮船18个漕丁。在漕运途中,有押粮官兵鸣锣开道,让民船躲开让道,每到村庄码头执事官就鸣锣通知地方官,迎送漕运船帮,补充给养。长沟是一处较大的水旱大码头,商贾云集,经贸繁荣的重镇,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环境而形成了独特的长沟运河文化和独有的商贸经济-长沟大集。东贯孔孟圣地,西至菏泽牡丹之乡,北接汶邑,南通洞庭,可谓东西贯九州,南北串百川。因而形成东西旱路、南北水路之长沟水旱大码头。长沟地处济宁城北四十五里处京杭大运河中段,有水脊之称,地势较高,多数漕帮不能顺利通航,要靠地方水运官开闸放水,接济漕运北上通过长沟。为此,漕运大帮漕丁有在长沟码头歇息逗留时间。在停船时漕丁上岸观光游玩,采购日用必需品。由于漕运的兴旺,给长沟这一重镇也带来了经济的兴旺发达。长沟地大物博,人杰地灵,人才济济,商贾云集。文有四大贤人,武有武秀才。商有八大粮行、八大酒馆、八大客栈、八大食品店、万人茶馆。供游人游览的风景,有获麟晚渡、黑风口、吊龙碑,还建筑独特庙宇寺院多处。为此,时间一长,被长沟这块风水宝地所留住不愿再做漕丁和常年奔波在船上生活。于是明永乐年间,运粮大户杨姓率大帮船只溯漕运北上,因留恋于此,其部分船户在此安家落户,取村名为杨半帮。杨半帮定居在现长沟北部二里处杨胡李村,繁衍生息,至今生活幸福美满。
(四)土特名产
1、泗河西瓜 泗河西瓜,产于接庄、石桥两镇沿泗河西岸的南贯集、东郑庄、齐营、郝楼、栗河崖、张桥等村。始于唐代末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泗河西瓜个体适中,味口脆甜。1972年引进新品种“密宝”,出口日本,深受外商的欢迎。1985年,引进“中育6号”、“郑州3号”、“7451”、“8155”新一代等品种,1986年又引进“新红宝”、“金钟冠龙”等优良品种,其含糖量都在10%以上,高的达12—13%。1986年山东省首届西瓜展评,这里出产的“郑州3号”,“中育6号”获优质西瓜奖,1987年济宁市西瓜评比,“金钟冠龙”获特优西瓜奖,“7451”获优质西瓜奖。
2、甜叶菊 1989年,由南张镇仙庄村甜叶菊糖厂从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引进种植成功,一年生植株高一米左右,主茎分枝性极强。叶对生,倒卵形至宽披针形,上半部边缘具粗锯齿,味极甜。花序多数4—5朵管状花组成,排列在腋和枝端抽出花枝上成伞状,花冠白色。瘦果纺缍形,长2—3毫米。叶含有比蔗粮甜300倍的甜味物质“甜叶菊苷”,不含热能,是良好的天然甜味剂,用于食品、医药。
3、长沟葡萄 种植开始于1984年,现已建成面积达5000余亩的优质葡萄示范园区,年产鲜果1.25万亩。长沟葡萄以其优良的品质,享誉济宁大地,荣获了济宁市葡萄金奖第一名;葡萄示范园区被市、区两级财政列为“双增”工程,被推荐为省级科普示范基地;2000年8月份葡萄园区被济宁市命名为“星级果园”。“长沟牌”葡萄品质优良、口味纯正,荣获“2000年果品评比金奖”,成为济宁市知名品牌。
4、喻屯甜瓜 种植历史悠久,二十世纪初就有小面积种植,到七十年代末喻屯镇邵庄寺村每年都种植甜瓜几十亩。2004年以来,种植面积达到3万多亩,有洁白如玉的特大景甜208、内外碧绿的景甜1号、瓤腔桔红的天香2003、味甘质脆的盛开花等。并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山东(喻屯)“甜瓜节”。
5、唐口大米 主产于唐口镇。质优味香,清白色半透明。唐口镇自1965年开始种植水稻,常年种植面积7—8万亩,年销量2万吨以上。外销济南、天津、北京和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市、区。
三、乡土文化
(一)方言文化
任城区方言介于汉语北方方言的北方官话和中原官话之间,在山东境内,则属于山东方言西南区的南兖片。任城区方言同周围毗邻地区的方言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其主要特点体现在语音方面。在任城区方言声母系统中,没有翘舌音声母。任城区方言的韵母系统与普通话相比,其主要差别有三点:一是发音方法上,复韵母和鼻韵母动程简化,极不明显。二是韵类上,中古梗摄、曾摄的入声字,如“白、帛、拍、北、国、则、册、色”等,任城区方言统为ei或uei,而普通话则分化为ai、ei、o、uo等。三是中古见、匣两母的蟹摄开口三等字,如“皆、解、介、鞋、蟹”等,以及见组声母的山摄、咸摄开口三、四等入声字,精组声母的假摄、咸摄开口三、四等入声字,如“揭、结、怯、胁、接”等,在普通话韵母系统中都是ie,而在任城区方言中分为两类:前者韵母为iε,后者韵母为ie。任城区方言有四个调类,与普通话相比主要差别表现在调值方面。在调型上,任城区方言有两个降升调,而普通话只有一个。在归类上,中古清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次浊入声字归入去声,如:“八、德、谷、束、木、纳、日”等字。而在任城区方言中则一律归入阴平。区内方言内部差别较小,主要表现在新派和老派之间。较有系统的语音差异如“微、未、味”等字,老派读“vi”而新派读“uei”,“废、非、肥、飞”等字老派读“fi”而新派读“fei”。
#p#副标题#e#(二)传统文艺体育
清末、民国时期,境内流传曲艺主要有渔鼓、坠子、落子、山东快书、山东评书、山东琴书、山东大鼓、花鼓等。民间名艺人有茹兴礼、郝玉良、黑妮(艺名)、石教文等。除在农村走村串乡演唱外,艺人们多在集镇、庙会演出,有的到外地“跑场子”。演唱曲目有《武松传》《下苏州》《三上寿》《湘子讨封》《三渡林英》《黑松林》《杨家将》等。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民间艺人给予多方关照,他们自编自演,仅山东渔鼓即创作说新唱新节目三十余个。渔鼓又称之道情,始于唐代,乃道教用来传教的一种乐器。相传唐王李世民反对道教,凡道者均处杀头之罪,斩尽杀绝,致使道教遭受灭顶之灾,虽法网恢恢、难免漏网之鱼。有百余道人逃出虎口,巧妙地躲过官兵追杀幸免于难。后又几经周折来至孟子故里邹县境内的峄山。见峄峰古藤绕前,奇石之绝,山下礼仪之邦,民风正,好友朋,于是定居于此。为弘扬道教文化,他们走村串户辛勤传教。为使人们更容易和乐意接受,便采用“变文”形式写成顺口词加上竹制的渔鼓和简板作为伴奏乐器,将竹筒抱至怀中,左手打板右手击鼓、哧亢亢、哧亢亢,给人的感觉是节奏明快、清脆悦耳、押韵合辙,非常受听众欢迎。这种形式后来被当地一些民间说书艺人所采用,渔鼓除上述之外,又注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如鱼得水、锦上添花。最终竟成为我国曲艺艺术中的一大曲种,世代传承。直至解放初期50-60年代在全国享有曲乡艺海之美称的济宁。古运河载着个个小曲、丝竹檀板、杨琴、坠子、莲花落等众多曲种和众多曲艺名字聚集小土山争奇斗艳。渔鼓势压群雄,一代寒腔渔鼓大师翟教寅渔鼓一敲响的是山崩地裂。至时渔鼓在济宁有史以来可谓鼎盛时期。其弟子王永田曾随山东代表团进京为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和国家领导人作汇报演出,渔鼓亢亢响彻中南海小礼堂,渔鼓为济宁人民争得了荣誉。
境内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武术、游泳、跳绳、踢毽子、滑冰、棋类、放风筝等。
1、武术 为强身健体,境内群众历来有习武学拳的传统。其中喻屯镇蔡桁村,李营镇郑庄村,唐口镇马房屯村,安居镇西五里营村、胡厂村,廿里铺镇前屯村、后屯村尤为盛行。主要有华拳、二郎拳、长拳、猴拳、地趟拳、大红拳、小红拳、八卦掌、枪术、刀术、棍术、鞭术等。
2、游泳 任城区濒临南阳湖,境内河流纵横,多池塘,形成了天然的游泳场所。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利用坑塘、河、湖学习游泳。游泳姿式有蛙泳、自由泳、侧泳、仰泳、立泳、潜泳等。游泳多为群众自发活动。1966—1975年,为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每年7月16日,县体育部门在梁济运河组织游泳比赛,每次参加一千五百余人。1976年后,多为群众自发开展游泳活动。
3、跳绳 有短跳、长跳、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倒跳、转体跳、穿花跳等,简便易行。多在每年的冬、春季自发开展活动,喜爱者颇多。
4、踢毽子 每冬季、初春,为踢毽子盛时。广大青少年尤其农村青少年喜爱这一活动。踢法有单踢、双踢、群踢。基本动作有缠、粘、打、顶等,两人即可比赛。
5、棋类 境内盛行的棋类有象棋、围棋、军棋、跳棋、四子棋等,象棋活动最为普遍。在乡村,农民在劳动之余,喜爱在田间地头划地为盘,以石块、草(木)棒为子,二人对弈下四子棋,有四同、六周、九连、担山、憋死牛、赶牛角、推车、四子顶等种类。
(三)饮食文化
1、主食 清末、民国时期,境内以杂粮为主。主要有杂麦面、杂面、高梁面、绿豆面、玉米面、地瓜面等。建国后,细粮比例渐增,1964年滨湖地区稻改后,城南居民以小麦、大米为主,其他地区以小麦、玉米为主。主食花样主要有馍馍、花卷、锅饼、薄单饼、油饼、米饭、包子、水饺、面条等。
2、副食 一般家庭都腌制一缸咸菜供常年食用,并腌制一些鸡、鸭、鹅蛋供待客用。部分农户自制一些臭豆腐、臭豆子供日常食用。粉条、粉皮、海带等为常年干菜。白菜、萝卜为主菜,菠菜、油菜、韭菜、豆角、芸豆、土豆、黄瓜、西葫芦、西红柿、茄子、辣椒、豆芽、豆腐、藕、大蒜、元葱等为辅。80年代以后,四季皆有各种蔬菜,鱼肉蛋类经常出现在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上。菜味以咸、辣为主。
(四)服饰文化
清代,普通百姓的服装,男女穿大裆圆筒裤,以黑兰、白色土布为主。男穿对襟短上衣,女穿带大襟上衣。绅士穿长袍、外罩马褂,在家着便服。民国年间,官员改穿中山服、国防服,商界、学界多穿长袍、戴礼帽,普通百姓以便服为主。50年代,中山服、国防服较为普遍,黑兰色为主;女青年穿列宁服者居多。“文化大革命”初期,在青年中盛行草绿军装。70年代,化纤织品逐渐取代棉纺织品,西服开始在女青年中流行。进入90年代,各式大衣、人造革服、各式皮衣、新式童装、学生服较流行。
(五)居住文化
建国前,一般农户各自为院,北屋为上,土垣柴扉。富裕者,其余三面建配房,四合院布局。各房后墙无门窗,多为土墙草顶,少数为石灰拌石屑捶顶。
建国初期,居民一般为土房。70年代初期,农村出现砖瓦结构排房。到80年代,砖瓦结构的排房基本上取代旧式土房。排房由村镇统一规划,北屋3—5间为主房,配东、西屋作为厨房、仓库,大门朝东、西方向。80年代后,民房多为砖石结构,红瓦或楼板屋顶,玻璃门窗,水泥和砖铺地面,少数为地板砖地面。部分村庄建起楼房,如李营镇的黄庄,唐口镇的东王庄,已实现住宅楼房化。
旧社会建房,一般先请阴阳先生划定地基,选取吉日动工。上梁时燃香放炮,梁上贴“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或“今日上梁好,百事大吉祥”红帖。主房高于配房,但不得高于左右邻及后邻主房。建国后建房,请阴阳先生看宅基、选日期者渐少。
(六)地名传说
1、昔日凤凰台 凤凰台位于京杭运河东侧,济宁城西5里任城区南张镇凤凰台村南。远望,崇台巍然,草木葱茏。“凤台夕照”素称济宁八景之一,引得古今墨客骚人,时来登临,赋诗题吟。据传,北宋初年,兴修水利,于此开挖赵王河,该地正当河道拐弯处,于是积土成台。后河道淤塞,因地势低洼,土台四周长年环水。台上嵩草野花,错杂丛生,渲染出一片秀丽风景,被人称作“风花台”。自此乡民们在台上遍植树木,历年经久,树木蘩茂。南宋时,有一道士在此建寺居住,常见有珍禽,羽毛绚丽,栖止于此,疑为凤凰。于是各地募捐集资,大兴土木,重新修建台基,分上下两层,以砖石构筑,共砌台阶38级。台上建寺院,房舍十余间,大殿名曰“观音堂”。堂上塑观音神像,并作上等檀木精雕凤凰一只,置于殿内(现存北京博物馆)。自此,“风花台”被人们称作“凤凰台”。后来,在台上——“观音堂”寺院的北侧,又建戏楼一座,石砌台阶27级,与大殿勾连对称。两座建筑,重檐双脊,上覆琉璃彩瓦。殿角四起,檐牙高啄,雕梁画柱,放目仰望,巍巍峨峨,辉煌壮观。院内,浮雕滚龙石碑罗列;院外,古柏苍松森森。台上台下,庙内庙外,肃穆庄严。清朝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南巡时,途经此台,曾驻跸于此,为胜景所动,即兴吟得《凤凰台》七律一首——
台高数仞凤凰来,身入云天石磴开。
岚气拥时平殿角,烟波阔处绝尘埃。
西连山势窗飞翠,南听渔歌月满怀。
莫负凭栏霄汉伴,湖光山色任徘徊。
遗憾的是,十年动乱期间,凤凰台也没能逃脱厄运,树木被伐尽,殿堂与戏楼被拆散砸毁,古貌荡然无存。幸运的是,凤凰台这一古迹地名,却相沿流传下来。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一胜迹,将凤凰台南的一个小村,更名为凤凰台村。
2、风雨沧桑白果树 长沟镇白果树村,因村中有白果树而得名。位于村子西南角的两株白果树相距50米,雄性树龄300多年,高约21.5米,躯围3.5米,苍劲雄伟,参天蔽日,虽几易沧桑仍风华正茂。高5米,躯围6.5米的为雌树,躯干干枯无皮,无头冠,但伸向东北的一枝仍然叶片茂盛,果实累累,足见其当年丰姿。两棵奇树相传始于唐代。当年黄河泛滥给这里留下很深的泥沙,也曾顺水飘来一些罕见的树种。后来,一棵奇特的树苗破土而出,生长旺盛,被当地一位有好奇心的农民精心护理下来。奇树由小而大,枝叶茂密,并逐渐开花结果。其果略小于枣,熟后白透,这时通过识者当地人才知奇树为白果树,又称银杏树。白果树又叫公孙树,意指爷爷植树孙子才能吃到果子。白果树结果不易,加之又能入药治病,于是迷信的人便把白果树当成了“神树”,每逢疾病流行,都有不少人前来烧香拜神,由此还给白果树带来一场灾难。曾有个远路的烧香人,看着天晚,把成捆的香点燃后即匆匆离去,因香插得离树很近,树旁又生长荒草,于是引起火灾,把棵高大的白果树烧得只剩下半截树桩。今日所见伸向东北的一枝,为当年全树枝檫中的幸存者。而那株雄树,相传为后来所生。
3、牤牛林的演变 刘林遗址位于唐口镇刘街村西,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堌堆高出地面1米半,呈长方形,东西长百余米,南北宽约80米。早期堌堆呈牛形,牛头朝东南,牛尾在西北,另有两小块突出处酷似牛蛋,当地群众称之为牤牛林。林,在农村指墓地、坟地。能作为林地,自然是风水宝地。牤牛林同样有神奇的传说——因堌堆四周地势低洼,周围村的地每年仅能收获一季小麦,一到秋季,阴雨连绵,便是一片汪洋。可这堌堆上从来没见过水。过去有过多少水灾,尤其是1935年黄河决口,洪水泛滥,当地老百姓都外逃他乡,这时堌堆周围的水有两三人深,但堌堆仍没被水淹没,人们惊奇地说:牤牛林是活林,水高它也长。这年,一位风水先生云游到此,见到牤牛林,便对刘街村的人说:“牤牛性恶,这头‘牤牛’不除,您庄上不是出恶人,就是出武霸”。刘街村的人听了,很害怕,便求他破解。于是堌堆西北部的两个牛蛋被“割”掉了,自此活林变成了死林。因为牤牛林地势高,先前是活林,为四邻八庄公认的风水宝地。刘街村里刘姓居多,村里老人去世后就葬埋在堌堆上。天长日久,岁月轮回,堌堆便成了刘家的老林地。自从牤牛蛋被“割”除后,牤牛林成死林,名称渐渐地被刘林所替代了。据文物部门考证,刘林遗址为商周时期古遗址,五十年代初期,刘街村民打井时,曾从地下挖掘出商朝时期焚香用的瓦罐和建房用的方砖等文物,现均存于济宁市博物馆。
4、二十五里桥的传说 在二十里铺镇二十里铺村北,有一座破旧的小石桥。关于这座桥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故事呢。相传,济宁城北有个姓马的秀才,考中状元后,在京城做官。这年,皇上让他回家探亲,这马状元有些贪心,想讨些银子。他灵机一动,说:“万岁,臣想回去但回不去了,现如今济宁城北是一带汪洋”(指伊庄、戴庄、汪庄、杨庄,伊戴汪杨)。皇上对他说:“那就应该修桥铺路,造福百姓嘛!”于是皇上拨下白银让马状元回家修桥铺路。马状元回到家里,他用皇上拨给的银子盖了一片宅院,又买了许多好地。为了回朝后和皇上有个交代,他雇了几十个人,在二十里铺村北五里的地方修了一座小桥,起名就叫“二十五里桥”。其实这桥只不过是下面砌了两个石桩子,上面盖了三块石碑而已。回到京城,皇上见了马状元,问:“那桥修了吗?”马状元一本正经地说:“臣修好了,是二十五里桥”。皇上一听,感到吃惊:“多少?”。“是二十五里,总共是三百(碑)单三空”。皇上听后大喜,连夸马状元修桥有功。
5、龙拱河的传说 龙拱河,自西北方向蜿蜒而来,穿过安居镇,流至唐口镇陈河口村后,折向正东,汇入烟波浩淼的南四湖。关于龙拱河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故事。从前,安居村王老汉的女儿,长到18岁了,美丽俊秀,可就是不会说话。这下急坏了王老汉,他请了许多有名的郎中,都没治好。没办法,王老汉整天愁眉苦脸。这天,街上来了一位算命先生,鹤发童颜,步履轻盈。被王老汉请到家中。谈起哑女之事,先生拿起卦筒,让王老汉抽。王老汉抽出一支,先生一看,上写一“贵”字,先生说:“此女是贵人,日后见了贵人自会说话”。王老汉半信半疑,正要问为什么,先生一闪不见了。王老汉感到十分奇怪。大约又过了半年多。这天,街上来了个货郎,吆喝着卖丝线,来到王老汉门前。声音传到院里,这时小姐突然说:“爹,俺要买丝线!”王老汉一听,十分吃惊——闺女会说话啦!高兴地他急忙走出大门,果然见一货郎门前叫卖。这货郎长得英俊潇洒,王老汉想起算命先生的话,莫非货郎就是贵人?再看女儿,一边挑丝线,一边和货郎说话,脸一点不红,就象早就认识一样,真是天生的一对。王老汉心中十分高兴,问货郎家住在哪里?货郎说:“我卖货为生,四海为家”。“那你可愿意留在我家里?”货郎看了看小姐,说:“我愿意”。于是货郎就留在王老汉家了。王老汉的女儿,从此也会说话了,她和货郎就象亲兄妹一样。过了些日子,老汉看上去货郎十分能干,和女儿处得也很好,就提出将闺女嫁给他。货郎十分乐意,于是王老汉选定吉日,让小两口欢天喜地地入了洞房。自此,小两口恩恩爱爱,货郎待王老汉似亲爹一般,日子过得很好。时间长了,有一件事王老汉始终不明白,那就是小伙子浇地十分快。原先王老汉用辘轳浇地,几亩地需浇一天,怎么小伙子傍黑去,一会就浇完啦?并且水浇得很足,都流到外人地里去了。这天傍晚,小伙子又去浇地了,王老汉带着一脸的疑惑,偷偷跟在后面。借着昏暗的月光,他发现小伙子跳到了井里,老汉正要喊,突然从井里出来一个怪物,象条龙,头在半空里,身子在井里,嘴向王老汉的那几亩地喷水。这时王老汉吓得“娘哎”一声,栽倒在地。那怪物见被王老汉发现了,一头又栽进井里,拱着土向东南的唐口方向跑去。这时小姐见爹爹也不在家,来到地里。只见爹爹倒在地边不醒人事,前边地上一条龙似的怪物在拱着地跑,后边留下一道又宽又深的沟。她惊叫一声,也倒在地上。那怪物刚好拱到陈河口村南,他听到小姐的叫声,一回头,就这样拐了一个弯,扭头向东,把一个小庄圈在了北边,这个小庄从此就叫加河。那怪物一直往前拱,一气拱到大运河,入了南阳湖,跑了。就这样,在安居镇的南部和唐口镇的东北部就留下了一条弯曲的小河,人们就叫它龙拱河。
#p#副标题#e#(七)乡间商贸文化
寺堌堆会 “走过南,闯过北,赶过二年寺堌堆”;“提起二月会,想到寺堌堆”。这两句名谚在济宁城周边流传甚广,同时反应出寺堌堆会影响之大。寺堌堆座落在任城区唐口镇寺下郝村,堌堆上那棵千年老古槐诉说着寺堌堆的历史与传说。西汉朝年间,在寺堌堆周围有着大片大片的空场地,场地旁有树有水,那是闲暇之余的好去处。人多了便有了交易。最初的买卖成交一些剪子、刀把之类的零碎商品,后来,一些人便把一些耕作用的牲口牵去作交易,于是,牲口便成了这里交易的主要商品。每到大年过后,十里八乡的人们就牵着骡子、马儿、牛羊之类来赶趟儿。随着成交量的扩大,古会便成了有名的骡马大会。大会鼎盛时期,前来古会参与牲口交易的要数东北地区的最多,相传大年一过,东北人就要忙着去赶古会。他们成群结队,备好草料,过了正月十五就便相继出发,行程两三千里,图的是赚些银两。而寺堌堆周围的人们午前就开始忙活,为外地来的商人准备吃住,给牲口操敛草料。寺堌堆原来很小,只是几处富贵人家的墓地。后来,天南海北赶会的外地人很多,时值天气寒冷,有好多人饥寒劳累,染病而亡,当地村民允许他们葬在堌堆会里,于是,堌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在来年的寺堌堆会中,又有许多人来为他们烧纸添土,有的还专门捎来了家乡的黄泥厚土为他们筑坟。后来,参加古会的人越来越多,寺堌堆也越来越大。现在,寺堌堆古会仍具盛名,随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会上咴咴骡马的声音很少听见了,后来的骡马大会逐渐成了现代生活物质的交流大会。
总之,任城区人文历史资源丰富多彩,早已为世人所瞩目。对新一轮发展机遇,任城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取百家之长,谋跨越之路,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加快建设步伐,全力打造文明任城、平安任城、和谐任城,全面建设农业特区、经济强区、文明新区。热情好客的任城人民正以宽广的胸怀、高远的视野、优惠的政策、优良的服务,期待着有识之士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携手共创任城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