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经夸赞他的弟子闵子骞是个大孝子。孔老夫子为什么夸赞闵子骞?这里边有个真实的故事,咱们就从头说起吧!
当年,孔夫子在家乡鲁国办私学,收了三千多名学生,其中就有闵子骞。闵子骞的娘在他两岁就死了。他爹闵先生,第二年在萧国又娶了一个妻子(萧国就是现在安徽省萧县)。这位继母开始的时候对闵子骞还算疼爱,可自从她三年内连生两个白胖小子后,对闵子骞就是下雨出太阳——假情(晴)。当着丈夫的面,她对子骞乖儿长乖儿短地叫,句句都是蜜里拌油。一旦闵先生不在,她只把亲生儿子当成是块宝,别人的儿子不如一根草。闵子骞十岁时,跟孔夫子学了“忠恕”之道。因为闵先生长年在萧国当差,子骞的两个弟弟年纪又小,需要格外照顾,继母一个人操持家务,里里外外非常辛苦劳累。子骞打心眼里想孝顺和尊敬后娘。
闵子骞十二岁那年,闵先生为了照顾妻儿,干脆把家从鲁国迁到萧国,在都城东南五十里的乡村安家落户。闵先生常常看见后妻偏疼子骞,吃饭时多给他盛,做了新衣也先给他穿,心里一块石头也就落了地。
闵子骞十四岁那年腊月的一天,闵先生置办了一份厚礼,准备拉着全家人去探望亡妻的父母。谁知,头一天晚上,后妻和小儿子受了风寒,一直在发烧。后妻对他说:“骞他爹,你就带两个大儿子先去吧,要是再拖两天,到时候大雪铺地,路就不好走了。”
天亮后,吃完早饭,闵先生套上牛车,把礼物装好。等两个儿子上车坐稳后,他才打了个响鞭,赶着牛车出了庄。
刚出庄,闵先生看见子骞捧着《春秋》看,便说:“骞儿,这书你不是看过很多遍了吗,怎么还看呀?”
“爹,先生说,温故而知新。”
听子骞这么说,闵先生高兴地点点头。大约走了两个时辰,牛车经过瓦子口,突然起了大风,还飘着雪花。闵先生一回头,见二儿子喜眉笑眼地双手接着雪花玩,子骞却缩头缩脑,没一点精神,就问道:“子骞,昨晚读书,又熬夜了?”
“没有。”
“早饭没吃饱?”
“吃饱了。”
“既然没有熬夜,也吃饱了饭,就要坐有坐相,看看你弟弟!你娘做的新棉袄,你的比弟弟的厚,难道还嫌冷吗?”
“儿不冷,不……”子骞说罢,强打精神挺挺身子。
牛车来到象山脚下,闵先生让子骞下车,把牛梭头扶正。谁知子骞一下车,身子就哆嗦不止。闵先生一看,立刻生气了:“车到了村头,让别人看见你那样子,就会笑话咱的。快点,直起腰来!”
“是、是、是……”子骞哆哆嗦嗦地回答。谁知,他不但没有直起腰,反而颤抖得更厉害,连牙板骨也“得得”的响。
闵先生看在眼里,一股怒气冲上心头,扬起牛鞭,对着子骞的新袄,“叭啦”就是一鞭!
这一鞭惊天动地,把子骞的新袄打开了花。呼啦啦的北风中,只看见一朵朵芦花从子骞的棉袄里飞出来。闵先生一看,愣住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下车走向子骞,从棉袄中掏出一把,果真全都是芦花!他迟疑片刻,又去看二儿子的棉袄,顺着袄缝,看见丝绒,再用手攥一下衣角,果然不假。闵先生这才恍然大悟:一个是亲娘生,一个是晚娘养;一个是丝绒,一个是芦花……
刹那间,他只觉得天昏地暗,五脏六腑就像被油煎火燎一样难受,扑簌簌两行老泪像断了线的珍珠滚落下来。他踉踉跄跄抱住子骞,放声大哭:“子骞,爹屈打你了……”
子骞见爹痛哭,自己也想起亲娘来。爷俩抱着哭了好半天。只听黄牛“哞”的一声,方才回过神儿来。闵先生叫一声:“骞儿,上车!”
等子骞在车上坐稳,闵先生给牛扶正梭头,一勒缰绳,调头往回赶。子骞忙问:“爹,你这是……”
“咱们回家,不去你姥姥家了!”
“来趟不容易呀!为什么要回去?”
“爹还有脸到你姥姥家去吗?到了那里,人家不就骂你爹心狠、你后娘心坏吗?”
“爹叫儿成器,必须冻其骨啊!”
闵先生摇摇头。平时,都说他脾气好;不过,要是犟起来,八头牛也拉不过来。随后,他扬鞭喝牛,急往家赶。
下了牛车,闵先生踹开院门,怒冲冲走了进来。后妻从内屋出来,见丈夫脸色铁青,不知是何缘故,问道:“骞他爹,你怎么这个时候回来,是为了啥事呀?”
闵先生没有回答,只把两个孩子往后妻面前一领,指着子骞的棉袄说道:“你自己做的好事,自己看看吧!”
后妻一看,知道自己做的亏心事露馅了,羞得脸像个紫茄子,双手一捂,喊爹叫娘地哭了起来。
“再哭我也不能饶你!”闵先生边说边找来一方素绢,握着笔唰唰写起字来。
后妻知道他此时写字,没什么好事,急忙问:“骞他爹,你在写什么?”
“休了你这贱人,赶你离开这个家,才能洗去闵家的耻辱!”
后妻一听,如雷击顶,边哭嚎着“这可叫俺怎么活呀”,边向门外跑去。子骞急忙追上去,连说带劝,好不容易把后娘劝好了,搀着她回来。他往闵先生脚下一跪,为后娘求情,说:“爹,君子学道则爱人,君子之过如日月之烛……”
闵先生急忙打断子骞的话,把写好的休书往后妻面前一扔,说:“骞儿,你不要为她开脱不仁之错!她不是个好女人,还能是君子吗?爹一定要把她休了!”
“爹,孩儿两岁丧母,是后娘含辛茹苦地把我拉扯大,费尽了千辛万苦。要是休了我娘,谁给咱缝补衣衫,谁给咱做一日三餐?”
子骞说罢,又叫来两个弟弟一同跪在爹面前。两个小一点的儿子,也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爹,你就饶了我娘吧。”
闵子骞看着两个小弟弟,边哭边说:“爹,娘不能离开咱家!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呀!”
闵先生仍然怒气不消,说:“可她……人无德行,不如畜生!”
俗话说:人非木石,孰能无情。丈夫的教训,使后妻悔恨万分;子骞的一席话,让她开了心窍。她上前扶起了子骞,满面羞愧地说:“骞儿,都是娘不好,娘偏心,亏待了你!”然后,又转向闵先生,恳求说:“骞他爹,求你饶了我吧!从今往后,我若不厚待骞儿,就天打雷轰!”
气得半天说不出话的闵先生,此时心里也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他两只眼睛死死盯着地上的那方休书,是休是饶,举棋不定。闵子骞见闵先生左右为难,便拾起那封休书,当着父亲的面,扔进了火盆里。
当晚,后娘先是拆了子骞被打坏的棉袄,又为他做了件丝绒新袄。天明时分,风停雪止,烟消云散。子骞穿上了新绒袄,全家人都高兴极了。
孔夫子知道这件事后,说:“孝哉,闵子骞!”此,闵子骞一直追随孔夫子,成了贤人。他家住过的那个村,后来就叫“闵贤”。闵先生勒牛车回头的地方,后人管它叫“车牛返”。至今这里还流传着一首民谣:
鞭打芦花车牛返;
仁义道德最为先;
夫休后妻儿救母;
子骞美名代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