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是孝心文化
孙中山先生认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道,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台湾学者杨国枢在《中国人之孝道的概念分析》中指出:“孝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传统的中国不仅是以农立国,而且是以孝立国”。中国有句老话:“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一个“为先”充分说明了“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孝经》是儒家关于孝道的经典。春秋时代认为,“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为了突出孝,改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作为民众行为的准则,是天经地义的,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以孝为起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孝之威力可谓大矣。
什么是孝
《尔雅•释训》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为孝”。许慎《说文》从文字学角度作了以下分析:“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再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这个解释是以孝的小篆字形作为依据的。康殷《文字源流浅说》对孝字的解释相当有意思。他说:像“子”用头承老人行走,老人走路艰难儿子扶持老人行走,以此显示出孝心。
孝心文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传宗接代。春节晚会上《超生游击队》就形象地体现了这一观念。孝不仅要祭祀祖宗,而且要保障子孙后代绵延不断。《孟子•离娄上》指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就要求社会每个成员都把组织家庭、生儿育女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传宗接代的不是女儿而是儿子,女儿是泼出去的水,是别人家的人,女儿嫁了人才有自己的家,这是“嫁”的本义。诗经:“之子于归”。译成白话,意思就是这女子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了。男子娶女子成家立业,“娶”者取女孩成家也。
《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使万物化生。而男女夫妇之合才有子女,有子女,父母才能成为儿女尽孝的对象。子女善事父母,“继先人之志”,皆出于对自己生命之源的认同、回归和崇拜。“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父母是儿女生命的直接源泉,是祖先在现实中的表征。珍视生命,首先要善事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由于唯有生命的继续存在,才能继先人之志,文化理想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孝又强调“肖”,也就是要求子孙要效法祖先艰难创业、积极进取、努力不懈的精神,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把天地、祖宗、父母、子孙连接成为一个过去、现在、未来的谱系。
本文发表于博锐管理在线|www.boraid.com|2
历史有很多文化发源地。比如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只有中国文化几千年来面对各种各样的内部与外部的挑战,不间断地延续下来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与中国的孝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儒家之孝
谈到孝心文化,不能不提到孔子,《论语》多次论及了孝。《公冶长》篇记录了这样一次对话:颜回、子路跟孔子一起聊天,孔子说:“你们每个人都给我说说你们自己的志向吧”。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车马、衣服这些好东西都跟朋友共同享用,即使坏了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不显示自己,也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做到谦虚就行了”反过来他们俩也希望孔子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对孔子说:“愿闻子之志”。孔子简单扼要的讲了三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译成现代汉语那就是:希望让老人有个安定的生活,朋友有着对自己的信任,年轻人能够怀念自己。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让老人在物质上不缺少什么,在精神上得到慰安。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呀?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就是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狗和马这些动物也能养活。如果你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跟动物又有什么不同”。孔子认为人和动物不同,不仅在于“能奉养”,而在于发自内心的孝心—“敬”。唐朝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通过慈母为远游的儿子细针密线缝衣服,写出了母爱,作为孩子,应该懂得寸草心报答不了三春的太阳,寸草心何其小,三春的太阳又是何等光明,何等温暖,父母养育之恩是说不完诉不尽的。所以孔子认为孝心必须包含敬意。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孝道难就难在父母跟前总能和颜悦色。父母有事,子女为之效劳,有好吃好喝的,尽量让父母享用,难道这就能称之为孝吗?孔子的话很能发人深省。中国文化把孝和敬并列在一起,是非常有道理的,孝敬孝敬,孝是一种行为,敬是出自内心,供养父母比较容易做到,对父母始终发自内心的和颜悦色则不易做到。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说的也是这一点。所以孝心必须发自内心,有着一份尊敬。我们不仅提倡孝,而且提倡孝心,这确实提到了要处。
孔子还告诉我们。“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他们今年多大岁数了,一定时时刻刻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高兴,另外一方面又因其长寿而恐惧。恐惧原因是他们的岁数太大了,我们可以奉养的时间太少了。有一句老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子女想尽孝心,而父母不在了,这该是何等的遗憾。
炎黄子孙的孝心文化缘何而生
费孝通认为:西方社会,子女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甲代抚养乙代,乙代抚养丙代,甲—>乙—>丙,是一种接力模式,而在中国,子女有赡养父母义务,甲代抚养乙代,乙代得赡养甲代,是一种反馈模式。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孝顺”的内容,要维护家庭,以至家族的延续和发展,必然以孝心为基础进行代际整合,强调上一代与下一代,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团结稳定,这就得善事父母,以至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不肖之子”、“逆子”,
《论语•学而》有这样几句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把孝心作为起点,孝心文化也因此成为传统文化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