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全国妇联原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原副主席汪纪戎在2016孟子故里(邹城)母亲文化节开幕式上作了主题发言,汪纪戎认为,母亲节是最重要的人伦大节,设立中国自己的母亲节既必要又紧迫。她呼吁,设立母亲节既要下决心,又要树信心,更要有耐心,要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以倡导传统节日弘扬民族精神为希冀,一如既往推动设立中华母亲节,为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倡与议,为选择并传承宏大的文化记忆践与行,为设立中华母亲节鼓与呼。
汪纪戎接受采访
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母亲节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积淀了太多值得铭记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财富,传承、保护、弘扬它们是每一个华夏儿女应尽之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定包含中华文化的复兴,必须有中华文化的自觉。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是民族的身份证。余秋雨先生说过:“文化是历史对后人的一种设计,留在我们自己的记忆里,文化的灭亡从失去记忆开始,而激活一种重大文化记忆,足以挽救整体生命”。白先勇先生就曾评价三度获得台湾文学最高奖的余秋雨先生,在台湾颇受欢迎的原因是“触及了中华文化的DNA”。当前在多元文化语境下,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强大的冲击。易中天先生就文化与世界对话有过一段发人深思的描述,他说像《千万次地问》那首歌。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量引进西方科技、思想、制度,寻找自强和现代化道路,那是“千万里我追寻着你”;而西方并未等量引进中国文化,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如中国之与西方,那是“可是你却并不在意”;结果是我们的生活半盘西化,穿西装、过美国母亲节、西方情人节、圣诞节,送巧克力、玫瑰花,喝人头马,看阿凡达,逛东南亚,没有了之乎者也、长袍马褂,这是“我已经变得不再是我”;但世界并没有因此变得像中国,就叫“可是你却依然是你”。龙应台女士说得也很形象:中国人过洋节就像是进别人家的祠堂,拜别人的祖宗,拜了半天不知姓张姓李是何方神圣。
都说教育最重要的是人格完善,而人格最重要在人伦。注重人伦道德本就是中华文化之优长。习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讲家庭讲亲情:“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些指示不仅为发掘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自觉,更为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
设立“中华母亲节”刻不容缓
家是每个人心中的城堡,家既是起点也是归宿,我们的人生从这里出征,也在这里凯旋。家庭是人性孕育之源。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言行,表现着他的家庭教养,展示着他的家道家风。家风正,民风淳,社会风气才能清。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说:“国家之命运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家长手中”。正所谓“在家庭成人,在学校成才,在社会成功”。中国古话说“妻贤夫祸少”,家是母亲的“文化场”,家是母亲以文化人的“职业场”,母亲以深沉的慈爱、以淑德高雅之举止,通过言传身教对子女施以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性格塑造,用文化方式引领子女,是滴水穿石的精神浸润。所谓“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国民的素养把握在母亲手中”。有位女企业家说得更白:“未来国与国的竞争,就是娘与娘的竞争”。可见良好家风家教离不开好母亲。
冰心说过:如果世界上缺少了女人,就缺少了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母爱是天性,是本能,是与生俱来的,是无私付出不求回报的。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的教育责任不可替代。有种说法:教子为治国平天下之根本,而教女尤为重要。有贤女,方才会有贤妇贤母。称女人为太太,就是从周朝有三位“太”字辈贤妻良母,母仪可风的典故而来的。合格的母亲首先得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高质量的母爱不全然是一种自然行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行为。记得比尔·盖茨被杨澜问到一生中最聪明的决定是创建微软呢还是大举慈善时,他答都不是,找到合适的人结婚才是。因为女人决定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女人决定着上一代人的幸福,这一代人的快乐,下一代人的未来。股神巴菲特也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是跟什么人结婚,而不是任何一笔投资。
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都是人伦教化的好载体,但却缺少单项主题性专节,对最基本的人伦关系却没有自己的母亲节、父亲节。20年前,国内商家为创商机渐次引入西方情人节、美国母亲节和父亲节,为现代社会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借助专题节日表达平日不善表达的情感的平台。原本是商家的促销手段,却渐渐被一些不明真相的政府官员、重要媒体当成了国际母亲节宣传、追捧,干出一些与身份不符的事:越来越多的台历、挂历、日历上将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标注为“母亲节”;2015年故宫出版社出版的《故宫日历》,竟将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标注为“今日国际母亲节”;中国邮政总公司2013年发行的感恩母亲纪念邮票,也被业内解读为纪念母亲节100周年……其实这些活动的初衷都是好的,但却搭在美国母亲节的平台上,给外界的印象是:我们已默认美国母亲节为“国际母亲节”了,不能不说是对弘扬中华文化的不小讽刺。“洋节”盛行,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必将受损,年轻人的节日记忆将被西化。但你会发现西方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美国母亲节等洋节中,唯独母亲节被诸多权威主流媒体单位关注着,这应该是骨子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人伦情感基因在起作用,这也恰恰说明尽快设立中华母亲节之必要。
母亲节是最重要的人伦大节
西方的母亲节起源于古希腊,17世纪中叶英国把大斋期的第四个礼拜天定为母亲节。美国母亲节的提出,则是为慰藉南北战争中捐躯英雄的母亲们,直到1914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宣布5月第二个基督教的礼拜天为美国母亲节。这一天是要挂国旗,总统要讲话的。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有七十多个国家设有自己国家的母亲节。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却没有充溢自己文化特质的母亲节,不是个缺憾吗?设立中国自己的母亲节既必要,又紧迫。
设立中国自己的母亲节,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母爱、母教、敬母、孝亲在中国有老幼皆知的形象代表;10年来六百余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名提出过二十余份设立中华母亲节的议案、提案、建议案,去年的代表议案已交由全国人大内司委处理;2007、2011、2013年在人民网、中青报、中国网、新浪网的民调显示,支持设中华母亲节的比例分别为:75.2%、80.9%和98%;2015年初完成的9省市5000余份纸质问卷调查结果是:赞成设立中华母亲节的比例是88.18%。
被誉为“母教第一人”的孟母,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数十年如一日,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教子方案,她也成为名垂千秋的模范母亲代表。以孟母生孟子成为母亲的四月初二为中华母亲节,能很好地彰显母亲的伟大和伟大的母爱,激发作为人子的孝思爱心。让母爱和爱母这一人的天性,能在一个特别的日子得以表达。前年习总书记访问德国时,德国孩子们表演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其中意义请自己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是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中华民族是一个倡导孝的民族。“孝”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组成。说文解字解: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
当然,设立中华母亲节不会一蹴而就,有习总书记关于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指示,有各级部门的关注和重视,有志士仁人持之以恒地呼吁与支持,我坚信涓涓细流终将汇成江海,点点繁星定能共耀夜空。我们既要下决心,又要树信心,更要有耐心。让我们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以倡导传统节日弘扬民族精神为希冀,一如既往推动设立中华母亲节。
最后汪纪戎呼吁,“让我们一道为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倡与议,为选择并传承宏大的文化记忆践与行,为设立中华母亲节鼓与呼。我相信富有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的“中华母亲节”定会赢得更多人的认同、参与和弘扬。相信此举于个人、于家庭、于社会、于中华民族,都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