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到母亲节了,这是一个让人心生感恩的节日,那个忍着巨大疼痛把你降生到这个世界,并在这个纷纷攘攘的世界中将你抚养长大的人,在一天天变老,衰弱,甚至已然离开。无论如何,我们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去表达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和对母爱的回应。 记得上个母亲节,学院发出号召,回家为母亲洗脚,有时候突发奇想,如果我们将全校所有学生的母亲都请到学校,让孩子们排成排,为他们的母亲洗脚,该是多么壮观的一个盛大场面。果不其然,在我查阅了相关母亲节的新闻之后,我发现,其实我并不孤独,真正的专家早就践行了我的想法。在台湾举办的“为妈妈洗脚”活动,居然有三千余人同时为母亲洗脚,看毕,我不禁愕然。 我想无论是古希腊的向众神之母赫拉致敬的节日,还是现代的安娜贾维斯终生伴母,都出于发自内心的对母亲的敬爱。然而古希腊人和贾维斯可能永远无法想到,远在大洋彼岸的东方,这个本来承载爱与真情的节日,会如此有特色地与中国传统的孝道、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如此和谐共生,有机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母亲节”! 1、政绩工程的狂欢表演 我们不否认,很多人在为母亲洗脚的时候,是发自肺腑的感恩,但是请不要将感恩这样一种私密的感情,刻意地拿出来公之于众,甚至被某些需要政绩工程的领导、专家将洗脚模式变为一种感恩教育和孝道文化的样板,当我们要求孩子们将洗脚或者其他形式作为一种作业,作为一项任务完成的时候,孝本身的含义就已经畸变成一种形式主义的哗众取宠和自我麻痹,而常回家看看的温情,却只好由法律作为惩戒性规范加以硬性约束。 2、消费主义的庸俗绑架 正如人们所说:我们的节日正在成为消费节,春节买美食、端午买粽子、中秋送月饼……在亲情和经济的架构联系中,商家利用物品与感情之间的虚假对等关系,成功地将消费主义观念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并打着爱情、亲情、兄弟情、师生情等各式各样的招牌,胁迫着大众的购买欲望,将物质与感情合二为一,母亲节与礼物、情人节与礼物、圣诞节与礼物、儿童节与礼物,甚至连国庆节、劳动节、教师节这些节日,也被人们索取和发放补贴和物品的由头。 美国社会学家马尔库塞认为,处于消费主义社会中的人,往往被商家用“虚假的需求”加以误导,节日成为商家演绎消费主义的最好时机。当我们的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被扭曲成为蛋糕店、鲜花店和各大商城的狂欢之夜;淘宝等各个电商又一个大肆营销、借机圈钱的噱头的时候,我想是时候常回家看看了,去真正陪陪她们,听听他们的唠叨,夸夸他们的饭菜,也许别他们收到你给的钱、送的礼物更让他们欣慰和幸福。 3、愚昧孝道的残酷自虐 鲁迅先生曾经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不可思议。比如戏彩娱亲、埋儿奉母、卧冰求鲤、挨杖伤老……这种带有自虐倾向的孝道故事,在二千多年的帝国专制文化中长盛不衰,源远流长。如果说之前的君主是为了维护他的统治,所以从孝道入手,强调对君主的服从,从而营造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的顺民文化,那么今天呢? 似乎从那个广告中为妈妈端洗脚水的小女孩开始,我们的社会就开始热衷于群体性的洗脚,甚至是下跪洗脚、磕头洗脚。某些教育者甚至将这种虚伪的自虐行为,人为地仪式化,规定为道德作业。我不知道孩子们怎么想?但是我知道,真正的道德教化,绝对不是以自虐以娱亲,绝对不是搞些形式就能实现真正的教育。 也许,我们的孩子只需要在父母身边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父母洗完脚的时候顺手拿一下擦脚毛巾,帮忙收拾一下碗筷,给父母朗诵一首诗歌,便抵得上无数个刻意为之的母亲节、父亲节了。孝敬父母,从点点滴滴处做起,到点点滴滴处截止,那些生活中的细细碎碎的关爱,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最后借用孝经中的另一句话,结束本文。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