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五百多年了,我们每个人都说不清你是哪一支的,你是哪一个体系的,但我觉得只有一点能说得清,孟子的精神传承已经融入到我的生活。”4月28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孟子后裔孟祥顺在中华母亲节座谈会后对记者说。
孟祥顺将这种情感追溯到他的母亲,他说,“我记得在儿时的时候,我的母亲就像孟母一样教育我,我母亲没有文化,也没上过学,但我记得我母亲说过:‘读书是必要的,读书是有文化,可追求的,可是人生的大课堂也是可以成就文化的’。她老人家说的这句话,当时我不觉得深刻,等我读过大学,然后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我跟一个国学大家刘梦溪先生交流过这个感受,我说我的母亲没上过学,但是她有文化,而很多人读了很多的书,却让人感觉他们缺少了文化。我记得我母亲小的时候教我孔融让梨的故事、孟母三迁的故事,还有通俗的《水浒传》里的李逵探母的故事,还有介子推母的故事,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伟大母亲的那种爱和传唱。我们把母亲节这个意义要呼唤出去,要真正落到实处,绝对不要停留在一个口头上或者口号上,我们这个民族不能再有这样的调调。”
孟祥顺说起上午拜谒亚圣孟母林的时候,一座碑上一道残缺的痕迹让他历历在目。“这是那个历史时代斩断了我们伟大先贤的那块圣洁之碑,我非常痛心。今天我们要把孟母这种精神是要传唱的,追求它的那种原本状态。孟母最初是很实在的,实实在在的教子。没有那么大的宏伟的规划,她把很文雅的文字编成了三字口诀,就像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现在我们也应该把我们的规章制度简单一些,像当年孟母教子那样,提出一些让我们全社会、全民族,甚至青少年能够通俗易懂的东西。”“母亲节,西方的母亲节我们也要尊重,实际上,母亲节是以孟子为原型的。我们在追祭孟母的同时,要想一想身边就有自己的母亲,我们怎样去善待好自己的母亲,我们要思考一下。”孟祥顺说。他讲了一个他的小孙子的故事,“我有两个小孙子,我大孙子大约一岁半的时候,我和我的爱人到我家的孟家祠堂。我自己在北京也建了一个祠堂,我到哪我把我的父亲母亲的灵位,还有我爷爷的灵位要带到哪,不管是到沈阳、到海南、到北京,可是我觉得我也不是说做给什么人看,给我的后人看。有一次我不经意地带着我一岁半的小孙子,他看到我在我的母亲像前三叩首的时候,他不会磕头,他就看着爷爷这样做,他就扑通一下也做了这么一个姿势,但他一点都不会,差点磕破脑门,一岁半的孩子。前不久,就是前两天,他忽然对我说,爷爷你能不能带我到楼上去,到我的画室去看一看,我说好啊。结果他到了楼上以后,也没到我的书房去,也没到放其他水果的地方去,直接奔了我的祭祀堂,他第一件事做了什么呢,很完整地磕了三个头。我就想一个问题,一岁半我教他的,不到两岁他自己都会磕三个头了,传统的说教不如身教。实际上我们要感谢孟母的同时,更要感谢自己的母亲,自己的母亲时时刻刻在引领这自己的家庭和儿女,我想我们这样做下去,我们真正的母亲节会很好的,很积极地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