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孔孟之乡济宁市嘉祥县的武氏祠是一座东汉晚期的仕族墓、祠,由武氏家族的孝子贤孙及亲朋好友所建,是他们孝的行为体现,也是他们祭祀祖先的仪式地。尽管修建的规模不是很大,在当初也不过是千千万万汉代民间祠堂之一,但由于武氏祠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制精巧,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汉代石刻艺术珍品。它作为民间礼仪的个案,其建造背景、所反映的思想观念乃至艺术风格,无不显示出浓烈的汉代推行的孝道及举孝廉制和厚葬之风的社会影响。
1961年,嘉祥武氏祠墓群石刻(习称武氏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称它超过了同时期埃及的石刻和希腊的瓶画,堪称世界一绝。可见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之尊和价值之高,称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
由于武氏祠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武氏祠的研究一直倍受历代专家、学者的重视,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记载是1061年欧阳修在《集古录》中收录的武斑碑和武荣碑的碑文。在新的证据没有出现之前,我们可以说对嘉祥武氏墓、祠石刻的研究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研究内容也由最初的对铭文、画像故事的考证,到对绘画艺术和综合性的研究,再到文化内涵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此期间,无论是考古学家,还是专攻图像志的研究者,或是社会学家,他们的阐释都具有自己的理由和特殊观点。但笔者认为武氏墓、祠石刻,特别是汉画像石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绘画内容广泛,艺术手法巧妙,堪称世界精品,对其的研究是无穷尽的,由于研究者的观点、立场不同,所站的角度不同,研究的方法和目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但不论采取哪种方法,我们都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历史的角度,以考古发掘的史料为依据,客观、全面地分析研究武氏家族修建武氏墓、祠的时代背景及其目的,从空间布局和整体地角度深刻地挖掘其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我们对武氏墓、祠及汉画像石的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笔者对武氏墓、祠石刻及画像石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思考,认为其文化内涵是儒家倡导的孝文化。
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拓片选
武氏家族是孝廉传承之家
武氏一家,史书上虽未记载,但从武氏家族诸多石碑和铭文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武氏家族是孝廉传承之家。
从武氏石阙铭文看,虽然现存的武氏石阙铭文已模糊不清,但从宋代赵明诚《金石录》卷十四、清代翁方钢《两汉金石记》补录中可以了解到武氏石阙铭文的内容:
“建和元年,大岁在丁亥,三月庚戌朔,四月丑,孝子武始公、弟绥宗、景兴、开明,使石工孟孚,李弟卯造此阙,直钱十五万;孙宗作师(狮)子,直四万。开明子宣张,仕济阳,年二十五,曹府君察举孝廉,除敦煌长史,被病夭殁,苗秀不遂,呜呼哀哉,士女痛伤。”
武氏石阙铭文记载:“孝子武始公、弟绥宗、景兴、开明……开明子宣张,仕济阳,年二十五,曹府君察举孝廉,除敦煌长史。”从此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武氏家族老一辈兄弟四人,是东汉晚期的孝子之家,这个家族的武开明有二子,长子为武班(宣张),是因“察举孝廉,除敦煌长史”。这些孝子们出于孝心,修建了武氏石阙,并雕刻了一对石狮,是他们行孝的具体表现。
武梁碑铭文记载:“故从事武椽,椽讳梁,字绥宗。椽体德忠孝,岐嶷有异。……年七十四,元嘉元年季夏三日,遭疾陨灵。呜呼哀哉。孝子仲章、季章、季立,孝孙子乔,躬修子道。竭家所有,选择名石,南山之阳,擢取妙好,色无斑黄。”由上文可知,武梁是“体德忠孝”之人,其子孙都是孝子孝孙。
武开明碑铭文已佚失。《金石录》收录此碑时,其文字已有许多漫漶不清。主要内容如下:
右汉吴郡丞武开明碑云:“君字开明……永和二年,举孝廉,除郎谒者。汉安二年,迁大长秋丞,长乐太仆丞。永嘉元年,丧母去官。复拜郎中,除吴郡府丞。寿五十七,建和二年十一月十六日,遭疾卒。”
从此碑文我们中可以了解到,武开明是个孝子,是因“举孝廉”而做的官,他由地方举的孝廉到郎、谒者、大长秋丞、长乐太仆丞到郎中,最后至吴郡丞。在做官期间,其母亲去世,他“丧母去官”。从此记载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武开明是一个真正的孝子,为表现自己的孝心,在其母亲去世后,辞官不做,守孝家中。
武班碑铭文:《敦煌长史武斑碑》记述:“建和元年太岁丁亥二月辛巳朔廿三日癸卯,长史同……敦煌长史武君讳斑,字宣张。……孝友玄妙。……班到官之日,历吏士。……百姓赖之。邦域既宁,久劳于外,当还本朝,以叙左右。以永嘉元年遭疾不,哀。……唯谊是从,孝深凯风,志絜羔羊。”
从以上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武班字宣张,曾任敦煌长史之职,有过武功。他在武氏诸人中,是官职最高的一个。武班的碑文中特地提到他是“孝深凯风”,政绩突出“百姓赖之。邦域既宁,久劳于外,当还本朝,以叙左右。”另外,我们从武氏石阙的铭文记载:“开明子宣张,仕济阳,年二十五,曹府君察举孝廉,除敦煌长史”中可以了解到,武班是一个大孝子,他因“察举孝廉,除敦煌长史”,在做官期间,他尽职尽责,保一方百姓平安。
武荣碑铭文:《执金吾丞武荣碑》 立于汉永康元年(167年)。《武荣碑》未有碑额,“汉故执金吾丞武君之碑”十个篆字尚可清晰辨认。依《隶释》卷十二记载:“君讳荣,字含和,治《鲁诗经》韦君《章句》,阙帻传讲《孝经》、《论语》、《汉书》、《史记》、《左氏国语》、广学甄微,靡不贯综。久游大学,藐然高厉,鲜於双匹。学优则仕,为州书佐、郡曹史、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守从事。年卅六,汝南蔡府君察举孝廉,郎中,迁执金吾丞。遭孝桓大忧,屯守玄武,戚哀悲憧,加遇害气,遭疾陨灵。”君,即吴郡府卿之中子,敦煌长史之次弟也,廉孝相承,亦世载德,据上碑可知,武荣(133至168)字含和,自幼精攻儒家经典,36岁举孝廉,官至执金吾丞。
从武氏石阙铭文和武梁、武开明及武班、武荣的碑文中,笔者可以十分肯定地说:武氏家族是孝廉相承之家,他们修建墓、祠的原因是出于孝,修建墓、祠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孝。
武氏祠画像体现了儒家倡导的孝文化。武氏祠汉画像石中许多精美的内容和故事,都是为了表现孝、体现孝、传承孝。武氏祠汉画像石的具体内容,可以说是儒家倡导孝理论和汉代以孝治国的具体体现。武氏祠汉画像石孝文化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是学习、了解汉代孝理论和汉孝实践的一所“汉孝大学”。
孝的初始意义体现
《孝经,开宗明义章》:“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指出了祭祀之道教化意义。古人由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特别崇敬上帝,唯天命是从,同时他们又认为祖宗神常在上帝左右,监视下方,是沟通天庭与人间的神使,认为他们之间关系密切。因先祖创业维艰,而天命又无常,古人一方面为尽人事而祭祖行孝,同时又为报答天恩而敬天行孝,尊祖敬宗就成为了孝的初始意义。
武梁石室第一石第二层刻有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与女娲)、三皇五帝(祝融、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谘四岳、舜耕历山、大禹治水)、古代先贤(孔子见老子、孔门弟子、孔子遇丈人)等图案。这些画像是武氏家族对孝的初始意义的理解,被他们认为是孝的表现。
孝的根本意义体现
《孝经》中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人的躯干、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接受而来的,不敢使它们受到诽谤和损伤,这上是实现孝道的开始。中国传统社会特别重视家庭,实是以家庭为社会的基础与细胞。在家庭关系中,有父母,父母是每一个人的生命所在,是每一个人都必有的关系,因此,人首先应对父母尽责任。对父母尽责任,施人心,就是孝。
对如何孝敬父母,在《孝经》中孔子谈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伤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就是说:孝子侍奉父母,平常时尽力做到恭敬,供养衣食尽力使父母乐意,父母生病尽其忧虑,为父母治丧极尽悲哀,祭祀父母严肃庄重。这些孝的思想在武氏祠画像中都有体现,尤其是五幅孝子画像,很大程度上都与《孝经》中的五种孝行相对应:
“居则致其敬”的思想,与曾子画像的意思吻合。曾子恭顺地跪在坐在织机前的母亲面前,旁边的榜题写道:“曾子质孝,以通神明,贯感深羝,著号来方,后世凯式(以正)抚纲。”在这首颂词和武氏祠画像的语境中,“后世”似乎可以被理解为武氏家族的“后代”,被期待以品德高尚的曾子为榜样。“养则致其乐”思想,在画像中以老莱子的事迹表达。“病则致其忧”思想,通过韩伯瑜的故事来表现。“丧则致其哀”,通过丁兰的事迹表达。丁兰在做任何事前,都要征得已去世的父亲的雕像的许可。一次,丁兰根据雕像的授意,拒绝了邻居的要求,邻居毁了雕像,丁兰杀之。“祭则致其严”,通过颜乌负土埋父的故事表现。
武氏祠画像石中也有反映悌的画像。如画像榜题:“闵子骞:与假母居,爱有偏移,子骞衣寒,御车失棰”。这幅画像反映的是闵子骞的故事,是说孝子闵子骞宁愿自己挨冻受委屈,也不想使弟弟们失去后母照顾的孝行。“三州孝子”画像说的是三个互不相识的人,其中年少的两位对年老的百依百顺,感动天神,替他们盖好了房子。“朱明悌让”画像,说的是朱明和他弟弟分家时,弟弟在媳妇的挑唆下,要了家的几乎所有财物,朱明只要了破房子,忽一日风雨大作,其弟的家产全被吹走,其弟一家无家可归,朱明又把自己的房子让给她们住,自己住寺庙,其所居的寺庙被后人称为朱明寺。这是有关悌的典型故事。武氏祠画像石中柏榆孝亲、邢渠哺父、休屠孝母、义浆羊公、魏汤孝父、孝孙祖父的故事,都是孝子行为的体现。
孝的延伸意义体现
曾子曰“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不勇,非孝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五十二》。他所列出的这些事项,几乎包括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所有方面。曾子把孝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去认识,从他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理解到: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孝。孝是民众最根本的教化,行孝就要做到庄、忠、敬、笃、勇等方面,人的各种美德包括仁、义、忠、信、礼等也都要从孝开始。所以武氏祠画像石中关于忠臣义士的画像如周公辅成王、管仲射小白、曹沫刺桓公、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豫让刺赵襄、聂政刺韩傀、荆轲刺秦王、相如拒奉玉、灵公诛赵盾、水陆交战、陆地搏击、程婴救孤儿、信陵礼侯赢、须贾谢范睢、鲁义姑姊、鲁秋胡妻、楚昭贞姜、梁节姑姊、梁寡高行、无盐丑女、齐义继母、王陵义母、京师节女及水陆攻战画等故事,都是关于孝的延伸内容的体现。
孝行的结果体现
武氏墓群石刻中的其他画像如祥瑞画、仙景画,神灵怪异画像如飞仙、四灵(苍龙、白虎、朱雀、玄武)、玉兔、浪井、神鼎、麒麟、黄龙、玉马、玉英、木连理、比翼鸟、比肩兽、比目鱼、白鹿、白马、泽马、车马出行画和宴会画等,都向后人暗示,行孝的人家庭幸福和谐,来世能过上神仙般的生活,教育后人一定要做孝子,这些画像也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曾子孝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