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最近,安徽六安街头的公益广告引用了“二十四孝”的典故,但其中一则“埋儿奉母”让人难以接受,甚至被批判为“愚孝”。(10月26日网易新闻)《二十四孝》 故事在古代是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因为“孝”是中国重要的伦理道德,因此这类故事流传甚广,直到今天,提起“二十四孝”,不少人都会对其中一些“不敢想象”的故事颇有感慨。而悬挂在安徽六安街头的二十四孝广告牌,并非全国“独一份”,搜搜新闻就知道,其实全国不少城市都在宣传“二十四孝”,就在网友对安徽六安的做法提出质疑的时候,系列微电影《二十四孝》于3天前在北京已经隆重地举行了首映礼。
用现代人的思想和观念来看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做法,二十四孝故事注定有不合时宜的地方。比如“刻木事亲”,讲东汉时期一个叫丁兰的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并待木像如活人一般,凡事都和木像商议,出门前禀告,回家后面见,每日三餐敬过木像后自己才吃饭。在今天看来,这样的孝顺方式不仅不会得到意义上的认同,可能还会被旁人怀疑精神出了问题; 再比如“埋儿奉母”,讲了晋代一个叫郭巨的人,对母亲极孝,后来家境贫困,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于是和妻子商量埋掉孩子,节省粮食以供养母亲。这样的做法若在今天,何止是精神出了问题,还毋庸置疑地触犯了法律,是无论如何都不被允许的。
从了解历史、了解古人的角度来看,读一下二十四孝故事,感受一些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并非不可,而拿来作为对今人教育和宣传的内容,希望将古人的价值观植入当今社会大众的头脑之中,就不仅显得不合时宜,还让人感到政府宣传素材的匮乏和宣传方式的愚昧。
对文明的传播也好,对孝道的呼吁也罢,要想达到宣传的目的,首先就要符合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你呼吁大家爱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即便有人可能因为陋习难改而依旧我行我素,但他一定不会认为“爱护环境”是错误的,时间久了,受到的提醒多了,不良习惯就会慢慢改正。你教育人们要孝顺,提倡年轻人“常回家看看”,利用媒体宣传孝亲模范,曝光那些虐待老人、拒绝赡养的不孝子,使其得到道德的谴责,这些都不会有人提出异议,因为这既符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也契合了这个时代对“孝道”的解读。而对“二十四孝”的宣传却并非如此,因为其中的做法与现代伦理观念格格不入,对于这样的价值观“穿越”,并不会得到人们内心的认同,此时被拿来做教育和宣传之用,只能引起众人的反感,凸显政府诚意和智慧的匮乏。
一个城市的公益广告牌上宣传什么,怎样宣传,无不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文明氛围和文化品位。宣传孝道是件好事,但宣传切忌生硬和粗陋,需要温情和智慧。如今,在一些城市的学校里,也可以看到悬挂的“二十四孝图”,这是教育工作者们对孩子的苦心,可是,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备受宠爱的他们可能连家务都无法帮父母分担,却被教育要学习古人“卧冰求鲤”、“扼虎救父”“卖身葬父”,意义在哪里?我实在有点懵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