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也是鲁国的权臣仲孙氏,名字叫仲孙何忌。古人他叫什么孟孙、仲孙,这怎么来的呢?是根据他爷爷来的。其实我们这种传统在北方少数民族也很多,给一个人的名字就是某某的孙子,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意思。
孔子论孝
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问我孝道何如?那么我回答他说是无违。樊迟就问,先生您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活着的,父母活着的,就要用礼来对待他,去侍奉他;父母去世了,也要用礼来安葬他,你不能够去僭越礼数,比如说你是大夫,你只能用大夫之礼去侍奉他,去安葬他,你不能够僭越到用邦君之礼甚至于用天子之礼。因为当时鲁国的三家权臣都比较地有这种僭越行为,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无违于礼”,不要对礼这样的一个基本的规范、基本的社会的价值底线有所违背。
当时呢,根据后人的考证,孟懿子的父亲已经去世了很久了,好像是在樊迟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孟懿子的父亲就已经去世了,那么这个时候可能是孟懿子的母亲还仍然在世。
下一章仍然在讲孝的问题。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名字叫“彘”,这个“彘”就是猪的意思。古人他有一个传统,往往是给孩子起一个特别贱的名字,好让这孩子养大。所以在春秋战国时候,还有一个国君就叫疥虱,就是那个“虱子”的那个“虱”,“头上长虱子”那个“虱”。
孟武伯,我们从他名字也可以看出来,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勇武的人,“武”应该是他的谥号,就是他是一个非常勇猛的人,大概是经常去闯祸、惹事,所以比较地好勇斗狠。我这样推测,虽不中亦不远矣。所以孔子就跟他讲——这个推测错了没错,这个没所谓,重要的是对下一句话的解释——下一句话的解释,前人有不同的见解,我比较倾向于其中的一种见解,就是说你只能够让父母因为你得病而担心,你不能因为其它的事情让父母而担心,不要去行差踏错,不要去干坏事让父母为你担心,不要去好勇斗狠让父母整天地没有安全感。那么你如果孝,那么你就要做到这些方面让父母特别放心,只有你有病了,这个是你自己没有办法抗拒的事情,父母为你担忧,这样的才说得过去。
当然了,另一种解释呢也通,就是父母一有病,你就要深以为忧,这个“唯”就是一个语助词,那么也通,但是没有我刚才讲的这个意思好像更加地意味深长一些。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意这里面的“犬马”,这个“犬马”不是指狗和马,“犬马”是用来指代卑贱的人。所以今天我们的那些号称孝子的人,他们所自诩的所自我感到骄傲的只不过是能够供养父母,但是那些地位特别卑下的人,他们不是在供养自己的父母吗?如果说,对父母没有一个尊敬之心,敬爱之心,你怎么能够跟那些地位卑下的人划出界线来呢?
这个“养”在这里应该念yàng。在古书当中,凡是表示它有一个使动的意思的,一般都要读成去声。有学者认为,这个念yàng是因为它是表示敬词,这种说法呢可能是他的一家之言。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向孔子问孝。孔子就回答他说,孝,做起来最难的是你脸上不要露出不愉的神情,不要露出嫌恶的神情,不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因为老年人他失去生活能力了,他往往在这个问题上就会比较地敏感。而你要知道终日侍奉父母,人呢总是会有点磕磕绊绊的,但是你要总是能够做到心平气顺,这个才是真正的大孝。
所以孔子说了一句反问句,如果只是有了事儿了,年辈小的人去来做,有好吃的好喝的给年辈长的人先用,这难道就称之为孝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