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官员腐败现象严重,有识之士为之忧心。对此,党和政府果断采取措施,加强反腐力度,毫不手软地惩治了一批“贪官”,可谓大快人心。但是,腐败之风虽受遏制,却屡禁不止;而单靠“严打”,能否根除腐败,也备受争议。于是,可否藉崇尚孝道来培育官德的议题,如清风般走入人们的视野。笔者认为:这应是防范“腐败”于未然的对症良方!
首先,崇尚“孝道”天经地义,广为民众所认同。儒家孝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传统美德,几千年来早已植根于民众心中。《论语》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敦行“孝道”,才能成为仁人。《诗》云“哀我父母,生我劬劳”。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含辛茹苦的抚育我们成人,父母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恩人!“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子女的爱永远都是无私的,子女病痛时,总会听到 “宁可大人(父母)生病,也别让孩子生病”的天下父母们的“肺腑”之声。人非木石,父母、子女之间存有天然的人伦之情。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受人之恩,不敢忘焉,而必图所以报之,是人类之美德也。而吾人一生最大之恩,实在父母。”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应当思鸟兽反哺之情,极尽孝道。这是儒家为人立世最根本的要求。“百善孝为先”,如果对自己最大的恩人都不尽孝道,不知报恩,又怎么会关心他人、热爱国家、奉献于社会呢?所以,人们常以“孝”作为衡量人道德品质的基本准绳,是完全符合情理的。
此外,崇尚、敦行孝道,官员应起表率作用。《论语》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我们常说,想了解某个单位或某个团体的风气,看这个单位“一把手”的作风就知道了。此话虽有些夸张,但从中可见,官员的德行对于整体风气的形成十分重要,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辐射性。只有官员们的道德、品质、威信为百姓所认可,政府的公信力才能真正树立。但敦行孝道,说难非难,说简单亦非简单。时人常议论,“某官儿很贪,但他对他爹(娘)很好,很孝顺……”其实,这位“官儿”所践行的是狭义上的孝道,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孝道。试问如果贪污腐败的时候,能想一想自己身陷囹圄后,父母的颜面何存,谁来赡养父母,父母的伤心怎么安抚,等等这些问题,又岂敢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最终沦为欲望的奴隶呢?相信大家都有所体会,为人父母者最关心的是子女的健康和幸福。当婴儿呱呱坠地时,父母首先关注的是孩子是否健全、健康;其次,才会关心样貌、聪明等等。教育子女时,父母往往首先要求要“行得正、立得端”,为人要“顶天立地”,行事要“无愧于心”;其次,才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正是父母对子女的真爱!只要子女善于体察父母之心,深切明白孝道的真正涵义,就会坚持“不登高、不临深”,避免身处险境,不让父母担忧。试问:如果官员们都能有此拳拳孝心,腐败现象怎会如此屡禁不止?!因此,笔者认为现下官德败坏、官风不正,实在与孝道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培育官德,应以教育为本,而其中首当推崇尚孝道!
需要指出的是,儒家认为“孝亲”始于“事亲”,而并非止于“事亲”。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孝敬”自己的父母,推及尊敬、善待他人的父母,从而延展出对整个人群的爱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进而能够恰到好处地理解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形成健全、理想的“君子”人格。《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儒家孝道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温馨和睦的家庭是社会、国家的隆盛之本。
或许有人会担忧,崇尚孝道可能会鼓励官员徇私枉法,因私废公。其实,这是对于孝的认识尚有不足。儒家思想由“孝道”(私德)推及到“忠义”(公德), “忠”与“孝”之间有其密不可分的内在发展脉路。中国古人讲求家国一体,忠孝一贯,把公德与私德合二为一。先儒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成长历程,认为私德若不健全,就难以形成健全的公德。在家有孝心孝行者,走上社会后自然而然地会把这种爱推广到团体、社会、国家,才能真正地服务于民众,奉献于社会。所谓“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其精神实质是讲,当必须在公德与私德之间作出选择时,应该舍私情以成就大义。儒家孝文化强调“国之良民、即家之孝子”,《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即是说,私德的养成有助于公德的建树,而为国家、民族大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不为私心而辱没父母之尊严,才是真正的“至孝”、“达孝”,最为父母所骄傲!汉代以“孝”治天下,曾经一度成为长安久治、繁荣稳定的“太平盛世”。其后,“孝治”也广仍政治家们所推崇、采用。类似“举孝廉”等选拔官员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以践行孝道为衡量官德的红线既然曾为历代先贤和政治家所崇尚,于今日当也仍然具有可以借鉴的价值。
再者,崇尚“孝道”,培育“官德”建设,应该落实到实处。儒家文化把“孝”作为至高之美德,自有其完整之理论体系。我们常说“孝敬”父母,将“孝”与“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道出了儒家“事亲”思想的真谛。孝敬父母,不仅要赡养其身体,更要怡养其心志。许多人把践行孝道,停留在物质需求和身体力行的基础之内。以为让父母吃好的、住好的、有事代为其劳,就已经算是尽孝道了。而儒家认为,“事亲”最重要的是“敬”,要发自内心的敬爱父母,才是真正的践行孝道,也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孝敬。
特别要指出的是,儒家认为,人们在“事亲”、“敬亲”的同时,还要勇于“谏亲”。子曰:“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即不能以私情损害公义,当父母行为违反公义、公德、公法时,应该不断地柔性地进行劝谏并补偏救弊,以免陷父母于不义。《报刊文摘》2005 年9月23日摘转《政府法制》半月刊第 9期曾刊登一真实案例:有名周姓副市长,有受贿行为和婚外恋可疑。他的儿子、女儿遂对他进行“几谏”,甚至以长跪恳请。使老父亲感动得将赃款全部退掉,并不再与情人来往。2004年12月,一企业家因犯罪被公安机关抓获,为立功减刑,交待了他给有关领导贿赂之事。2005年3月,市纪委找周某谈话,他遂很坦然地交代问题,并被免于起诉。于是,周某从内心深深感激自己的儿女。由此推而可知,只有如此“几谏”事亲,进而“匡救”“事君”,才可能建设“上下能相亲”的和睦家庭与和谐社会。
概而言之,孝道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德、文化精髓,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钱穆先生认为,欲使国人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必须先使其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笔者主张由以崇尚孝道开端最为切实。曹操曾说:“承平尚德治,乱世赏功能”。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日趋富足,社会发展期待和平有序,若党和政府崇尚孝道以培育官德,人们将群为之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