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自从问世后,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这本书一直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水浒传》里塑造的108位梁山好汉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早在400多年前,中国清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说,《水浒传》是天下第一有趣可读的书。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部塑造了108个性格鲜活的英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侠义小说。
《水浒传》描写的故事发生在1000多年前的中国北宋末期,当时社会动荡,官员腐败,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频频发生。在山东,就有以宋江为首的36人掀起了一场农民起义。他们杀富济贫,行侠仗义,令贪官污吏闻风丧胆,广大百姓拍手称快。这支起义队伍不断挫败官兵的围剿,声势越来越壮大。最后,他们占据水泊梁山,起义队伍中的豪杰好汉共108人,称为108将,他们个个性格迥异,光彩照人。《水浒传》这本书也是围绕他们每个人的故事按章节展开。他们或是智能超群、有勇有谋;或是除暴安良、行侠仗义;或是大义凛然、舍生忘死;或是忠勇仁爱、丹心一片。这些人物形象都是历代中国农民心目中理想的英雄形象。
《水浒传》的语言特色是明快、洗炼、准确、生动。无论是作者的描述语言,还是作品人物的语言,都惟妙惟肖,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写景、状物、叙事、表情,极为灵动传神。
《水浒传》叙事,善于白描,简洁明快,没有滞拙的叙事和冗长繁琐的景物描写。偶有写景文字,也极为精彩。在中国民间流传极广的“武松打虎”这段故事中,精彩的景物描写与故事情节相得益彰。如武松不听酒家劝告,乘着酒兴单身上山,看了庙门上的告示,才知真的有虎,他稍为犹豫了一下,还是硬着头皮上了岗子。这里作者只用了两句话衬托此时的气氛和心情:“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武松“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既写出了老虎活动的时间,又写出了老虎出没的环境。两句话就把一种恐怖悲凉的气氛和心情和盘托出,让人感到此时此地不知什么时候会突然跳出一只活老虎来。
在写武松与老虎搏斗时,也极为传神:人虎相搏,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拿人的本事,和声震山岗的吼声,一只活生生的真老虎就跃然纸上。几经搏斗,老虎威风渐减,最后如何被武松按住,如何挣扎,如何被武松打死,写得活灵活现,十分逼真。通过这些描写也就更好地突出了武松的英雄形象。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他生活在时局不定、战乱频发的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施耐庵小时因为家里贫穷,无法上学。但他聪明好学,经常借书看,向邻居请教,有时还到学堂去旁听。他13岁时,已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对答如流。一次,邻居老人病故,本来约请当地的秀才来写祭文,但这个秀才未能及时赶到,别人就提议让小施耐庵试试。耐庵少年气盛,也不推让,提笔一挥而就。后来,那个秀才看了这篇兼有稚气和才气的祭文,称赞不已,主动提出,带施耐庵去读书,并且不收学费,培养他成才。
施耐庵读书十分刻苦,不仅熟读诸子百家,而且浏览杂书。当时刊行的《大宋宣和遗事》一书,讲了许多农民起义的英雄故事,引起了施耐庵的兴趣,他常常在课余阅读。平时,他还同小伙伴们一起舞刀弄棒,练习武艺。那时,城里的说书馆经常说唱一些英雄故事,施耐庵有时也去消遣,对这些“仗义英雄”、“擎天好汉”流露出敬佩之情。后来,他就在民间流传的故事、话本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水浒传》。
《水浒传》堪称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有了《水浒传》,以口语为主的白话文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完全的确立,这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极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