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全传》是一部产生于元末明初的长篇小说。它生动而深刻地描写和反映了北宋末年一支以宋江为领袖、有众多英雄豪杰参加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可歌可泣的事迹。
这支队伍的参加者,绝大多数曾程度不同地遭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各种各样的迫害。为了树起反抗的大旗,他们走到了一起,共同的目标把他们团结起来。他们开辟了根据地,建立军队。他们有严格的组织和严明的纪律。他们进行的是武装的斗争,而不是和平的、“合法的”斗争。他们的矛头所向,是地主恶霸,是贪官污吏,是封建官府,而不是某一特定的个人。而这支队伍主要由108名英雄好汉组成,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但这108人中仅有3名女将,这无疑是描述了一个男人的世界。但书中还有近百人的女性存在,构成故事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女性群体,而这些女性群像正是作者思想倾向的见证。
这支队伍的参加者,绝大多数曾程度不同地遭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各种各样的迫害。为了树起反抗的大旗,他们走到了一起,共同的目标把他们团结起来。他们开辟了根据地,建立军队。他们有严格的组织和严明的纪律。他们进行的是武装的斗争,而不是和平的、“合法的”斗争。他们的矛头所向,是地主恶霸,是贪官污吏,是封建官府,而不是某一特定的个人。而这支队伍主要由108名英雄好汉组成,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但这108人中仅有3名女将,这无疑是描述了一个男人的世界。但书中还有近百人的女性存在,构成故事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女性群体,而这些女性群像正是作者思想倾向的见证。
那些女性形象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琼英,以至潘金莲、阎婆惜等都深为人们瞩目。其中有作者予以充分肯定的正面形象,如梁山泊女英雄、贤妻良母、被损害被侮辱的女性;有作者绝对否定的反面人物,上到统治阶层的妇女,下至“淫妇”、媒婆、社会余孽;还有一些处于中间状态的妇女。这里上至公主、郡主,下到市民妇女、渔妇村姑、烟花妓女,《水浒转》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北宋末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复杂激烈的阶级矛盾,同时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广阔、深刻、色彩纷呈的宋代妇女生活画卷。
而在这些正面女性形象中,作者着墨最集中、叙述最完全、描写最完备、结局最“完美”的妇女形象当属出场较晚的琼矢簇琼英,她也是依作者主观意图刻画的一位典型女性形象。
而在这些正面女性形象中,作者着墨最集中、叙述最完全、描写最完备、结局最“完美”的妇女形象当属出场较晚的琼矢簇琼英,她也是依作者主观意图刻画的一位典型女性形象。
本人对琼英形象的分析将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琼英的贞节孝义成就了她结局的“完美”;二是琼英张清的结合成为封建婚姻的进步,值得褒扬和肯定。
一、“贞孝义”说
《水浒全传》中与琼英类似的贞节女子还有林冲娘子,尽管连姓氏都未留下,但她也是作者极力褒扬的一名女性。但林冲娘子并没有琼英幸运,只是一个只会用生命捍卫封建男权社会尊严的工具,即使一个贞节女性也是遭男权社会排斥的,都说林冲夫妻是恩爱和睦的,书中一开始也是这样描述的。“泰山在上,年灾月厄,撞了高衙内,吃了一屈官司;今日有句话说,上禀泰山∶自蒙泰山错爱,将令爱嫁事小人,已经三载,不曾有半些儿差池;虽不曾生半个儿女,未曾红面耳赤,半点相争。今小人遭这场般事,配去沧州,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心去不稳,诚恐高衙内威逼这头亲事;况兼青春年少,休为林冲误了前程。却是林冲自行主张,非他人逼迫。小人今日就高邻在此,明白立纸休书,任从改嫁。并无争执。”林冲与其娘子也算是模范夫妻了,但林冲在其发配后又是怎样想起他的娘子的呢?第八回林冲刺配沧州后,作者写了以林冲为核心人物的好多事件,野猪林几乎被薛霸、董超谋害,但得鲁智深相救;柴进处受礼遇并与洪教头比武;沧州城得李小二夫妻报恩,调往草料场,快意杀陆谦复仇;得小旋风柴进相助雪夜奔赴梁山,历经波折,林冲总算坐上了梁山泊的第四把交椅,作者就用一句话暂时结束了林冲的故事——“从此五个好汉在梁山泊打家劫舍,不在话下”。而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作者没有一个字交代林冲娘子的状况以及林冲对娘子的思念——他们是恩爱夫妻吗?后来的情节是晁盖坐了梁山泊第一把交椅,梁山泊十一位好汉坐定,可是依然没有关于林冲娘子的只言片语。直到“林冲见晁盖做事宽宏,疏财仗义,安顿各家老小在山”才“蓦然思念妻子在京师,存亡未保”,遂遣人下山接忘记了很久的娘子,此处的“蓦然”乃关键,不可作泛泛之语解读。这里的被作者所赞许的守贞之女子真的得到圆满结局了吗?就连自己的“恩爱丈夫”都被遗忘算得上是幸福吗?她只不过是男权社会的一个牺牲品而已,是作者因刻画英雄林冲而不得不牺牲的一位女性。而 “贞孝义”真能带给女性美满的结局吗?
我们一起来研读一下另一位女性——琼英。对于琼英这一形象,在全书中是极为特别的,对水浒108将中的三位女英雄,作者给予了过多的男性化的描写,那么“容貌如花”、“玉体轻盈”、“白伶百俐”、“威风凛凛”的琼英,方是“红妆”英雄。作者在“琼英处女做先锋”、“张清缘配琼英”、“张清琼英双建功”等几个章回中着力描绘了这位女将。她的身世,她的成长,她的威武,以至天配良缘,从一而终,以“贞节孝义”之名而归的一生。作者将其作为完美女性的化身加以塑造,以至到了神化的地步。在她的身上不仅有与三位女英雄相同的领兵作战、奋力搏杀的特点,更有其自身的个性。可惜这些特点和个性完全是作者主观意图的体现,是作者落后的伦理观念的标签,绝不是现实主义的“这一个”。她“忠君”,琼英不幸落入田虎的队伍,虽身不由己,但心向朝廷;她“孝亲”,“素有报仇雪耻之志”,“欲报父仇,虽粉身碎骨,亦所不辞”;她“义气”,琼英一接触宋江起义军就将自己的身世和盘托出,便跟定了这支已经招安的队伍;她“贞节”,张清战死,“琼英哀恸昏绝”,苦守贞节抚养孤儿成人。为此作者还巧妙地杜撰了一个故事:“有块美玉,白赛霜雪,一毫瑕疵儿也没有。”“一声霹雳”,“却怎么就变成做一个妇人的尸骸!”由此引出仇夫人(琼英母)被田虎掳去,不从田虎,撞冈而死的过程。虽说此段是琼英报仇的依据,但更见作者对琼英母女二人的颂扬之意。便有了以下“天子大嘉琼英母子贞孝,降敕特赠琼英母宋氏为介休贞节县君,着彼处有司,建造坊祠,表扬贞节,春秋享祀。封琼英为贞孝宜人——”的记载。
琼英是小说中唯一的既天生丽质又勇敢英武而且修成善果的女性,为什么?因为她是个贞节女人。作者对琼英的结局是这样叙述的:琼英生下一个面方耳大的儿子,取名叫张节。此后丈夫张清战死沙场,琼英守节未嫁,独自抚养孤儿成人。张节长大后因立战功而得封官爵,并奏请朝廷表彰其母贞节。作者于是总结陈辞:“此是琼英贞节孝义的结果。”
在作者眼里,一个女性守贞节,就会得到“善果”,而笔者认为这所谓的“善果”就是得一贞节牌坊,不遭人唾骂而已。林冲娘子守节却命比纸薄,琼英守节却丧夫独自养孤,这难道就是作者眼中美满的结局?这不过是为男权社会服务的标本而已,触及男权利益虽生必死,而维护男权利益虽死犹生,《水浒全传》本身是一部描写男人世界的巨著,女性在这里或是附属品或是男人化的女人或是英雄路上的绊脚石,在这里面没有真正的女性,只有真正的男人。女人在封建男权社会的压迫下已经扭曲,已经不具备女人的特性,只是充当男人的工具,还以充当工具为荣。
在作者眼里,一个女性守贞节,就会得到“善果”,而笔者认为这所谓的“善果”就是得一贞节牌坊,不遭人唾骂而已。林冲娘子守节却命比纸薄,琼英守节却丧夫独自养孤,这难道就是作者眼中美满的结局?这不过是为男权社会服务的标本而已,触及男权利益虽生必死,而维护男权利益虽死犹生,《水浒全传》本身是一部描写男人世界的巨著,女性在这里或是附属品或是男人化的女人或是英雄路上的绊脚石,在这里面没有真正的女性,只有真正的男人。女人在封建男权社会的压迫下已经扭曲,已经不具备女人的特性,只是充当男人的工具,还以充当工具为荣。
女人得到所谓的“善果”是男人赋予的,即使“贞节孝义”得到的也是所谓的“善果”,琼英的“善果”只是相对与书中其他女性稍微圆满罢了。但不“贞节孝义”之女性下场则更惨,段三娘便是明显的例子。书中写段三娘出场:“只见人丛里闪出一个女子来”,“眼大露凶光,眉粗横杀气。腰肢坌蠢,全无袅娜风情;面皮顽厚——”好一幅泼妇、刁婆相貌。亮相第一战,便“被王庆就势扭悴定,只一交,把女子颠翻。”起身后“毫无羞怒之色,倒把王庆赞”,仅此一笔不仅交待了此人的武艺,更刻画出此人刁顽的性格。段三娘的婚配是“自己看中意了对头儿”,“虽是段太公,也不敢拗她”,这便更播下了罪恶的种子。对段三娘的死,书中道:“从小不循闺训,自家择配,做下迷天大罪”。 [1]这便是不遵守男权社会“贞节孝义”的下场。
在作者看来,其大罪构成有二,即不循闺训与自家择配。作者在几个章回中同时集中刻画了这二位女性,正反两方面相互陪衬。段三娘的行为显得那么龌龊,段三娘的下场令世人不齿;琼英的形象是那么完美无瑕,琼英的言行举止那么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且有一个善养天年的好结局。作者的用心显而易见。这已经不是在刻画人物,而是要通过这两个人物来表现作者的观念。它分明告诉读者,一个好女性只有严守闺训,严守礼教,即使在动荡不安的封建社会里,也可以名节昭彰天下,受到推崇。作者妇女观中落后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反,书中仍有许多女性没有做到“守妇道、守贞节”,如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等人,无不例外地被“英雄们”惩罚掉。潘金莲本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娇好女子形象,因年过花甲的大财主要强纳她为妾,她反抗不允,被强行嫁给三尺半丁壳地皮武大郎,后又看上武松却被斥责,她那天生美女爱英雄的本性受到挫折,心理有变态的倾向,于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相遇了西门庆,做出伤风败俗的奸淫勾当来,直接践踏了封建伦理中的“贞节”观念,最终被武松结果掉。潘巧云、阎婆惜两人亦是因其对丈夫不忠,并危及其丈夫的利益而分别被杨雄与宋江杀死,遭到封建男权社会的惩罚。从这三人的结局来看,封建社会中的女人若不遵守“贞节”,其下场皆是如此,会无情地被封建男权社会吞噬掉。相比之下,琼英因其“贞节孝义”而终其善果,反映了作者代表封建男权社会的“贞节”观念,此三人与琼英形成鲜明对比,对作者表彰琼英埋下了伏笔,突出了作者心目中的“贞节孝义”观念。
“贞节孝义”对当时的女人来说,是得“善果”的唯一途径,也是束缚当时女人的重要枷锁。对琼英而言,“贞节孝义”也是其深受作者赞扬的原因。
二、进步婚姻论
琼英与张清的结合,是作者极力宣扬的。作者对他们的自由结合进行热情地歌颂,不惜浓墨重彩地渲染烘托,甚至还运用神奇的叙述方法。琼英梦见一个神人传她武艺,并有绿袍少年月夜教会其打石子,练就一身好本领;张清也梦见一个会打石子的姑娘。我们知道世界上并没有神仙灵人,也不会出现这么巧的事情。显然,这是作者以神奇的色彩来装扮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使他们的事既符合“天意”又符合“人意”,这正是古人表达理想愿望的最好最常见的方式,同天罡地煞之说是完全一致的。可见,这对夫妇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作者完全以赞美的语气来写的。那作者要赞美和歌颂的是什么呢?他们的结合既没有“父母之命”,也没有“媒妁之言”,完全是两厢情愿的结合。当邬梨“欲择佳婿,匹配琼英”时,琼英的回应却是“若要匹配,只除是一般会打石的。若要配与他人,奴家只是个死”。如此简单的爱情宣言,超出才子佳人式恋爱的局限,表现出才能上的互相倾慕和志趣上的和谐。这种毫无顾及地向腐朽的婚姻制度提出挑战,不惜以生命换取自己理想的爱情誓言,表达了琼英对爱情的深刻认识和大胆追求。
但是面对张清,既是她的梦中情人,又是其现实中的“敌人”,在这种契合下,又是什么因素让琼英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他呢?前者是命中注定,后者是琼英的现实追求,在两者一致的情况下,哪个是重要的呢?笔者认为这两者并重,前是命中注定,反映了作者在婚姻观中天赐姻缘的观念,表彰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与封建婚姻观是一致的。但后者琼英的现实追求又是作者进步婚姻论的体现,作为其现实中的“敌人”,琼英仍为自己的幸福去追随他,并帮助他,这又是大胆追求爱情的见证,突显了作者婚姻观进步的一面。两者是作者婚爱观的矛盾与统一,但归根到底还是作者进步的婚姻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p#副标题#e#而与其成鲜明对照的是扈三娘与王英的结合。扈三娘被众多学者认为是《水浒》中婚姻最不幸的一名女性。她先听从父亲的安排,被许配给祝家庄的三公子祝彪。这也就罢了,毕竟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堪称一对璧人。等到众梁山好汉攻破三家联防,她的未婚夫及其全家老老少少尽数被杀,自己被俘,却不做反抗。这也作罢,毕竟身被他人拘。之后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认宋太公为父,宋江为兄,岂不认贼作父,全无一点复仇之心。着实另读者困惑。更另人困惑的是还要任人宰割,被义气的宋江胡乱地嫁给了武艺不精又有“溜骨髓”毛病的矮子王英。面对自己的终身大事竟“见宋江义气深重”只能“推却不得”,让人啼笑皆非。相对于琼英的爱情观,扈三娘就逊色了许多。
琼英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并得到作者的高度赞扬,反映出作者对进步婚姻的向往,同时对封建落后的父母专制婚姻的有力批判,塑造的琼英形象便是进步婚姻的象征。琼英的爱情不同于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也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性解放;既不同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精神,也不同于容貌上互相吸引的才子佳人式的恋爱。它的基础不是他人强加的绳索,也不是表面吸引,而是平等基础上的互爱,是才能和志趣上的和谐。这是对自由真挚婚姻的歌颂和赞美。
作者之所以塑造这一形象,并安排其相对“美满”的结局,首先因其站在男性立场上必须塑造出维护男权社会威严的女性形象,女性是为男性服务的,是男权社会的附属品和拥护者,只有遵守男权社会的种种束缚才能得到“美满”的结局,即使为此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自己的“美名”也会与世长存,虽死犹生;其次是作者复杂的婚姻观,进步与落后思想的交融,扈三娘的婚姻和琼英的婚姻是作者婚姻观的融合,既赞成专制婚姻,又向往自由结合,琼英的出现便是其进步婚姻观的表现。
琼英形象在书中虽极为特别,但也能反映出当时社会进步思想的苗头,让我们体会到当时女性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并逐步摆脱男权社会的束缚,追求男女平等,思想开化,在当时来说是一很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