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以北宋梁山英雄事迹为主线,展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历史故事,因而,数百年来受到人们的追捧,以一读、再读为人生快事。这一小说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魅力,一是因为它的主题是反对贪官,斗的是朽恶势力,为民除害,为民伸冤,解得是人们心中的恶气。二是彰显了仁孝忠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满足了人们除恶扬善、向往平等的心理需求。三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情节及完美的文学架构,也深深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毛泽东则是《水浒》名著追捧者的典范。
毛泽东爱读《水浒》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说中“造反”思想和他的理想追求不谋而合。反动的封建制度,黑势力的张狂与称霸,社会现实中大量存在的不平等,都需要“造反”的思维与实践。毛泽东幼年面对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反抗的种子早在童年时代就已萌发。当他一接触《水浒》,就被它迷上了。
毛泽东早在私塾时期就爱上了《水浒》。肖瑜就曾回忆:“毛泽东对这两本书《三国演义》《水浒传》入了迷,在农忙中,一有空闲,他就去读这两本书……他天天随身把书带到田里,得空便溜到一座孤坟后的一棵老树下坐下来看书,当他逐字逐句地读着好汉们的生平和壮举时……时常情不自禁的心醉神迷”。之后,经父亲同意,毛泽东要去湘乡县东山小学读书堂读书,“天刚蒙蒙亮,胸怀大志的毛泽东就起床了……把他的那几件随身衣物打成包裹……他把这些杂物卷成一捆,扎到扁担的一头,另一头系着一个篮子,里面装着他的那几本书:《三国演义》和《水浒》……大步流星的上路了”。美国人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里也说:“在韶山时期,这些书(《三国演义》《水浒》)比任何东西都更影响了毛泽东的心灵世界”。袁永松的《伟大毛泽东·上卷》说:“1908年在井湾里私塾就读时,就最爱读被塾师称为闲书和杂书的《水浒传》《西游记》……在学校里,老师不让读,他用课本遮住偷着读;在家里,父亲不让读,他就用布把窗户遮住,使父亲看不见灯光……《水浒传》里汇聚在梁山造反的人物,便成了毛泽东心目中的英雄。这种影响是意味深长的,在后来艰难备尝的革命生涯中,《水浒传》一直是他放在手边常常阅读的书”。1936年毛泽东回忆说:“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我喜欢看的是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游记》……许多故事,我几乎背得出……我认为这些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
毛新宇到水浒故里——济宁市梁山县水泊梁山考察
参加革命以后,《水浒传》 依然是毛泽东喜爱的旧小说。长征路上,有一次打下了一个县城,毛泽东被分配到一个地主的院子里,一时无事,就把警卫员叫来说:“小鬼,这家人家蛮富有,你四处走走,看能不能找本《水浒》来,我想用用”。小战士接受了任务,高高兴兴四处寻找起来,不一会儿,他摇着一个大水壶来找毛泽东交差。毛泽东一看,马上明白了,他爽朗地哈哈大笑起来,然后一只手叉着腰,用爱抚的目光望着小战士说:“‘我让你找本《水浒》 来,你给我找了把水壶,这是牛头不对马尾嘛’,说着,又笑了”。1938 年10月,在延安召开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期间,与贺龙等人休闲散步时,毛泽东说“中国有三部小说:《红楼梦》《三国》《水浒传》,不看完这三本书,不算是中国人”。贺龙等部分人员没看过,曾有过思想压力,后来都补上了这一课。
新中国建立后,毛主席住进了中南海,他的书房里依然备上了《水浒》《三国》等四大名著,不时信手拈来,看上一段。毛泽东去世的前一年,他因眼疾已无法看书,中央办公厅替他找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师芦荻为他读史讲史。美国罗斯·特里尔《毛泽东的后半生里》认为,毛泽东在听史的这一年,“《水浒》突然被谴责为毒草。毛泽东认为这是个农民造反的故事,在精神实质上是‘投降主义’的,水泊梁山的农民英雄宋江,根本不是什么英雄,毛泽东断言。这将以往的观点颠倒了过来”。毛泽东并非将之前对《水浒》英雄敬仰的观点“颠倒了过来”,而是由于毛泽东身份的变化,时事的变化,经过深思熟虑,对书中人物有了更加客观的评价。他说:“《水浒传》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领袖不好,投降。李逵、吴用、阮小三、阮小五是好的,不愿意投降”。然而,毛泽东依旧景仰梁山好汉那种火辣辣的斗争精神,毕竟梁山英雄们的“造反”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激励了他。就连毛泽东建立根据地,避免流寇主义,军队中设立枪械修造所等匠作队伍,也是受到《水浒》聚义队伍经验的启发。
毛泽东讲话、写文章也常常谈到《水浒》中的英雄们。《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谈到反动派时说:“在野兽面前,不可以表示丝毫的怯懦。我们要学景阳冈的武松。在武松看来,景阳冈上的老虎刺激它也是那样,不刺激它也是那样,总是要吃人的。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在《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毛泽东说“《水浒传》上有那么一位,叫拼命三郎石秀。就是那个拼命,我们从前干革命,就是有一种拼命精神……”。毛泽东还说“《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气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毛泽东的《矛盾论》中,又谈到梁山聚义队伍的斗争方法问题,他说“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陀盘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按照毛泽东自己的感受,对学生时代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四书、五经及旧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尤其是梁山好汉。为了圆梦,28岁的毛泽东于1920年4月中旬,专门抽出时间考察儒学的诞生地及梁山英雄的聚义地,先来到梁山,参观了梁山聚义厅、宋江寨墙、聚金亭等义军旧址,走访了梁山脚下的老乡。后又到孔子、孟子故里参观,历时半月之久。1936年毛主席同斯诺谈话时说,他“到过梁山,水泊梁山没水了”,还深有感触地说:“这些事情,在我看来,都是可以同我在湖南的经历和徒步旅行相媲美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