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那诱人的“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描写无他,指的便是众所周知的潘金莲。这一小段描写看出,潘金莲的相貌堪比西施昭君,只不过多了些许妖娆,少了些许正气……
说《水浒传》始终绕不开潘金莲,潘金莲已成为文学的一个母题。《水浒传》一书中共塑造了787位人物形象,不管是在约78位女性形象中,还是在所有的人物形象中,潘金莲的塑造可谓首屈一指。尽管潘金莲仅仅出现在三章中,作者没有自始至终的打造她,但是,潘金莲形象的鲜明、性格的突出不亚于宋江等好汉,可以说,潘金莲是《水浒传》的一大亮笔,为《水浒传》重重地抹上一线凄迷的色素。
若说潘金莲从一开始便是一个坏坯子,当然要以古代的儒学、女训来衡量,那也并非完全正确。又有谁想过,潘金莲在大户中做使女时,主人要缠她,金莲不从。若是潘金莲贪图富贵,自身的精神物质化,直接应承主人即可,金莲的后半生便可衣食无忧,享尽荣华富贵。但是,出乎大家的意料,金莲拒绝了,而且还将此举告知了主人婆。接下来便有了主人倒贴些嫁妆,不要武大一文钱,做出将潘金莲嫁给武大郎的“义举”。从这一点来说,潘金莲是可悲的,自身有思想、有主张,但自己的命运并未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仅凭主人的一句话就与武大郎定了终身。潘金莲屈么?怨么?潘金莲自评武大郎“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由此可见一斑。在与武大郎共同生活的这段时日,虽未十分地恪守妇德,但也未十分出格,毕竟还是听随武大郎从清河县迁到阳谷县定居生活。在《水浒传》这大舞台上,潘金莲出演了一台彻彻底底的悲剧,令人叹惜,令人惋恨。这出戏的结局从潘金莲拒绝大户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了。随后的武大郎、武松、西门庆出场,都不过是潘金莲选择的或是潘金莲被选择的。若是按门当户对、郎才女貌来断潘金莲、武大郎的结合,那武大郎配得上潘金莲么?潘金莲之才思高于武大郎,武大郎人品没的说,说他忠厚老实名副其实,但“头脑可笑”“三答不回头,四答和身转”,这种行为绝不是刚毅果决、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所为,而潘金莲“平生快性”,知晓自己的真实内心,在见到武松后认为若“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更加紧要的是,潘金莲将什么妇德、贞节抛到一边,转而追求认定的感情,主动向武松抛出绣球……堂堂的八尺大汉武松在潘金莲面前也不得不低头告饶,毫无招架之力,只能选择低头不做理会,今人又有谁知晓武松究竟动没动心呢?武大郎尽管身高五尺,却是一堵高厚的墙壁竖在武松面前,牢不可破……在遭到武松无情的拒绝后,潘金莲恼不可遏,与西门庆混在一起既理智又不理智,既感情又不感情。在潘金莲的心中,西门庆虽远不及武松,但也勉强可以寄托自己无处安放的感情。西门庆是潘金莲与武松置气、与自身置气后的结果,糊涂而又清醒。说她清醒,潘金莲又何尝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违背了妇德、社会伦理,又何尝不知道这与自身追寻的真正的爱情有所偏倚?说她糊涂,潘金莲是在武松决然拒绝后不得已寻出西门庆来寄托无处可安置的精神,在明知王婆下套后仍然决定跳进去已经与自身初衷相违背。
世人多说潘金莲淫荡,可潘金莲孤苦无依的灵魂又有几人关注过?潘金莲追寻理想中感情的勇气又有几人赞成过?潘金莲惨烈的下场又有几人同情过?纵然潘金莲毒死武大郎有罪,但罪不至抛腹剜心,场面之骇人,行为之残暴,怕只有《水浒传》有胆识吧?
说《水浒传》始终绕不开潘金莲,潘金莲已成为文学的一个母题。《水浒传》一书中共塑造了787位人物形象,不管是在约78位女性形象中,还是在所有的人物形象中,潘金莲的塑造可谓首屈一指。尽管潘金莲仅仅出现在三章中,作者没有自始至终的打造她,但是,潘金莲形象的鲜明、性格的突出不亚于宋江等好汉,可以说,潘金莲是《水浒传》的一大亮笔,为《水浒传》重重地抹上一线凄迷的色素。
若说潘金莲从一开始便是一个坏坯子,当然要以古代的儒学、女训来衡量,那也并非完全正确。又有谁想过,潘金莲在大户中做使女时,主人要缠她,金莲不从。若是潘金莲贪图富贵,自身的精神物质化,直接应承主人即可,金莲的后半生便可衣食无忧,享尽荣华富贵。但是,出乎大家的意料,金莲拒绝了,而且还将此举告知了主人婆。接下来便有了主人倒贴些嫁妆,不要武大一文钱,做出将潘金莲嫁给武大郎的“义举”。从这一点来说,潘金莲是可悲的,自身有思想、有主张,但自己的命运并未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仅凭主人的一句话就与武大郎定了终身。潘金莲屈么?怨么?潘金莲自评武大郎“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由此可见一斑。在与武大郎共同生活的这段时日,虽未十分地恪守妇德,但也未十分出格,毕竟还是听随武大郎从清河县迁到阳谷县定居生活。在《水浒传》这大舞台上,潘金莲出演了一台彻彻底底的悲剧,令人叹惜,令人惋恨。这出戏的结局从潘金莲拒绝大户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了。随后的武大郎、武松、西门庆出场,都不过是潘金莲选择的或是潘金莲被选择的。若是按门当户对、郎才女貌来断潘金莲、武大郎的结合,那武大郎配得上潘金莲么?潘金莲之才思高于武大郎,武大郎人品没的说,说他忠厚老实名副其实,但“头脑可笑”“三答不回头,四答和身转”,这种行为绝不是刚毅果决、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所为,而潘金莲“平生快性”,知晓自己的真实内心,在见到武松后认为若“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更加紧要的是,潘金莲将什么妇德、贞节抛到一边,转而追求认定的感情,主动向武松抛出绣球……堂堂的八尺大汉武松在潘金莲面前也不得不低头告饶,毫无招架之力,只能选择低头不做理会,今人又有谁知晓武松究竟动没动心呢?武大郎尽管身高五尺,却是一堵高厚的墙壁竖在武松面前,牢不可破……在遭到武松无情的拒绝后,潘金莲恼不可遏,与西门庆混在一起既理智又不理智,既感情又不感情。在潘金莲的心中,西门庆虽远不及武松,但也勉强可以寄托自己无处安放的感情。西门庆是潘金莲与武松置气、与自身置气后的结果,糊涂而又清醒。说她清醒,潘金莲又何尝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违背了妇德、社会伦理,又何尝不知道这与自身追寻的真正的爱情有所偏倚?说她糊涂,潘金莲是在武松决然拒绝后不得已寻出西门庆来寄托无处可安置的精神,在明知王婆下套后仍然决定跳进去已经与自身初衷相违背。
世人多说潘金莲淫荡,可潘金莲孤苦无依的灵魂又有几人关注过?潘金莲追寻理想中感情的勇气又有几人赞成过?潘金莲惨烈的下场又有几人同情过?纵然潘金莲毒死武大郎有罪,但罪不至抛腹剜心,场面之骇人,行为之残暴,怕只有《水浒传》有胆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