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庙堂祭祀乐舞,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说,自古以来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其文雅的歌词、古朴的舞步、平和的曲调,则展示了古代雅乐融歌舞乐于一体的传统艺术特色,昭示着儒家文化礼乐教化的精髓。
唐朝制定的祭孔乐章第一章《迎神》部分的唱词是:“通吴表圣,问老探真。三千弟子,五百贤人。亿龄规法,万载嗣禋。洁诚以祭,奏乐迎神。”
明朝洪武六年制定的祭孔乐章《迎神》部分唱词为:“大哉宣圣,道德尊崇。维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纯益隆。神其来格,于昭圣容。”
清康熙年制定的祭孔乐章《迎神》部分的唱词:“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祥征麟绂,韵和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歌生持着笏板,高声吟唱,四字一句,古朴典雅,与《诗经》的雅、颂部分如出一辙。虽然是不同的朝代,内容却都大同小异,都是颂扬孔子的,文化传承,一览便知。
祭孔之乐是八音齐奏,中和雅致。祭祀典礼所用八音古乐包括金、石、土、木、革、丝、竹、匏,共8类105件乐器。分别是编钟、编磬、镈钟、特磬、建鼓、博柎、琴、瑟、笛、排箫、箎、笙、埙、笏、柷、敔、麾、节等。其中编钟、编磬作为“金石乐”,是古代宫廷雅乐的标志和代表。孔庙明人胡缵宗手书之 “金声玉振”四字,就是赞扬孔子的思想象编钟、编磬的奏鸣,高雅纯正,绵绵不绝。祭孔乐舞中体现出来的这一美学思想其实就是“和合”思想。《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大乐与天地同和”。
春秋时期的吴国公子季札在观《韶》后发出感叹:“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将韶乐之德说成是像天地一样,这就是成语“叹为观止”的由来。祭孔雅乐呈现的是一种独特的美感境界,好像不知在何处,也许是在宇宙的某一角落,蕴含着一股气体。此种音乐不拘囿于一时一地的感官刺激,它关注的焦点在天人边界及灵魂深处。所谓“大音希声”,其构造虽然简朴,却蕴含着世间最缜密的能量。
祭孔佾舞,主旨表现是谦逊礼让,立德立容。在祭祀时,只有三献礼部分才加入八佾舞。舞又有文、武之分。跳“羽舞”的舞生,手持龠翟,象征文德;“干舞”的舞者手持干戈,象征武功。《宋史.乐四》云:“文舞九成,终于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武舞九成,终于偃武修文,投戈讲艺。 ”这句话是说,跳文舞代表着垂衣裳、行拱手礼就可以平治天下。跳武舞则代表放弃武攻。在跳佾舞时,佾舞生前方有二人持“节”,称为“节生”。其作用是发号施令。站在露台东西两侧被称为“东节”、“西节”。当东节下令“起舞”时,佾舞生配合诗乐的节奏起舞,当西节下令“舞止”时,则恢复肃立姿态。一个舞蹈造型,代表一个字。歌生唱一个字,乐生奏一个韵,舞生跳一个动作。舞姿刚劲舒展,具有汉雕之美。每一献艺礼共记有32个舞姿,三献礼共记有96个舞姿。手势有起手、垂手、出手、拱手、挽手。步子有进步、退步。体态有屈身出手下伸为“授”,再屈身出手上举为“受”,拱手后退为“辞”,拱手向左右为“让”,低首屈身拱手为“谦”,出手两肘拱手齐心为“揖”,低首屈身至地为“拜”,屈膝至地为“跽”,点首为“叩头”,跷一足屈一足拱手左右为“让”。严格来说,其实这正是一套中华古礼仪的规范动作!
佾舞生手中拿的龠和翟也非常有讲究:舞生左手持龠,右手秉翟,龠在内而翟在外。这是因为龠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吹奏乐器,它不仅是横吹之笛、竖吹之箫、直吹之簧哨类乐管的先祖,还是历代声律及度、量、权衡制度的根本。大禹时期的皋陶氏作“夏龠九成”,是边吹边舞的;西周时期,古龠被定为“文舞”的代表性乐器,是华夏礼乐文明的重要标识之一。《尔雅.释乐》上说:“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成语“天籁之音”的“籁”字意思就是三孔的龠。秦汉以来,雅乐沦丧,古龠的吹奏之法渐渐失传,只是一根徒有“龠”名的棍状舞具。翟,木柄,雕龙头饰金漆,龙口夹一根或三根野雉尾。取立容之意。同时,龠主阴,翟主阳,所以龠在内而翟在外。
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用乐舞教育青少年的做法,《尚书·舜典》记载了舜帝对当时的典乐官夔说的一段话:“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胃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周代贵族子弟学习礼仪首先要学习乐舞,用乐舞来提高贵族子弟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的素质。“十三舞勺”、“成童舞象”,舞“勺”是文舞,即学习礼仪。舞“象”,是武舞,手持干戈以锻炼身体。在这一点上,台湾祭孔乐舞做的非常好、更非常中国:台湾的孔庙乐舞生,都是由学生来充当。

台湾高中学生参加祭孔祀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