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的教师节是在9月10日,台湾地区的教师节则在9月28日。虽然日期不同,但都在9月份新学期伊始之际,蕴含着尊师重教的意涵。为感念师恩,两岸庆祝教师节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依循古礼举行祭孔大典两岸皆有,且流传甚广。
作为中华民族一项传统礼仪活动,祭孔仪式究竟表达了哪些含义?在祭孔的形式上,两岸都有哪些新创意?通过祭孔等活动,两岸能否携手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观点碰撞
特邀嘉宾:
台湾传统伦理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 陈孝忠
福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郑炜
台北孔庙祭孔大典乐长 孙瑞金
台湾东海大学教授 卢芳蕙
透过仪式 感念师恩激励后人
听涛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又是一年教师节,各位如何看待祭孔与教师节、尊师重教之间的关系?祭孔,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怎样的作用?
陈孝忠:在台湾,孔子的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形象深入人心。每年9月28日,台湾各地孔庙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孔大典,表达对孔子的敬意和对教育的重视。祭孔的意义在于继承和发扬尊师重教的思想,倡导全社会遵从礼仪,这既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社会和谐安定的一大动因,值得我们珍惜。
卢芳蕙:9月28日是孔子诞辰,台湾将这一天定为教师节,旨在勉励教师效仿孔子克己守礼,也唤起人们对师者的感恩之情与敬意。每到这一天,台湾民众都会起个大早赶往孔庙观礼,考生和家长更是不能缺席,他们会带上准考证和供品,祈求考运昌隆,金榜题名。
郑炜:近年来,在闽台文化交流中,经常可以看到两岸民众联合祭孔的身影。去年,首届海峡两岸联合祭孔大典在福州文庙举行,透过各种仪式,两岸民众既重温了传统习俗,缅怀孔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增进了两岸学子的情感交流,激励他们珍惜时光、勤奋学习。
玩转创意 传统活动更加亲民
听涛君:两岸祭孔虽是同根一脉,但表现形式却不尽相同。在祭孔的形式上,两岸各有哪些特色?其背后又有什么讲究?
孙瑞金:要说台湾祭孔最有趣的活动,非“拔智慧毛”莫属了。所谓“拔智慧毛”,是指祭孔当天准备有牛、羊等牲礼祭拜,近年多改以糯米制成的“素牛”或面粉制作的“面粉牛”来代替真牛,典礼结束后,民众一拥而上抢拔牛身上的毛发,谓之“智慧毛”。据说,牛毛有增添智慧及考试顺利的意涵。高雄孔庙则打出“文创祭孔”的招牌,跳出传统祭祀的套路,让民众Cosplay成古人作揖习礼,乘马车“周游列国”,有趣又好玩。
郑炜:“拜孔子,吃红蛋”,这老规矩不敢说地球人都知道,但泉州人肯定知道。因为这是泉州府文庙祭孔的重要仪式之一。按传统私塾入学的礼仪,学生入门前要经过四道程序,分别是:入学之前拜孔子、入学拜老师、学童互行礼致意并分食红鸡蛋和糖果、入学接受老师教育。泉州府文庙自2005年推出“入学拜孔子分食红蛋”这一活动后,在社会上立即引起巨大反响。我想,吃红蛋也好,拔牛毛也好,都是为了传达尊师重教的思想。
卢芳蕙:南台湾祭孔,还有一个饶有趣味的习俗,就是“过聪(葱)门”。主办方在学宫门前设立一个代表聪明和智慧的拱门,祝福所有前来观礼并走过此门的宾客聪明睿智。拱门多是用青葱搭建或挂满青葱,象征聪明绝顶,民众纷纷走过葱门,拔下一棵葱苗,祈求孔子庇佑,希望自己增长智慧,考试名列前茅。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祭孔活动变得更加亲民,也被更多年轻人喜爱。
期待携手 共同弘扬儒学文化
听涛君:近年来,两岸频频举行祭孔活动,各界均期颐透过仪式将儒学文化发扬光大。在这一方面,两岸是否有合作的空间?又该如何展开交流互动,让中华文明在祭孔中薪火相传?
陈孝忠:今天来看,儒学文化崇尚的仁、义、礼、智等思想,对国家、社会、个人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两岸积极开展儒学文化交流十分必要。以传播孔文化为例,两岸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在祭孔中注入文创元素,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比如,两岸孔庙可以把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作为主题,联手打造修学游互动体验项目;或者对祭典进行创意包装,做到音乐新、舞蹈新、服装新、环境新,增强祭孔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让两岸青年了解孔文化的博大精深。
卢芳蕙:在台湾,祭孔活动一般由中小学生担任礼生、乐生和佾生;参加福州孔庙祭孔活动的人员则主要来自福建汉服天下协会,他们当中九成以上都是80后、90后。由此可见,两岸都致力于让青少年一代了解儒家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在这一点上双方已有共识。所以,未来两岸不妨多举办一些类似联合祭孔大典这样的活动,不断扩大青少年的参与面,通过合奏乐曲、共排舞蹈、一起读经等,增强两岸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郑炜:除了每年举办春秋两祭外,两岸还应当优化孔庙的文化功能,广泛开展诸如开笔礼、拜师礼、成人礼等传统礼乐活动;并面向两岸学生及社会各界,开设各类经典读书班、研修班,或举办讲座、论坛等,促进尊师重教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