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邹泗(即孔孟之乡济宁市的曲阜、邹城、泗水)一带及周边县份,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自古以来,传承下一套过年的习俗。尤其明清时期,山东大部地区过年的氛围越来越热烈,至上世纪中叶,基本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序与祭祀礼仪。随着山东人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在全国各地,凡有山东人聚集的地方,过年的习俗便承袭下来。
磨面。腊八前后便开始忙着磨面。先把麦子用水淘一遍,去掉麦余子和沙子,晒干后,在磨扇上放个尺把高的用芦苇编成的圆围子,把麦子倒在围子里,套上牛或驴,用布蒙上眼,随着牲口拉动磨杠牵动磨扇转动,麦粒如流水般滚进磨眼,被压磨破碎后漏在磨盘上,再扒下来一箩一箩地罗下面粉。如此一和一和的循环往复。一般要磨五和,头三和面白而细,单启着,过年时用来蒸馍馍、包扁食。没有牲口的人家,要用人工推磨,直到月明星稀之下,走一圈又一圈,直走得昏头昏脑地发迷怔。实在贫苦人家,也会求亲告友,即便借来一瓢麦子,也要用碾轧轧,罗出几斤面,过年吃一顿扁食。
蒸馍馍。过年的馍馍一般在过了年二十六就开始蒸。要先发面。把上次留下的面头即老面用温水泡开,加入面粉和好,放一定时间并注意保温,待面发了才能蒸。如面头大,发过了会酸,要用碱水中和一下。碱用多了,面会发黄、发涩。所以这是个细活。发好的面反复揉过,掐出大小一致的剂子,揉成馍馍状,放在面案子上排好。天凉时用专用棉被盖上“醒”一会儿,才把馍馍依次摆到笼扇上,个与个之间留下空隙,以防蒸熟后挤到一块。灶底下要用大火,闻到馍馍香时改用小火烧一会儿,停火后回回气再出笼。这样蒸出的馍馍个大、面白、劲道。馍馍晾好后,储存也是个技术,捂严了会生醭,盖不好易裂皮,一般都用麦秸把编成的筐子盛,这种筐子透气,捂不坏,也不会裂皮。
蒸花糕、年糕。用蒸馍馍的面揉成长条,一层层盘起来成塔形,层与层之间长着摆上红枣,底层如碗口大,上层只放一颗红枣。花糕一般为九层,除上供外,年后闺女回娘家走时要用来压篮子。过完年用刀切开全家分享,枣的糖分已渗入面中,孩童们会抢着吃。年糕是用黍子籽碾出的米(黄米)磨成面做成的。过年时吃年糕,意喻生活年年高。吃前,要回笼馏,用筷子夹着一点一点的趁热吃,大口吃会粘嘴粘牙。用锅加糖炒的年糕,尤其好吃。
赶年集。周边县城、村镇几乎每天都有集。如:邹县西关集(后迁南关)为每旬一、六(大集)四、九(小集),大束集为二、七。曲阜二、四、七、九分别为东、北、西、南四关集,1940年前后四关集均迁南门外,后移至东关;城墙复原前,东南城墙遗址也形成过集。曲阜其他大集有:五、十息陬、姚村集,三、八南辛、小雪集。泗水集为五、十,金庄集为四、九等。
进入腊月,赶集便有年味了。逢集时,村民们沿着大道小路,推车挑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朝集市拥来。集上新添的鞭炮烟花市、花草鱼鸟市、春联年画市,吸引了不少人。顽童们缠着大人买鞭炮,村姑少妇们在大庄产的纸花、绒花、绢花摊前挑来拣去,鬓发花白的老人在春联前驻足欣赏书法。午后,满载而归的村民,有的挑着白菜、山药,推着萝卜、粉条,有的拎着用柳条枝穿过鳃的鲜鱼,提着用细麻绳穿着的猪肉或礼条,肩上布褡子里放着春联、窗花、年画、鞭炮等年货往家赶。孩童们嘴里吃着油条、手里拿着用荷叶包着的煎包,小女孩早已把绢花插到辫子上,女人们拿着花布边走边比试着、品评着……,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年集一直持续到年二十九,逢十的集市在三十当天会开市到午后。
祭祀。整个腊月,祭祀的礼仪很多。如腊八节祭先农。这天早上要熬腊八粥,用大米、小米、红小豆、绿豆、栗子、红枣、核桃仁等熬成粥,先盛上一碗放在堂屋前东边的香台子上供飨一会儿,祭祀先农,以示农业丰收并企盼来年好收成。有的人家生个男孩娇贵,便在庙台子上舍腊八粥企求神的保佑。
腊月二十三为祭灶日。这天,先打扫卫生,称为“除残”。晚饭后开始祭灶,在灶君像前点燃一根香,供上用麦芽糖和芝麻特制的灶糖,把灶君像揭下来和用秫秸瓤扎成的白马一并烧掉,称为“祭灶”,即送灶君爷骑马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由于吃了麻糖,便“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最隆重的祭祀要数除夕夜。年三十中午刚过,开始贴春联,从大门往院里贴起。春联纸的白头朝下贴,谐“白头喜庆”的意思。“福”字倒贴,喻福到了。院里香台子上要供上“天地三界万灵十方真宰之位”的牌位。正房客厅里悬挂中堂、对联,八仙桌子前罩着有刺绣花纹的红色桌帷子,依次摆好先人的牌位,中间为“本音门三代宗亲之神位”的牌位。富裕人家堂屋正面墙的上方,有个像小门楼的神龛,神龛上供着“天地君亲师之神位”的牌位。厨房里要重新贴上“请(买)来”的灶君像,偏房居室里贴上年画、窗花。一切妥当后,放挂鞭炮,意不再劳作,开始迎新。
傍晚,当家男人或长子到祖地上,也有的在路口“请”先人回家过年。到家后,大门后边要平放一根拦门棍,过完年送先人时才把棍子撤下。大桌子上早已敬上干果、茶水、香烟。
夜幕降临,大门两旁和院子里的大红灯笼点亮了。孩童们穿着新衣,挑着小红灯笼满街嬉戏,不时放上几个鞭炮。主妇忙着包除夕的扁食,拾掇着供品。男人们则围着火盆,吸烟、喝茶、嗑瓜子、剥长果“守岁”,可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三星偏西时分(零点左右),每个院子里鞭炮声便开始响个不停。大人问挑着火鞭的孩童:“落了没?”孩童则大声回答“落了不少!”大人很高兴。同时在香台子上摆上供品,开始祭祀天、地、门、路、宅、屋、井、灶诸神,行叩拜礼后,在堂屋叩拜祖先,长辈接受子孙的叩拜。挣钱的子女敬奉长辈钱,叫“压岁”,发给子孙的钱叫“带岁”。
供品很讲究:共有八种,后五前三,依次为肉东鱼西鸡当中,两边摆放炸豆腐块、山药,忌用丸子。鱼、鸡头朝里,鱼走上水,鱼背向东。前三为两盘馍馍,中间为花糕。每份供上面摆上新鲜的菜叶,如菠菜(拨财)、生菜(生财)、苔菜(抬财)。富裕人家的供上,有“供仁子”,即小竹签上分别粘着八仙的彩像,寻常人家则插着一朵朵纸花或绢花,来衬托喜庆气氛。桌子两边点亮两支大红蜡烛,中间香炉里上着香。祭完祖先,全家围坐一起吃团圆饭,有在外未归的成员也要摆上他的碗筷,表示团圆。年夜饭有几种代表菜,如:绿豆芽(掐去豆瓣)拌馓子,意金钩挂银条;生菜调馓子,意生财有道。要有鱼(余)、鸡(吉)等。第一顿扁食要吃素馅的,以示全年“素静”。年轻人竞夜不眠,喝酒聊天,打牌取乐,“守岁”至天明。本家近门来给长辈叩首,邻居相互串门拜年。平时有点过节、闹点矛盾的街坊路上相遇,双手抱拳,一声“过年好”了结了恩怨。新的一年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