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1939年,正是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我国的大部分疆土。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全民抗日的紧张气氛中,中国人民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在这年的阴历8月27 日,曲阜孔庙照常举行了祭孔典礼。
笔者藏有一册 1939年12月1日发行”的第 12期《北支》杂志,其中就用两个页码介绍了当时的祭孔典礼情形。杂志上有一篇《孔子祭》专文,此文很短,大体意思就是介绍祭孔典礼的由来和形式。文章配了5张照片,分别为大成殿内的孔子像、祭拜和乐舞等场景。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祭孔典礼规模并不是很大,但还是按照历代的仪式进行的。参加祭拜的很多人身着长袍马褂,不再是古代的祭服,但还是采用跪拜仪式。
虽然这期杂志中有关文字不多,但还是为我们留下了当时祭孔典礼的珍贵画面,对于研究祭孔典礼沿革有着比较直观的资料价值。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汉高祖刘邦过鲁,以“ 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直至出现了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孔典礼仪式日臻隆重恢宏,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
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顶峰。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几千年的帝制。民国成立,当时的政府明令全国祭孔,但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逐渐改为鞠躬礼。
而如今的曲阜祭孔大典共分为明故城开城仪式、孔庙开庙仪式、现代公祭和传统祭祀四个部分。在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伺机侵略我国。为了巩固自己的侵略,日本有关方面于 1939年在北平出版了《北支》杂志,杂志内为日文,竭力宣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这份杂志中的内容大都为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介绍,也有部分时事报道。从其编辑思想可看出日本侵略者并不只满足于武力侵略,在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也在做着“占领”的努力。笔者所藏的这一期,在介绍祭孔典礼的前面还有介绍曲阜的篇章,刊载了4张照片,分别为孔林、孔庙大成殿、孔子墓和曲阜街景。从中也可感觉到日本侵略者对曲阜这座城市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