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随着清明节这一法定节假日地到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返乡祭祖或去墓园扫墓,“烧纸钱”,也将越来越成为人们扫墓祭祖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些有关清明节报道也多集中在扫墓、祭奠上。但清明节的习俗中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也就是说清明节不仅仅只是“扫墓节”。
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介绍,清明节不完全是一个悲伤的日子,它既是欢乐的日子,又是社交的日子。清明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关于“清明”的最早文字记载是汉代刘安编纂的《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间是每年公历的4月4日或5日。从唐朝开始逐渐成为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并形成了踏青、扫墓、放风筝、插柳、打秋千、拔河、斗草等风俗。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两节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代以后移至清明。因此,清明节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节日现象:既有祭扫亡灵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然而,现在的清明节,似乎只剩下了扫墓祭祖,而忘却了踏青游玩。
也正因为如此,每年清明节,诸如防范火灾、移风易俗的呼声总会被多次提及。这尽管跟旧有的文化习俗有关,但更主要的是群众对清明节的误解。清明节除了扫墓,更应该是踏青日、植树日、节能日。首先,清明节是“踏青日”。4月初,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古人在清明时节,往往都有踏青春游的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活动。在身体健康日益受到国人重视的今天,在清明节里在扫墓的同时,更应该携家人一同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其次,清明节也是一个“植树日”。古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之农谚。在扫墓祭祖的同时,到先人墓前培一锹土,到合适的地方植一棵树,更应该是清明节的应有之义。再次,清明节还应是一个“节能日”。古人称清明节也叫寒食节、禁烟节,以纪念晋国公子的功臣、宁愿烧死,也不出山为官的介子推。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人们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在世界气候日益变暖、节能减排已成全球共识的今天,在清明节里禁火节食,尽量减少耗费能源,也许是我们保护生存环境、赋予传统节日以“节能”的含义。在以传统方式祭奠亲人的同时,一种更具现代文明色彩的新潮祭奠———“网祭”,也逐渐成为群众的新选择。
传统节日从古走来,又会走向未来。作为当代人,我们需要一方面提倡用新的、更文明的方式缅怀先人,另一方面以更加多样化的方式丰富清明节的内涵。只有这样,当我们的子孙在过清明节时,才不会认为那只是一个扫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