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缅怀英烈、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最重要的风俗就是到祖先亲人的墓地祭奠扫拜。近年来,健康文明祭扫方式越来越多,但仍有不文明的现象。
清明祭扫咋就不“清明”
纸钱乱飞,灰烬遍地……这是以往清明期间墓地里较为常见的场景。按照传统的习俗,扫墓人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到墓地,将祭品供在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而归。这种模式虽有所变化,但基本已成为习俗。
每年清明节期间,有很多市民到公墓祭扫,之后都会剩下很多祭品,部分祭扫人群还放鞭炮,因而除了管理方要专门抽时间来打扫卫生外,还给墓地的消防安全带来隐患,不环保也不安全。
还有“白色浪费”问题。一方面个个都勒紧自家“钱袋子”,一方面却“烧”兴越来越浓,从烧简单的冥纸到烧“汽车”“别墅”等“高档”祭品。在一些批发市场可以看到,除“金元宝”、菊花、香烛等传统祭品外,今年祭品市场又出现以WIFI路由器、“马上体”冥币、冥间证件套装为代表的新祭品。这些另类祭祀品购买者以年轻人居多,中老人对此不大买账。
清明祭扫咋就不“清明”
纸钱乱飞,灰烬遍地……这是以往清明期间墓地里较为常见的场景。按照传统的习俗,扫墓人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到墓地,将祭品供在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而归。这种模式虽有所变化,但基本已成为习俗。
每年清明节期间,有很多市民到公墓祭扫,之后都会剩下很多祭品,部分祭扫人群还放鞭炮,因而除了管理方要专门抽时间来打扫卫生外,还给墓地的消防安全带来隐患,不环保也不安全。
还有“白色浪费”问题。一方面个个都勒紧自家“钱袋子”,一方面却“烧”兴越来越浓,从烧简单的冥纸到烧“汽车”“别墅”等“高档”祭品。在一些批发市场可以看到,除“金元宝”、菊花、香烛等传统祭品外,今年祭品市场又出现以WIFI路由器、“马上体”冥币、冥间证件套装为代表的新祭品。这些另类祭祀品购买者以年轻人居多,中老人对此不大买账。
祭拜先人关键在敬仰
传统祭扫方式要想完全改变还需要一段时间,毕竟大多数人特别来自农村的人思想中,传统祭扫已经根深蒂固。
有专家称,要保持生命持久的鲜活,路径之一便是血脉的传递,因此清明是否有人扫墓也成为判定生命是否延续的一个标准。路径之二便是从事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事业。一个人的肉身虽已不在,但会因为高尚的品德,或因为拯厄除难的功业而被后人铭记在心,同样可以实现对有限生命的无限超越。清明节所蕴涵的感恩情怀、生命意识和应时精神,体现了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关爱,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对自我的尊重和关爱,具有普世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敬重父母,更重要的是“敬”,使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强调人文关怀。在我们这个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之邦,类似追思先祖这样的精神活动,都需要通过一定的仪式来表达,清明扫墓就是这么一个传承久远的庄重仪式。问题是在当今一些地方,人们注重清明祭扫的形式甚于其实质意义,这种舍本逐末的意味,早已偏离了清明扫墓的传统文化意义。“清洁而明净”是古人对清明节的解释,到了今日,应该更蕴含文明与环保的理念,使清明节的追思活动真正回复“清明”。这就既需要大张旗鼓、入脑入心的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更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起到文明示范的作用,使现代社会崇尚的文明、低碳、生态理念与时俱进地渗透到祭祖扫墓活动中去。
别样文明已经成潮流
清明是一个慎终追远的中国式感恩节,曾经被冷落于逼仄的日历角落;然而,当它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在短短几年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复苏———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各种形式的祭扫,更感受到了文化在传承中的转型———“绿色殡葬”“网络祭奠”“鲜花祭扫”等新兴祭祀方式不断出现,其影响年甚一年。
不断加速的城市化,令发端于农业社会的清明节开始移风易俗。鲜花、黄丝带、亲情卡已经逐步替代了往年的锡箔、纸钱、香烛、供品和鞭炮,踏青、郊游、植树、放风筝、荡秋千等多种活动,让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既有怀念先人的意义,也有着迎春的意味。
宗圣曾子认为,追思逝者可以让人更好地观照自身,理解人生的意义,并最终促进公共道德的建立,即所谓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在清明节来临之际,还是多想想“慎终追远”,多思考生命、多尊重自然,否则,我们失去的,可能远远不止一个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