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典礼,称为“释奠礼”。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根据《礼记》的记载,早在周朝的时候,学校每年都要按四季释奠于先师,来表示尊师重道之意。不过当时所谓的先师,并不是指特定的某一个人或某些人;凡是过去对教育有贡献,目前已经过世的教师,都是师生祭祀的对象。后来,由于孔子生前非常注重教育,在教育事业上的成就很高,影响极为深远,所以释奠的对象逐渐以孔子为主。到了隋朝,孔子被尊称为“先师”以后,释奠便成为祭孔典礼的专属名称了。
作为国家行为的祭孔礼制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多年的春秋时代。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国国君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的旧宅立庙,将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并称孔子为“尼父”。这是诸侯祭孔的开始。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猪、牛、羊)祀孔子,首开帝王祭孔的先河。同时刘邦还下诏令诸侯、公、卿、将、相至郡,先谒孔庙而后从政。不但开后世帝王祭孔之先河,而且开了后世帝王令地方长官上任前先谒孔庙后从政之先河。汉元帝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派遣大司空宋宏到曲阜阙里祭祀孔子,这是帝王派遣特使祭孔的开始。在此以前,所有祭孔典礼都在曲阜孔庙举行。
汉明帝刘庄于永平二年(公元59年)下令“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牲以犬”(《后汉书·礼仪志上》),这是国学、郡学祭祀孔子之始。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 (西元七二),明帝赴曲阜,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祭祀孔子的礼仪称正献礼,祭祀配享者的礼仪称分献礼。此后,历代帝王或身临,或派员到曲阜和太学祭孔。久而久之,祭孔形成了一种国家礼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