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的余热尚未平息,就在世界各地都在为鬼装大趴而疯狂的时候,中国人也在11月3日迎来了自己的“鬼节”。农历十月一日,为“寒衣节”,又称“祭祖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与国外的扮鬼狂欢不同,中国特色的鬼节往往更加注重祭奠先人,人情味儿也更浓。过完外国的洋节日,赶紧回归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来吧。
寒衣节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其中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向与三月清明、七月中元并称民间三大悼亡节日,民间叫做“过十月一”。在儒家“孝亲”传统与“灵魂不灭”的原始宗教信仰的支配下,古人由生者推及死者,由阳世推及阴间,认为远在黄泉之下的亡亲,需要在十月添衣过冬,作为亡者亲属,有义务为其置备御寒物品,以示悼念之情。
直至近现代,民间仍有在农历十月一日过此节的习俗。寒衣节出现得较晚,宋朝始有记载,但寒衣节的主要风俗——送寒衣,却源远流长。古往今来的“送寒衣”,虽然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地区差异,但“合乎时令的悼亡”是送寒衣的内核。
到了农历十月一之后,天也就一天比一天寒冷了,为此,人们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因为阴历十月一是阴间的节日,鬼门敞开,精灵活跃,所以人们有很多的忌讳。尽量少出远门,尤其是妇女忌出行,就是那些胆小的男人们出远门的时候,也要带上桃木符或朱砂包之类的避鬼驱邪之物,仿佛只有这样心里才踏实,才真正感觉到百分百的“安全感”。
![]() |
孟姜女送寒衣
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谣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送寒衣节”。
朱元璋“授衣”传说
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商人促销伎俩
还有说法,认为“十月一烧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销伎俩。据不完全可靠消息,这个精明的商人生逢东汉,乃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大嫂。
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就鼓动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造纸。蔡莫是个急性子,工夫还没学到家,就张罗着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质量低劣,乏人问津,夫妻俩只好对着一屋子的废纸发愁。眼见就得关门大吉了,慧娘灵机一动,想出了个鬼主意。慧娘叫丈夫在棺材旁烧纸,自己则假装暴病身亡后又死而复生。众人见纸钱竟有让人死而复生的妙用,纷纷掏钱买纸去烧。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天,蔡莫家囤积的纸张就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们便都在这天上坟烧纸,祭奠死者。
各地寒衣节习俗
在寒衣节这天,我国许多地区都用自己的祭奠习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寒衣节这天选择绿色祭扫,用鲜花祭奠、网上祭奠等方法来替代焚烧祭扫。在此也倡导大家选择绿色的方式来祭奠先人,情分比形式更加重要。
北京
老北京人的习俗:过去北京有句谚语叫“十月一,送寒衣”。这种风俗早在明代就有了。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写的很详细,所谓“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等等。意思是天气冷了,一家都穿新衣了,也应该给死去的亲人寄点寒衣去。 每年到十月初一,人们总是预先糊好“寒衣包”、“金银包袱”,在包袱外面写上地址,某某人收,然后再焚化了。 十月初,送了寒衣之后,据说在清代,还要颁发历书,各处书局刻印出售。旧时的北京,大小胡同中,常看到有人背一个布包,手中拿一叠子历书,一边走一边叫卖:“卖皇历,卖皇历。”这也算是旧京的一景吧。
南京
老南京的“寒衣节” :是日,人们把各色彩纸糊成的冥衣,装在一红纸袋里,上写亡者的身份和姓名。初一当晚,把纸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然后拿到门外焚化,以示对亡人的记挂,祈求赐福保佑,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尝新。
山西
2012年11月14日,山西洪洞大槐树举办“寒衣节”祭祖大典。王燕君摄 [保存到相册]
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了。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陕西
送寒衣,农历十月一日,陕西不少地方群众用各种色纸剪糊成衣服,黄昏时在祖先坟茔烧掉,谓之送寒衣。据民间传说十月一日为孤魂会,人们在送寒衣时,除给祖先焚烧外,还要多烧给无主的孤魂。
山东
农历十月初一日,是人们上坟祭祖的传统日子,多供以秋季丰收之物,意在报告祖先全面收成完毕。这天上坟除了烧纸以外,还用彩纸剪做衣帽,焚于墓前,有“十月一,上坟烧寒衣”之说,意为祖先捎去过冬衣服。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馅食”祭祖。淄川除了上坟祭祖以外,还于傍晚到野外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祭祀,添“御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