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参加了祭祀孔子的典礼,心里可能在想,为什么要祭祀孔子,祭祀孔子有什么意义呢?
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除曲阜孔子庙外,所有国立学校停止祭祀孔子,刑部尚书钱唐上疏劝谏说:“孔子垂教万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报本之礼不可废”,刑部侍郎徐程也上疏说:“古今祀典,独社稷、三皇与孔子通祀天下。民非社稷、三皇则无以生,非孔子之道则无以立。……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也,祀其道也”[1]。二人上疏,道出了祭祀孔子的三大社会功用――崇德、报本、教化。
崇德――推崇传统思想文化
前几年,由于建造中华文化标志城引发了关于中华文化标志的争论,应该由谁代表中华文化人们争论不休,其实这个问题早就解决了,遍布全国各地祭祀孔子的庙宇名称就是文庙,文庙当然就是文化的代表。文庙主祀孔子并以历代儒家代表人物配享从祀,毫无疑问,文化的代表就是孔子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中国自古就有崇尚文化的传统,崇尚文化的标志之一就是兴办教育。早在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就有了大学成均,尧舜禹、夏商周也都建造了学校,在学校举行供养老人、练习射箭、学习音乐等仪式和活动,进行尊老修德等人伦教育。最晚在西周时,学校就已经开始祭祀先圣和先师。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孔子也成为国家祭祀的对象。东汉初年,以孔子为先师,配享先圣周公,大约到东汉后期,国立学校就改为以孔子为先圣主祀,除唐朝初年短短十几年以周公为主祀外,孔子一直被当做中国思想文化的代表,在遍及全国的1700多所国立学校内接受祭祀。由于受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朝鲜、韩国、越南和日本也在国立学校内建造了七八百所祭祀孔子的庙宇。
正如清世宗所说:“帝王之尊圣,尊其道也”,祭祀孔子其实就是推崇孔子的思想,表示国家继承和弘扬以孔子思想为主干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意志和决心。
报本――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古者立学专以明人伦”[2],上古时期,学校的主要功能就是养老敬老,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后世学校特别是实行科举制度以后转向主要对后备官吏进行道德教育,通过祭祀孔子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
国家祭祀孔子,就是报答孔子对后人的贡献,也就是报本。而中国传统最高的报本就是血食天下,血食无疆,在中国,孔子和天地、社稷达到了这个标准,但天地、社稷只是神祗,只有孔子才是真实的人物。
对于祭祀孔子的伦理教化作用历代都非常明白。宋孝武帝命开建孔子庙制,就是因为他认为,“国难频深,忠勇奋励,实凭圣义大教所敦”,孔子思想可以鼓励人民忠心爱国,救亡图存;南齐明帝命祭祀孔子,是因为他认为,“仲尼明圣在躬,允光上哲,宏厥雅道,大训生民,师范百王,轨仪千载。世人斯仰,忠孝攸出”,孔子思想教育人们忠孝立身;梁敬帝命祭祀孔子,是因为他认为孔子“立忠立孝,德被蒸民”;都是看重祭祀孔子的教化伦理的作用。
祭祀先人以报本,正是为了教育后人。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3],追念先人,就能使民风归于淳厚。
教化――培养爱国惠民的贤才
祭祀孔子的庙宇之所以设在各级国立学校内,目的就是对国家后备官吏进行道德教育。不论是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还是府、州、县各级国立学校,学生都是获取庠生以上功名的人才,庠生经过乡试、会试考取再高一级的功名举人、进士就可以被任命为官吏,进入国家官吏队伍。在学校建造文庙,祭祀孔子以及历代先贤先儒就是为后备官吏提供学习的榜样。
孔子首创私学,其目的就是培养能够推行自己政治主张的贤人,所以他主张选拔已经学习了礼乐的人为官。孔子选拔学习礼乐的“野人”为官是革命性的主张,因为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官员都是由贵族世袭的。孔子教育弟子“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学习好本领就能出仕为官。对于孔子的用意,弟子们心领神会,子路说“不仕无义”,而子夏则干脆明了地说“学而优则仕”。正以为如此,孔子才被推崇为教育始祖,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中国教育自古重视人格道德的培养,人格道德的最高境界当然就是成为圣人和贤人。中国人崇奉圣贤,但并不认为圣贤是高不可及的,而是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孟子赞同“人皆可以为尧舜”[4],荀子认为精通学问就是圣人。宋代程伊川认为“人皆可以至圣人”[5],朱熹主张学习要超凡入圣,“为学须思所以超凡入圣,如昨日为乡人,今日便可为圣人”[6],通过学习就可以成为圣人。
文庙奉祀孔子就是为士子提供成为圣人的榜样。虽然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成为圣人。不能成为圣人,但可以成为贤人,所以文庙除奉祀圣人孔子外,还奉祀一大批先贤先儒,为士子提供齐贤成贤的榜样。唐太宗令增加左丘明等注经之儒从祀,宋神宗令增加孟子、荀况、扬雄、韩愈等明道之儒从祀,清雍正二年增加诸葛亮等事功之儒从祀,道光二十三年陆续增加文天祥、陆秀夫等忠臣烈士从祀,文庙从祀范围不断扩大,为士子们提供的学习榜样也逐渐完备。
成圣人难,成贤人也不易,文庙奉祀人物虽然多达189位,但除去孔子先人、弟子等,历代贤人进入文庙享受祭祀的也不过110人。为向士子更多地提供学习的榜样,文庙还设置了名宦祠和乡贤祠,前者附祀在本地为官有善政的官员,后者附祀本地出身有善行义举的士绅和在外地为官有善政的官员。出仕做官爱国惠民,勤政廉政,造福一方,可以附祀在任职地文庙的名宦祠内,还可以附祀在家乡的先贤祠内,在乡为民遵纪守法,多行善举,死后也可附祀在家乡文庙的先贤祠内。任何人只要存心向善,行善政,行善举,都可以进入文庙享受后人的祭祀。
文庙就是这样通过祭祀孔子、先贤、先儒,附祀名宦和乡贤,为士子提供了一系列学习的榜样。成圣成贤,死后奉祀在文庙内,血食遍全国,那是每一个士子的最高追求。西晋石崇官至侍中,富可敌国,他进入太学,看到颜回、原宪的画像,感叹说“若与之同升孔堂,去人何必有间!”[7] 文学作品中,清末的梦醒子也说:“人至没世而莫能分食一块冷肉于孔庙,则为虚生”。
不论是崇德,还是报本,祭祀孔子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进行教化,除了对士子进行成圣成贤的教育外,还要对一般民众进行伦理道德教化。明成祖维修曲阜孔子庙,御制碑文中希望臣民“凡观于斯者,有所兴起,致力于圣贤之学,敦其本而去其末”,期望“作我士类,世有才贤,佐我大明,于万斯年”。清康熙皇帝维修曲阜孔子庙后御制碑文说“凡我臣民,瞻仰宫墙,倍增严翼,尚思敦崇德义,砥砺伦常,以不负朕尊师重道之意,岂不休欤?”都是希望通过祭祀孔子教育臣民学习儒家思想,敦崇德义,加强道德修养。
本文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