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的节日。在这个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时节,我们扫墓祭祖,祭祀故去的亲人;我们踏青出游,感受春天的气息,放松蛰伏了一个冬天的身心。两千多年来,清明节传统被一代代的继承下来,其中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有了更丰富的形式。我们要怎样过清明,不妨从古人的清明文化中去找寻那些清明的传统本色。
寒食清明最初并非同一天
“万物生长此明,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清明首先是一个节气、节令,根据节气变化安排春耕生产和农事活动,自古以来为人们所重视。然而清明又不仅仅是一个节气,还是一个传统节日。由节气演变为风俗,又演变为节日的在二十四节气中也只有清明。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原济宁市博物馆馆长朱承山讲道,清明成为传统的民俗节日和另一传统节日寒食节有关。相传为纪念介子推而诞生的寒食节,最初和清明节并不是一天,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前一天,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两个传统节日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一项节日风俗。济宁民俗学者孔勇说,慎终追远,对于宗庙祠堂、祖坟的祭祀,人们一向看做头等大事。这是追根思源、借表孝忱的意思。春节虽也祭祀,但主要是活人的相聚,而清明节,是家人相聚在先人墓前,聚给先人们看,让他们高兴子孙的兴旺。扫墓的习俗,自春秋时代孔子以来才有。据《礼记》载:“宗子在他国,庶子无庙。孔子许望墓为坛,以时祭祝。”但当时的墓坛设立,纯粹是帝王的制礼之一。秦汉以后,扫墓才成为民俗。《宋志》载称:“古有无墓祭,迄秦汉后始见其仪;迨唐开元,有天子上陵仪述,岁有清明之祭,许望岁墓之祝”。扫墓是古代中国文化以孝为中心的具体表现,成为相沿积久的社会风尚。按风俗,清明扫墓就是将祖先的坟墓加以修复整理,也称“添坟”,以防夏季到来雨大冲没,俗谓之为祖先修屋。但在泗水一带,绝不能在旧坟上添新土,免得在世的人们过早离世。扫墓时,要将带来的三牲、酒菜、果品、鲜花、纸钱等一一供奉坟前,并恭行祭拜。出嫁女子要带纸箔回娘家为已故老人祭扫。在曲阜,清明和十月初一日,是孔氏家族入孔林上坟扫墓的日子,也称上官坟。现在对于清明扫墓,已未必遵守于清明节这一日。有的会在节日以前数天拜祭,也有的会在节日后若干日子奉祀,俗称“前三后四”,但一般都笼统地说是清明上坟拜祭。另外,在济宁地区,清明节多有早饭吃煮的白鸡蛋和吃多打———一种菜和杂粮蒸制的食物的习俗。
在朱承山看来,孝文化是清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中国人总是把清明节与“孝”联系在一起,这与提倡敬祖报本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它也让人们反思,与其逝世以后哀思,不如好好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尽孝,在父母活着的时候要好好赡养他们、敬重他们。清明节要表达对祖先的孝思、敬畏和感激,如果对先人都是很敬畏和感激的,那么对于活着的长者肯定是会孝的。
济宁清明传统相对看重踏青
清明扫墓祭祖,但清明节又不仅仅是思念先人的节日,也是一个踏青远行、亲近自然的时节。作为节气的清明,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根据地球变化的规律,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作为安排农业生产的依据。每年清明节气的时候,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古人踏青,内容丰富多彩,观赏山川风光,游览名胜古迹,采摘百草,狩猎,放风筝等。“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这话说得在理,春天万物苏醒满目葱茏,正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踏青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在青山绿水间陶冶自己的心情。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与踏青结下了不解之缘,吟诗作赋,为春游大抒雅怀,留下众多的名篇佳作。像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像欧阳修在《踏青词》 里写道:“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展现出那时人们踏青所见到的春光。
说起踏青游乐,可以一直上溯到孔子那里。《论语》记载,孔子有一次与他的弟子们在一起讨论人生志向,其他弟子慷慨陈述其治国安邦的宏伟蓝图时,曾皙说:“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了,微笑着点头赞同。孔子与曾皙的对话表明,远在春秋时期,人们便有了在暮春时节野浴并踏青的活动。
在济宁地区的清明节传统中,踏青同样是一项重要的习俗,孔勇说,清明节有扫墓、踏青、插柳、放风筝的习俗。清光绪十八年《邹县续志》中记载:“清明节,扫墓,插柳于门,儿童带柳花,吹柳笛,踏青于尼,防、凫、峄诸山推所陟。是月有低鸢、秋千之戏。”有的地方放风筝时,如果风筝断线丢失,落到别人家中,人家则会看做是凶兆,会失火。为了去凶,风筝落在谁家,谁家就把风筝在磨盘底下压3天,一般情况下不再归还。但如果两家关系很好,则须登门道歉后再要回来。清明节的时候,在日出前,家家户户还会折柳枝插于门框上。插柳这项习俗各地是有不同的,在南方,人们通常将柳枝插于井上,虽然形式不尽相同,但这都是对于介子推的纪念。
清明节的内涵有很多,诚然扫墓祭祖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但踏青同样是古人过清明的一项重要内容,这足以让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世界里的城里人羡慕不已。在清明这样一个生机勃发的时日,我们更应该告别蛰伏的生活,迎着盎然的春意,去呼吸青青绿草的气息,到郊外的原野上去亲近自然、健康生活,享受春天的快乐,这才是这一节令的本来意义,踏青、出游、放松身心,给人们四季中一段最美好的时光。
今天怎样过一个本色的清明
扫墓、祭祖……从两千多年前一路走来,清明节的传统在延续,但形式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年清明节一到,是祭祀品市场最红火的时候。如今,在祭祀品市场上你会发现各种祭品花样百出,火纸、元宝等都已是普通之物,各种冥币、纸扎祭品成为潮流,而各种纸扎品也不再仅仅是传统的纸人、纸马,一些现代社会中的奢侈品充斥其中。但凡活人用的东西,大体都可见到。祭奠用品市场里这些祭祀品式样繁多、包装精美,价格同样不菲。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清明节,是广大民众祭奠逝者、怀念先人的日子。以祭祀寄托哀思,原本无可厚非,但各种不文明祭祀活动层出不穷,不少人在祭祀活动中大搞攀比之风,甚至有人焚烧大把人民币真钞以示虔诚,这就有违清明节的本质和精神内涵了。缅怀先人,靠的是心情和诚意,而不是祭品的品种和规格。我们提倡厚养薄葬,与其在先人们逝世后极尽奢侈的祭奠他们,倒不如把这些金钱和精力花费在他们生前,让他们生前生活得更好。老人在世的时候,做儿女的尽到赡养义务,照顾好老人晚年生活,用爱心陪伴老人度过一个幸福、欢乐的晚年,这才是关爱老人最好的方式。
扫墓祭祖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完全可以选择更加文明,更加节俭的方式。如鲜花祭扫,为已逝故人献束鲜花、鞠躬敬礼,采用逝者生前最喜爱的鲜花祭扫,追忆哀思。植树纪念,通过植树寄托哀思,既祭奠亲人又保护环境,让生命在绿色中延续。放生祭祀,通过在池塘放生鲤鱼等形式,感恩先人、祈福平安。丝带追思,通过在墓园等悼念场所系“黄丝带”的方式传递亲情,为先人送去哀思,为后人祈福平安。网上祭祀,通过登录祭祀网站为逝去的亲人建立一个纪念馆,模拟完成动作逼真的献花、点烛、烧香、敬茶、敬酒、点祈福灯、系黄丝带、折千纸鹤等祭祀活动。祭祖不是攀比,清明节我们扫墓祭祖,是寄托的我们的思念,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而不是物质的浪费。
在清明期间,祭祀活动应该拒绝铺张浪费、相互攀比之风,以节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哀思,关键在于心灵上的坦然和虔诚。相比较传统“烟雾缭绕”式的祭祀仪式,新时期的祭祀更应该绿色、创新,比如一束鲜花、一杯清酒、一声问候,足以表达我们心底的思念。只有让清明节回归“清净”与“文明”,让文化清明、和谐清明走进我们的生活,清明节的优良传统才能得以更好的继承与发展,清明节才能真正“清明”起来。
比起我们如今,古人更会过清明节,他们的清明过得比我们更具文化内涵,他们也祭祀先人,但他们在纪念逝者的同时,更愿意去憧憬未来,他们更注重和原野的亲密接触,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不妨回到古人那里去追寻清明节的本质,过一个本色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