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喜欢这个词语,放在嘴里一遍遍念着,唇齿间便觉出清朗与明澈。查《岁时百问》,上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个词语,很容易让人想起唐诗中的四月细雨、牛背上吹短笛的牧童和酒旗招摇的杏花村。清明是古老的农事,是山间的鹧鸪叫,浓浓淡淡的,都带着古韵。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世代相袭,烟火相续,时光里的延绵不绝,亘古的久远,有一种能令人怅然泪下的气息。几千年的清明节,总该有些不变的东西,想来该是琐碎寻常的人世那素朴的底子、平淡的人生、静好的岁月、亘古的清明。
【插柳】
清明是与植物相关的,所有清洁明净的植物都令人赏心悦目,比如瓜、豆;比如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比如依依杨柳。清明历来有插柳的习俗,关于这种习俗的起源,有一种说法略带风流脂粉气,说是纪念宋代词人柳永的。传说柳永生前潇洒,身后狼狈,丧葬费用皆是素日交好的歌女们所筹集。每年清明,歌女们便到其坟上插柳祭祀,于是便有清明插柳之俗。当然,后来还有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等说法。
【风筝】
清明时节亦有踏青、放风筝的习俗。古人似乎与自然总是更亲近些的。文人仕女、寻常百姓,南阡北陌间,衣袖招摇。秋千高高地荡到碧蓝天宇上去,彩袖与青丝在四月的风中飘起,少女的欢笑声清脆如银铃。清明时节,想来该是深闺中的女子难得放肆的时候,也是最见少女本性的时候。有的会放风筝,古时候把风筝叫纸鸢,有的纸鸢上装有竹笛,呼啸而过发出响声,其声如筝,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扯了一根线,风筝悠悠地飞到高远的天上去,心悠悠地也跟着飞走了,在春风和云朵间荡漾。把绳线剪断,让风筝飞走,据说是可以放掉晦气的,古时一直有这样的说法。《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公子、小姐们放风筝便是如此的,但忘了是不是在清明那天。
【怀故】
清明时节常常会下雨,清明雨绵绵密密,扯不断理还乱,便有了伤感气息,适合思人,适合念旧。杜牧的诗里,行人缘何断魂?是细雨中想起了哪位逝去的亲人或故交,往日携手踏青,欢愉共度,如今是昔人渺渺,生死两茫茫,自然是会断魂的,是该借一杯杏花酒去化解一下这满怀的思念,满怀的情愁的。
春天里,满眼的繁花,满眼的碧草,满心的喜悦和憧憬。清明是唯一的一点愁绪,是笑语欢声后,微微轻蹙的眉头,但却又多么有人情味。那漫天漫地的清明雨,是对逝者的绵长思念,思念一根一根拉成了雨线,缱绻、绵长。但这样季节里的怀念,草已青青,柳已依依,虽是断魂,但到底有一种希望在里面。死者长已矣。春天到底是生者的季节了。
【寒食】
清明也叫寒食,本来是两个节日,日期挨得近,宋代的时候便逐渐合一了。寒食似乎是一个更古老的名字,关涉饮食,这天禁火,吃冷食,亦有清明吃蛋之俗。清明节,有些地区吃青团,清香扑鼻,满满的都是春天的气息。过了清明,繁花开落,草生草长,倏忽便是谷雨,再一转眼,夏天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