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保护清明节,一个重大意义在于传承保护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传统习俗与时代内涵兼具的清明新文化正在形成,慎终追远、文明祭祀等理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被立为法定假日后,清明节确实更多地承载了人们购物、休闲、旅游等多种需求。
又是一年清明至。今年是清明节成为法定假日的第5年,也是其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第7年。随着城市化和市场化的步伐加快,清明节正在面临着现代生活与传统节日更深的碰撞和冲突。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着这个节日,同样,清明传统节日文化也在影响着现代生活。
追悼与祭祀依然是主题
从清明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开始,中国每个城市都在描绘着一幅“新清明上河图”。
3月24日,北京迎来首个清明祭扫高峰,20家市属公墓共迎来8.8万余名市民清明祭扫。3月25日一天,上海54家经营性公墓和骨灰堂共计68.2万市民前往祭扫,双休日两天内共计123.57万市民前往祭扫……
在人口流动频繁的现代社会,返乡祭祖的队伍也日渐庞大。从城市回到农村,从国外回到祖国,从海峡对岸回到故乡,从港澳地区回到内地的人数每年都在呈现大规模的增长。浩浩荡荡的扫墓大军,成为中国继春节之后的又一次人口大迁徙。
追掉与祭祀仍然是现代中国人过清明最重要的内容。去年清明节前,一家知名网站发起“现代人为什么要过清明节”的调查,被调查者有5.6万多人,其中有39.7%的人认为要缅怀逝去的先人,借以实现健在亲人间的团圆,28.6%认为这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保留和延续精神传统,27.2%的认为要祭奠逝去的亲人,借以反思自我生命的意义。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祁庆富教授表示,清明节来源于节气,后来由于寒食节的融入,出现了“清明祭祖扫墓”的习俗,延续至今,这是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最大的变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的体现。不过他也指出,清明节是当代重大传统民俗节日中唯一与节气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历确定的,清明在公历的日期大体固定;而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是根据月相周期(阴历)确定的,在公历的日期不固定。传承保护清明节,一个重大意义在于传承保护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这一点,当下有点忽视。
清明新文化正在形成
作为清明节的一大主题,“清明祭祖扫墓”的习俗不管在内涵上或者形式上,都有了新变化。
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教授认为,清明祭祀分三个层次:祭先人、祭先烈和祭先贤。他提出,城乡各地都可以选择适当地址举行清明公祭,让人们从中受到爱国主义和中华文化精神熏陶。这也是凝聚全世界中华儿女之心的文化举措。
事实上,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竞相举办公祭大典,从公祭黄帝、炎帝延伸到祭舜帝、祭大禹、祭伏羲、祭女娲、祭孔子、祭关公、祭诸葛亮等不一而足。一直以来,有些公祭大典因其存在利益驱动、过多过滥备受质疑,但也有专家认为其出发点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在对“先贤”的公祭大典进行反思的同时,更多媒体则呼吁政府应该公祭英烈和死难同胞,通过国家礼仪来表达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普通生命的尊崇。著名学者阎崇年就表示,家族祖先需要祭奠,这是孝道。先烈为民族的解放和正义抛头颅、洒热血,更值得后人敬仰。
不只是祭祀的内涵更为丰富,现代清明节的祭祀方式也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旧时,人们的祭祀方式一般是烧纸钱、焚香秉烛、供祭品。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出现了鲜花祭祀、音乐祭祀、居家祭祀、网上祭祀、植树祭祀、社区公祭等祭祀方式。环保、文明的祭扫方式更加多元。
事实证明,清明的概念在人们心中悄悄发生微妙变化。有专家认为,经过近年来政府和民间的合力推动,清明习俗不但没有像一些传统节日那样面临没落的命运,反而出现了文化复归的趋势。传统习俗与时代内涵兼具的清明新文化正在形成,慎终追远、文明祭祀等理念在新一代青少年心中开始生根发芽。
打造清明经济要注意保护
传统的清明节除了祭祖外,还有许多风俗,如踏青、插柳、放风筝、荡秋千、踢毽子等。然而,在现代人看来,如今清明节的节味似乎只局限在祭祖扫墓上,其他活动氛围不像过去那样浓厚了。对此,祁庆富教授认为,清明节传统的一些文化内涵其实已经或者有可能转化为现代社会的需求。比如“踏春”,实际上是提倡春游,有益于身心健康。“插柳”,可以是植树造林,有利于生态保护。
被立为法定假日后,清明节确实更多地承载了人们购物、休闲、旅游等多种需求。这一点从每年清明假期出现消费、旅游高峰中可见一斑。今年清明节小长假,很多城市市民都选择出行旅游。据携程旅行网和淘宝网公布的清明节产品看,其中短途游、赏花游最受欢迎。
“当下清明节被称为”小长假”,旅游旺盛,运输紧张,这种”假日现象”,应该是清明节在当代最大的变化。”祁庆富表示。
为了刺激小长假的经济增长,各地政府和旅行社高调举办了许多与清明节有关的活动,寻根问祖、赏花踏青、风筝邀请赛等,都瞄准了清明节这一主题。对此,祁庆富表示,任何节假日都有经济,但是精心“打造”清明经济,弄不好会对节日的文化内涵造成破坏,值得注意。
“一些地方为了清明经济,策划五花八门的大型群体活动,是一种偏差。清明节的活动主体是个体、家族、小群体。在某种意义上说:清明节是个民众休闲的节日。”祁庆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