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很多人认为清明就是扫墓的日子,实际清明节在传统民俗中还有许多更重要的活动。那清明节由何而来,又演绎出哪些民俗活动?记者走访了天津市社科院民俗专家罗澍伟教授。
罗澍伟介绍,清明属于二十四节气,清明前一到两天为寒食节。相传重耳流亡在外,绝粮数日,臣僚介子推端来一碗肉汤给重耳,原来是割下自己的肉做成的。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上国王,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后派人请介子推回晋,介子推不从,晋文公便下令烧山,介子推抱大树被烧死。晋文公非常后悔,下令在介子推烧死之日,禁止生火,寒食节由此而来。
罗澍伟介绍,可以说,先有清明,后有寒食。在汉朝以前,清明节是人们集中踏青、春游之时。唐代以后,祭扫才成为习俗。除了扫墓之外,清明这天的传统民俗活动也各有寓意。
踏青: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出游的大好时光。
放风筝:清明前后,放风筝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一种活动。在古人看来,放风筝可以带走自己的晦气,清明时节风和日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插柳、种树:清明插柳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农事祖师。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蹴鞠:鞠是一种用皮革做的球,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