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起初并非节日。今天的清明祭祀文化,则起源我国夏商时期。而风靡全国成为大众祭祀文化的时间,一般倾向于春秋战国。夏商时期,虽有寒食月,但影响范围有限,没有形成主流社会共有的文化价值。“寒食节”,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虽然说法不一,但寒食节是清明前一天的观点,被大多数人接受。寒食,顾名思义,就是不生火做饭,吃冷食。春秋时代,晋文公重耳曾在秦、狄、齐等国流亡十九年,做了国君之后,跟随他流亡过的人都封官加爵。可是,唯独把对他有特殊帮助的介子推遗忘了。介子推倍感伤心,决意隐居绵山不见重耳。深感惭愧的晋文公,亲自带文武百官去绵山寻找。介子推生性倔强,避而不见。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个大孝子,他采纳随行人员的建议,火烧绵山。烧山时,留了一条小通道,是寄希望于介子推母子出山避火的。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方圆数十里森林化为焦土,仍未见介子推母子的踪影。大火熄灭,人们在一棵大树旁,发现了被大火烧死的母子。
晋文公对此内疚于心,十分悔恨。下令把介子推母子厚葬于绵山,并改绵山为介山,修子推祠堂以缅怀之。
介子推烧死的那天,正好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他是被火烧死的,所以晋国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逝去的那天,不生烟火,吃冷食。晋国的老百姓是这样,秦国的、楚国的、燕国的、韩国的,互相效仿。后来,人们在古代“寒食月”的基础上,把清明的前一天就称为“寒食节”。
有的朝代就曾经规定,把扫墓祭祖,作为一个法定的节日。“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常式”二字,把扫墓纳入到国家管理的范畴之中了,并加以制度化。于是,清明节祭祀,就把生者与逝者的情感纽带连接起来了。
中华民众是推崇忠勇孝道的,介子推的忠孝,深受历朝历代民众敬仰。再加上一些朝代的倡导,于是乎,清明前的祭祀活动,就成为整个中国祭祀先祖的风俗习惯了,这种祭祀,代代相延。在延续过程中,同时注入了不同地域的地方风俗,因此就出现了今天清明节祭祀文化的多元形式。尽管多元化,但缅怀祖先、祭奠亡灵、寄托哀思的实质,却没有任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