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是中华民族的称号,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先秦时代都称“夏”或“华”。
对于“华夏”二字的解释,《左传》、《孟子》中将“华”、“夏”与“夷”相对应,如《左传》中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之语,《孟子》中有“用夷变夏”之说。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
“华夏”一词探其源流,应起源于“华胥”。伏羲的母亲华胥氏,被称为中国人的始祖母。从音韵学上分析,“胥”字从“疋”得声,“疋”即古“雅”字,在古音中,“雅”又与“夏”通用,所以说,华夏一词就是由华胥音转而来。华胥生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华胥山下古华渚旁,因此,济宁市泗水县也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古华胥和雷泽地区,是上古时东夷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也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伏羲就生长在这里。
伏羲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帝王,名字也写作伏戏、庖牺等。《尚书·正义》注:“包羲氏三皇最先,风姓,母曰华胥。”《太平御览》卷78引《诗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帝王世纪》中也说:“有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由以上记载可知,伏羲的母亲名叫华胥,因在雷泽中履大人迹而生伏羲。所履之“大迹”当是雷神之迹,也就是说伏羲是雷神的儿子。当然,这些记载中含有大量的神话成分。台湾学者柏杨先生说过:“神话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从神话的内容,我们可据以了解初民的生活背景和人文反映。”先秦史研究专家孟世凯先生也指出:“神话传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份丰富多彩的宝贵遗产,是研究上古史主要的资料依据。”让我们去除神话传说的成分,还原其历史真相应是这样的:
伏羲的母亲华胥,是居住在古华渚之野的华胥部落之女,被神话为雷神的华胥之父,应是雷泽湖畔雷泽部落之民。两人的生活年代,正处于母系氏族晚期,“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履大人迹而生伏羲正是我国最古老的推原感生神话。
王廷赞在《泗志钩沉》中考证:“华胥氏之国,今(泗水)治东北五十里有华胥山,其西麓有华村,为汉华县故治。按《古河图》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今治东六十里有雷泽,亦名服(伏)泽;北有伏山;东南有扶犁山,亦曰抛犁;有浮来,亦曰包来,近于其地掘得汉河平二年麃里碑;西南有陪尾,即负尾山;又南首有负首山。盖扶、伏、鲁、负、麃、抛、包、来与里字互通,借音微转,岐似异而实同伏羲之伏。”
今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城东北的大黄沟乡有华胥村,因修建华村水库搬迁,现已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华村。古华渚(华胥),已被开挖成水库,水库北面就是华山(又称黄山寨),即古华胥山。
雷泽湖,位于今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东。据《水经注·泗水》载:“漏泽,方十五里,……穴有通否,水有盈漏,漏则数夕之中,倾陂竭泽矣。”《齐乘》也说:“雷泽将漏之夕,声闻数里。”此湖夏秋积水成泽,秋后湖底石窦自开,湖水三五日内即可漏尽,其声如雷,故名雷泽湖。雷泽秋声,自明代便被定为泗水十景之一。
雷泽湖现大部已被贺庄水库所占,其剩余部分已干涸,但当地百姓仍称之为雷泽或漏泽。
因伏羲的母族和父族均在泗水境内,所以著名考古学家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从考古学、古音韵学、古地理学、古民俗学诸方面考证后定论:“伏羲发源祖地,证以现存地名、山泽名,殆即今之泗水一带。”
位于济宁市泗水县华胥山下的华村水库古城华渚,是伏羲之母华胥氏出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