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据海峡导报报道,每逢端午,百姓都会用各种方式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他的故乡湖北秭归也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圣地。你可能想不到,在离秭归数千里之遥的台湾彰化,也有个屈家村,这个村子有200多名屈姓子孙,是屈原在台湾的后裔。如今,屈家村人和他们的祖地——秭归建立了联系,最近几年端午节,这里的村民代表都会受邀到秭归过节,去祖地感受属于屈家人的特殊荣光。
他们是由晋江迁台的屈原后裔
屈家村在彰化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临近端午,导报记者搭一个彰化朋友的汽车前去“探秘”。他虽是“老彰化”了,此前却不晓得彰化还有个屈家村,经多方打听,才在郊区的宝部里找到这个宁静的村落。已是临近中午,村里的小路上居然看不到人,只有一栋栋两层或三层的小楼坐落在绿树之间。
在村里老房子的门楣上,户户都拓印“临淮衍派”四个大字,因为相传屈原曾居住在淮河一带,“临淮衍派”就是提醒屈家子孙不能忘祖。相传他们的祖辈是清朝时从福建晋江迁来,不过族谱和地方志中都缺乏明确的记载,村里老人的记忆也只能上推到日据时代,家谱也在兵荒马乱中丢失。
直到2007年,屈家村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专家注意。台湾成功大学前教授陈怡良等人进行田野调查后,写下《屈原后裔出现于台湾彰化之谜》,发表在《屈原文学》杂志上,让屈原故乡人发现在台湾也有一支屈氏后裔。
这里有和秭归一样的屈原像
听说在离屈家村不远的彰化景观公园里有个屈原像,我们又驱车到那里。果然,一尊高两三米的铜像映入眼帘,只见他峨冠博带、低头凝眉,好像是在思考什么。铜像背后是一个儿童游乐区,不时有孩童过来玩耍,从沉思的屈原身边跑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句千古名句也刻在铜像底座上,并署着“湖北宜昌秭归屈原故里赠”的字样,落成时间是2012年5月。“哦,这屈原像是大陆湖北省前两年送的,我过几天还受邀要去那里过节呢。”正在公园带孙子玩的李老伯热情地向导报记者介绍起来,他今年74岁,是屈家村耆老,对村中事情了如指掌。据李老伯介绍,屈家村有屈姓和李姓两个大姓,这几年,屈家村和湖北省的来往很密切,湖北常有官员过来,也会邀请屈家村人去湖北走走看看,“连我这个外姓人也跟着沾光呢!”
2010年,经台湾明道大学国学研究所的穿针引线,台湾屈家村与湖北秭归开始了屈原文化的交流。2012年,湖北省代表团到台湾参访时,还特地来到屈家村,带来了按照秭归县屈原祠屈原像同比例缩小制作的铜像,赠送给屈家村。从此,两岸屈原后裔往来与交流更加频繁密切起来。
这里吃流水席庆端午
即使没有学术的论证,屈原也早就是屈家村乡民情感和精神的凝聚纽带。这里的人以屈原为荣,成立了“屈氏宗亲会”,每逢端午,屈原的神像会被迎奉到“炉主”家中供奉,“炉主”做东开出流水席,从各地赶回来的屈家子孙到“炉主”家聚餐、祭拜。
李老伯带着导报记者回村后,先是来到泰和宫,这里供奉着头戴官帽的“屈大夫尊王”神像。泰和宫不大,但香火鼎盛,每逢节日,周边居民都会来这里祭拜。离泰和宫不远,还有个茄苳王公庙,据李老伯介绍,这是真正属于屈家的家庙,屈姓后人通常在这里举行祭祖仪式。茄苳王公庙背后还有一棵两三百岁的老茄苳树,它和屈原一道庇佑着屈姓后人福泽流长。
他们回秭归像回家一样
下一站,李老伯带着导报记者来到屈家村村民活动中心。怪不得村中看不到人,原来他们都到这儿包粽子了!宝部里里长庄景德介绍,宝部里有200多名屈姓乡亲,每年快过端午时,集体包粽子是这里一项重要的仪式,“因为一些人5月27日起要启程去湖北过端午节,所以今年包粽子提前了!”只见约十个大盆排成一排,里面放着各种材料,人们娴熟地包着,并将包好的粽子吊起来,在旁边戏耍的孩子充满期待,“太好了,一会儿有粽子吃了!”
年约五旬的屈阿速前年端午曾去湖北过节,这次她再次受邀,感到很荣幸,“回秭归就像回家一样亲切,作为屈原的后人真的感到很骄傲!”屈阿速说,她父亲已经80多岁了,一直希望能赴秭归,看看祖先生活的地方,无奈年事已高无法前往,这次她也算是带着父亲心愿而去,“我回来后,会把在秭归的见闻亲口告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