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春秋鲁国人,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我国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地影响。从许多历史典籍及古代遗迹来看,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宋地(今河南商丘一带)对孔子思想的形成及孔氏家族的发扬光大有着密切的渊源。
一、祖籍宋国,属宋国贵族后裔
周灭商朝之后,为了安抚原商后裔,周成王将原商旧都周围的地方,封给商纣王庶兄微子启,让他当宋国公,以商丘为国都。孔子先祖弗父何有让国之德,正孝父有恭敬之风,孔子第七世祖孔父嘉是宋国第五代世袭大司马,后被华督太宰所杀,其子木金父为避难逃至鲁国,以孔为姓,在陬邑(现山东济宁曲阜一带)定居,其五世孙孔纥在71岁时生孔子。孔子乃是孔父嘉第六世孙,具有宋国贵族的背景和血缘。
二、遵守宋俗,娶宋国贵族之后亓官氏为妻
孔子虽在鲁国生活,但仍以宋国贵族之后为荣。尽管3岁丧父,家境贫寒,但他仍按上层贵族来严格要求自己,勤学好问,自幼苦学古代经典文献,习演周礼,言行不俗,志向远大,在乡里小有名气。到婚配年龄时,他想遵循宋国贵族的婚姻风俗,娶宋国贵族之女为妻。鲁昭公九年(前533年),即孔子19岁时,经宋鲁二国大夫介绍,宋国大夫亓官氏之女嫁于孔子。宋国亓大夫廉洁勤政,人品可嘉,其女当年18岁,才貌双全,温良贤淑。鲁宋联姻,在当时已成为两国一桩佳事,两国的公卿大夫甚为嘉许。婚后,由于夫妇均为宋国贵族之后,门当户对,符合宋国婚俗,所以二人志同道合,相敬如宾。在婚后第二年,即孔子20岁时得子,鲁国三位大夫前来祝庆,鲁国公送鲤鱼致贺,孔子甚为欢喜,故根据鲁国公所送之礼,给子起名为鲤。由此来看,孔子与亓官氏婚姻已成为鲁宋两国友好的一种象征。
孔子的妻子亓氏于鲁哀公十年(前485年)卒,孔子当时已67岁。孔子一生既无妾也没续娶,这在一夫多妇社会里是难能可贵的,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孔妻亓官氏聪明而贤惠,深受其族人及社会的敬仰。在孔子去世后,亓官氏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到唐朝时设有寝殿专祠亓官氏。宋朝时朝廷又相继追封亓官氏为“郓国夫人”、“大成圣文宣王夫人”,后被称为“圣母”。亓官氏为宋国的才女,在其日常生活中不可能不体现和传播着殷商文化,这对孔子势必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说亓官氏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位于河南省商丘夏邑县城北7公里的孔子还乡祠
三、常在宋国,殷商文化对孔子的思想形成有影响
孔子的祖籍在宋国,即现在夏邑县,现在夏邑县北有孔子还乡祠遗迹,孔子之妻也是宋国贵族之后,还乡祭祖,省亲探望乃人之常情,再加上宋国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孔子常到宋国的客观原因。《礼记·儒行》中记载:“丘少在鲁,衣缝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是说孔子小时候住在鲁国,穿的是腋下肥大的衣服,长大以后住在宋国,戴的是殷时的章甫帽。
孔子为了考证上古的历史,不断到各地进行考察,如有一次在经过宋地芒砀山时,适逢天下大雨,孔子及弟子在芒砀山石崖下避雨,晾晒书籍,后人将此崖称为夫子崖,并在崖前建有夫子庙。史书有明确记载的孔子在宋国的事情就有多件,如在周敬王二十四年,孔子从卫国到宋国,第二年从宋国到陈国。再如在敬王二十八年,孔子到宋国谋职,与弟子经常在宋都城东一棵大树下习演周礼,西汉梁王为纪念孔子习礼而在此旧址修建文雅台,至今有亭。由此看来,宋国也是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发源地,宋国的殷商文化也是孔子思想形成的重要来源。
四、后代迁宋,宋地成为孔氏嫡族的庇佑之地
唐朝灭隋之后,遵照前制,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九年(626年)改封孔33世孙孔德伦为褒圣候,负责祀祠孔子,并重修孔庙。对此,由当时书法家虞世南撰文立碑以记录此事。据《唐史·名人志》记载,唐李世民贞观年间,因山东辽海一带兵乱,唐太宗李世民恐战乱残毁孔家圣裔,下旨将居住在山东曲阜的孔氏嫡族孔德伦等渡黄河迁至宋地的宁陵县楮堌村居住,以避战乱。李世民为什么要下旨将孔氏嫡族迁至宋地呢,主要是孔子先人是宋人,这里地处中原腹地,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具有庇佑圣裔的社会条件。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朝廷下旨褒圣候孔德伦参加朝会,位同三品,给庙户二十,并下旨在宁陵建孔庙,赐祭田。从此朝廷的祭孔活动由原来的曲阜改为宁陵。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孔德伦卒,享年71岁,武则天赐孔德伦玺、书、衣物陪葬于宁陵县楮堌村,并按候爵位建墓,墓区占地五顷四,该墓区逐步扩大,成为孔氏家族的祖墓,从33世孔德伦至37世孔齐卿共有二侯三公等葬于此,对此,世人称之为第二孔林。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孔子生日)举行大祭,使孔氏嫡族得到延续及昌盛。
五、繁衍生息,宋地成为孔氏郡望之地
孔氏嫡族奉旨从33世迁至宋地宁陵之后,孔氏族人在唐王朝的庇护下,在宋地这片广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继承和弘扬了孔氏先祖之遗风,发奋有为,家族逐步兴旺发达,宋地宁陵逐步成为孔氏的郡望之地,形成孔氏家族重要的支派——宁陵派。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参与朝廷决策和地方政务、军务的管理。孔氏嫡族33世孙孔德伦等迁至宁陵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孔德伦奉旨以位同三品参加朝会,参与政事决策,开创其后世参加朝会的先河。34世孙孔崇基又加授朝散大夫等;35世孙孔璲之特授国子四门博士,先后任邠王府文学、蔡州长史、兖州长史、都水使者等职务;36世孙孔萱任兖州泗水令;37世孙孔齐卿,任兖州功蓸、青州司兵参军,参与地方政务及军务的管理。
(二)孔氏嫡族世袭爵位得到了提升。孔氏嫡族在没有迁至宁陵之前是世袭侯爵,在宁陵的35世孙孔璲之学识渊博,对朝廷贡献较大,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孔璲之由褒圣侯改升为文宣公,至此,孔氏嫡族世袭为公爵。
(三)宁陵成为孔氏家族的郡望之地。孔氏嫡族在迁宋地宁陵之前,曾七代单传,迁至宁陵后,人丁开始持续兴旺,如33世孙孔德伦生有两子,35世孙孔贤生有三子,37世孙孔齐卿生有三子等。唐宪宗文和十三年(818年),山东兵乱被平,社会趋于安宁,唐朝廷颁旨,令38世孙孔惟眰帅孔氏嫡族从宁陵迁回山东曲阜,主持孔林祀祠事宜。经孔惟眰向朝廷申请并获准,宁陵祖庙墓由其弟孔惟时等族人留守。留守在宁陵的孔氏后人长期生活在宁陵并不断向外扩展,逐渐成为孔氏宁陵派。据《孔氏家族体系考略》记载,宁陵派是三十五代贤后,其子孙后来繁衍分居在国内21个县市。由于宁陵孔氏家族人丁兴旺,原来他们居住的楮堌村改名为孔家集,简称孔集,现在成为宁陵县孔集乡政府所在地,据1990年人口普查,宁陵孔姓人口已有2579人,成为孔氏家族的郡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