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残唐时期,孔氏传至第四十二代孔光嗣。当时兵荒马乱,孔府又远离朝廷,断了恩赏,孔光嗣仅靠做泗水令支撑门面。孔府有个洒扫户,原姓刘,叫刘末,进府当差后称孔末。孔末早有篡位夺权之心,梁太祖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孔末在一天夜里杀死孔光嗣,并想斩草除根,连同孔光嗣的独生子孔仁玉一同杀死。恰巧,当时孔仁玉去乳母张妈妈家没有回来,孔末追至张妈妈家。张妈妈有个儿子和孔仁玉年龄相仿,而且两个孩子都是秃子,张妈妈给自己的儿子穿上孔仁玉的衣服冒充孔仁玉,结果被孔末杀死了。此后,孔末便以孔子后裔自居。当时正处于乱世年代,孔氏族人都敢怒不敢言。
孔仁玉在张妈妈家中,改名换姓,与张妈妈以母子相称。十几年里,发愤读书。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孔仁玉赴京赶考,被朝廷授以太学生。这时,孔仁玉向明宗奏明孔末乱孔的真相,明宗派官员来曲阜查实,将孔末治罪,将其吊于南城外杆子上,刮骨熬油点天灯。明宗恩准孔仁玉回孔府袭爵。断了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兴。孔氏后世尊称孔仁玉为“中兴祖”,在他死后,孔府里还为他盖了祠堂叫“报本堂”,在孔庙的崇圣祠里也有中兴祖孔仁玉的牌位。
孔末的子孙分布在曲阜的小薛社、张阳社、西隅社、东忠社、西忠社,元初改编里甲,为民籍。发展到清代,孔末之后的外孔,曲阜、邹县等地都有,虽同为孔姓,并非一脉。历来孔氏家族对内孔、外孔都有明确的划分和严格的规定,除外孔不准按内孔颁发的行辈字样起名外,还规定,凡属外孔都不能续圣裔孔氏家谱,如有冒宗续谱者,就要获罪。孔末曾剪灭圣裔,冒宗冒爵,是仆随主姓而姓孔,不与内孔同祖同宗,因此,内孔与孔末子孙的外孔永为世仇。
由于乳母张妈妈对孔子后裔有舍子救命养育之恩,孔仁玉奏请皇上恩准孔府认张家为世代恩亲,张家的后人不管哪一代到了孔府,都必须以贵宾相待,如有招待不周之处,就是触犯家规祖例。从此,孔府上下和孔氏全族都称张妈妈为“姥姥”,“姥姥”成为张妈妈的官称。孔仁玉还赐给张妈妈一柄楷木制的龙头拐杖,可以用来管教孔府的一品夫人。孔仁玉规定,张妈妈死后,“姥姥”的官称和龙头拐杖由长房媳妇继承,世代相传。此后,孔府每有重大节日,都请张妈妈家的人参加而且都要坐首席。
为了纪念张妈妈,在曲阜城外张羊村附近封了五小片树林,叫“张家林”,专门埋葬张氏后裔。另外,在孔林里历代衍圣公都要给张妈妈立“报恩碑”,每逢祭孔仁玉时,要有张家嫡孙二人来陪祭,有时还委托张家代替衍圣公去孔林扫墓。
民间流传的“孔末乱孔”的传说,虽然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但其中不乏演绎的成份,民间传说与历史事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据史书记载,自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1年),孔子第三十五代孙孔璲之被封为“文宣公”,其后,子孙袭封。但到唐末,社会动乱,第四十二代孙孔光嗣在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只被任命为泗水主簿,失掉了文宣公的爵位。至五代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孔光嗣被洒扫户孔末杀死,孔末取而代之。当时,孔光嗣的儿子孔仁玉生下刚九个月,母亲将他抱到外祖母家,被外祖父张温藏匿起来,才得以幸免于难。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有人上书皇帝,言曲阜县令孔末不是孔子的嫡裔,真正的孔子的嫡裔、第四十三代孙孔仁玉躲藏在其外祖母家,已经十九岁。唐明宗下令诛杀孔末,由孔仁玉主持孔子祀事,任曲阜县主簿。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又加封为“文宣公”。孔仁玉之后,孔氏家族子孙繁衍。孔氏子孙为纪念孔仁玉的功德,追封他为“中兴祖”,供奉在家庙中按时祭祀。
内孔与外孔是孔氏家族史上多次发生纠纷的焦点。孔氏家族历次修谱都毫无例外地对外孔口诛笔伐,说孔末是庙户刘景的后代,入庙充役后随主人改姓孔。孔末后人则不承认是外孔,这种斗争历代都有。金代明昌年间,孔末后人孔寅孙因孔氏家族不许其弟子入庙学读书,诉讼至礼部,遭到黜斥。其后,孔庭族长孔玭不许孔之仙冒充圣裔,结果全家十四口人遭杀害。
现在,曲阜孔姓众多,内孔、外孔杂居相处。外孔多年间早就随孔氏行辈,而许多年轻的孔氏后人反而不用统一行辈起名了。一些人知道有内孔、外孔的故事,但大部分已不讲究谁是内孔、谁是外孔。今天的孔氏族人自豪地感到,作为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后裔是十分荣耀的,不再那么怀念过去那种固有的宗法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