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揾梁叔!”
“边个梁叔啊?我地呢度,个个D系梁叔!”
泮塘午后,阳光灿烂,我知道这样是找不到我要找的“梁叔”的,于是径直往梁家祠里走。
鞭炮声声,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跟小伙伴们坐在祠堂旁的池塘边玩耍,祖辈们大声地呼喝着,大伯大叔们挑着两个大大的箩筐进进出出,大娘大婶们在祠堂的天井里忙活着晚上的大盆菜,老少一堂熙熙攘攘几十桌,日落前后吃到蛙声一片时分,祠堂里灯火通明……
“你来啦!”一声热情的呼唤把我从记忆中唤醒,这是我要找的泮塘梁叔,梁绵海。他亲切地跟我握手,并让我自行参观。我跨过梁氏宗祠那道高高的门槛,好似记忆中老家祠堂的那道门槛,此刻却那么像时光机的入口。
工艺精致的醒狮“栖息”于此,就在这里,年已耄耋的梁伯(梁叔的大伯)说起了梁家的故事…他是衣德堂的后人,自幼在泮塘长大,谁的父亲以前划龙船,村里谁做的“藕扣”最入味,哪家哪户好久之前就出国了……如今,梁伯就像一本活字典,跟长者们坐在梁家祠门口“讲古”,看着年轻一辈在忙活着这个盛大的庆宴——泮塘村梁氏宗祠成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挂牌仪式。
在岭南人家长大的很多孩子都有差不多的记忆,记忆中那个凝聚了族人力量的祠堂,记忆中那场喧闹了几天还没落幕的大家族盛宴…印象中,小时候每次祠堂饭开宴前,村里“族老”都会共聚一堂,商量着村中大事,直至深夜。“族老”却并非村中最年长的人,大多都是最具声望或是承担着村务的热心村民。
让我们再回到泮塘,年老的、年少的,济济一堂,梁家祠堂门外坐满了客人,小朋友嘟囔着跟村中长辈淘气,梁家的壮丁们忙进忙出,热心长者们主持着大局。梁绵海就是这样的,头发稍花白的他却像个小伙,在祠堂里转悠了一趟又一趟,跟年轻人说着怎样安排座位怎样摆放桌椅…曾经,他跟其他几位梁氏后人一起,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跟来访的游客讲述着梁家祠的历史,而我也正在其中……
“泮塘乡衣德堂梁氏一族系于南宋时,从南雄珠矶巷迁来广州,而梁肇基正是带领子孙来到泮塘定居的人。梁家祠是泮塘梁氏族人的家祠。泮塘村曾经有7个祠堂,包括刘家祠、李家祠等,而梁氏族人的家祠有两个。但因历史变迁、城市改造等,泮塘村留存下来的,仅有这一个祠堂,弥足珍贵。”
梁绵海介绍,梁氏取名必须要按照族谱或者家谱中的字辈来。梁氏也有很严格的族谱字辈,从继开始,接下来一直是衍、绵、延、远、大、斯……总共有22个字辈,取完一轮要重新从第一个字辈开始取。而据透露,字辈排行源于一副对联。现在,泮塘衣德堂梁氏已经传到了27代族人,也就是斯字辈。而继字辈的后人只剩下一位老人,已经年近90高龄。
脑海里带着这些内容,我来到了祠堂的小天井,梁家的媳妇们正在认真勤快地忙活着地道的祠堂饭菜,整个祠堂内外都飘着饭菜香,飘在祠堂的松、杉木樑上,飘在祠堂的青砖碧瓦间,飘过屋脊、墙顶的砖雕、灰雕和交趾雕,随春风飘满荔枝湾涌畔……
我抬头望屋檐,屋檐部分的风火墙为金字顶式而非锅耳式,这种保存有典型明代风格的岭南宗祠建筑已属罕见。
“2015年经指示,市、区两级文管部门组织有关文物专家对梁家祠进行考证研究,泮塘梁家祠系广州市辖内现存唯一的明代中期宗祠建筑,是明代广府文化的卓越之作…2015年12月5日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得闻喜讯的泮塘宗亲老幼在揭牌仪式这天欢欣雀跃,泮塘人称,祭祖、庆典等重要节点,发迹于此的梁氏人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会记挂着祖先的这一片宗祠,“去年岁末联谊不少海外的亲人都回到祠堂相聚,今天在各地的同胞也很关注,一些梁氏后人不能亲临现场的,也会打电话回来致贺,或者让家属过来参加庆典。”
酒过三巡,族人还不愿散去,泮塘的风让人想起了小时候的荷塘月色,还有祠堂边上的蛙声一片。对于那些定居海外或者奔走他方的人来说,记忆中的祠堂,就是乡愁的模样,就如祠堂之于我,总有着小时候的模样。
《广东通志》载:“相传广州诸旺族俱发源于此(珠玑巷)”。也许从珠玑巷走出来的那天起,很多岭南人的祖先就把乡愁的基因留在了血脉里,然后再让这些血脉里流淌着的宗族文化,通过一次又一次对祠堂的修葺、通过一场又一场的祠堂家宴,感染着后人。而那些远走他乡的族人,则把乡愁写进族谱带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