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关夫子。一为文圣人,一为武圣人;一个在山东,一个在山西。两圣相映,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主体。
曲阜孔庙。运城关帝庙。一为文庙之冠,一为武庙之冠;一座在山东,一座在山西,隔山而望,凝成中华悠久文化永恒的主题。
孔子一生著书立说,创立以『礼』和『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关羽一生征战群雄,谱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
文圣著下《春秋》,武圣爱读《春秋》,真可谓『孔夫子关夫子两位夫子,写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儒家思想,将文武二圣紧紧相连。
将『孔子』烙进城市风骨的山东曲阜,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被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与『关公』密不可分的山西运城,将关公忠义、诚信精神进行了晶莹、丰厚的文明结晶,以其源远流长的城市人文精神,跻身中国魅力城市。
可曾想过,孔子、关羽,文庙、武庙,等等,这些分量十足的词汇,相聚在同一个时空下,是一场怎样的华丽相遇。
■ 建筑艺术篇
天工开物眼前是
山东曲阜的孔庙、山西运城的关帝庙,既是宏大的历史博物馆,又是辉煌的艺术殿堂。那里浓缩着5000年的历史,保存和延展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展示着精美的古代建筑艺术。两庙的建筑,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审美特征,被视为东方建筑的典范。它们深厚的底蕴和艺术影响是世界性的,同时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巅峰的映照。
为了纪念孔子和关公这两位享誉极高的圣人,中国以及海内外众多城镇乡里都建有文庙与武庙。每逢圣人诞辰,庙前都有祭祀活动。孔庙分布世界各地,最多时达3000多座,至今尚存1300多座,而且保存完好。这其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品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是山东曲阜的孔庙。关帝庙亦遍布全世界,远远多于孔庙,其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气势最宏伟、建筑技艺最精湛的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的关帝庙,堪称天下第一关庙,被尊称为武庙之祖。
文武两庙建筑风格十分相似,皆为仿皇宫之制的中国式古建筑,建筑布局也都采用了我国特有的中轴式传统风格,主要建筑均贯穿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
孔庙前后九进院落,前三进为引导性庭院,从第四进庭院起建筑增多,第六进以后分为左、中、右三路布局。建筑疏密有致,布局严谨,中贯轴线,左右对称。纵长
关帝庙分南北两大部分,南为结义园,北为正庙。从端门开始,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和春秋楼依次排列,建于中轴线上,两边石牌楼、木牌坊、钟楼、鼓楼、刀楼、印楼、东西厢房,左右对称,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南北长700余米,东西宽200余米,各种房屋200余间。
#p#副标题#e# 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庙和武庙,都历经了时间和风雨的涤荡,是在长期的扩建中形成的。
公元前478年,鲁哀公于孔子故居立庙祭祀,这就是孔庙雏形。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属于家祠,规模很小。汉代以后,由于历朝对孔子的尊崇,孔庙屡毁屡建,规模也越建越大。在明代中叶弘治十二年(1499年)一次雷火焚烧后,孔庙得到皇帝诏许进行重建,从京畿及各王府调来能工巧匠,由朝廷派遣大臣督工建造,庙的规模达到了全盛期。现在的孔庙总平面,基本上就是此次重建后形成的。其中圣时门、弘道门、奎文阁等建筑还是当时的原构,而杏坛、圣迹殿则是明代晚期的建筑。
运城解州作为关公故里,关帝庙兴建颇早。据有关碑刻记载,远在陈隋之际,解州关帝庙已经修建。宋元到明清,随着社会各界对关公美化、圣化和神化的浪潮不断高涨,又对解州关帝庙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复、重建和扩建。清朝末年,该庙曾数次失火,损失惨重,但在民国年间又予以修复和重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这座古老建筑群落极为重视,不仅将它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单位予以保护,而且一再拨款,对这座庙宇进行维护修复,使之基本上恢复了历史原貌。
这两座宏伟壮观的古建筑群落,无愧为歌颂孔子、赞扬关公的气势雄浑的“交响乐章”。纵观整个“乐章”,可以发现,在乐曲达到高潮之前,铺垫工作做得十分充分——设计者都是将主体建筑在后半部展示出来,而之前用了足够空间为高潮的到来铺垫营造。
孔庙里占古庙总深度一半以上的前六进院落是引导部分,后面的主体建筑才是主题部分。处于最前位置的是
关帝庙内众多建筑沿南北向中轴线展开,但总体分为“结义园”和主庙两部分。最南端为“结义园”,为纪念刘、关、张桃园结义而建,园内建有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等。走出结义园,便来到主庙部分。沿着主庙中轴线往前走,依次经过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才能到达关帝庙中心建筑祟宁殿。这一路走来,两侧配有木坊、石坊、钟鼓楼、祟圣祠、胡公祠、追风伯祠、碑亭、钟亭和东西长廊等。
孔庙以重重门坊、墙垣将纵深狭长的空间分成大小不同的院落,并通过两旁疏朗的古碑和密植在空旷庭院内的苍柏老桧渲染出孔庙的庄重和静穆。而关帝庙也通过营造桃园结义场景,不断设立碑、祠、亭、坊等手段慢慢将关帝庙的庄严氛围烘托了出来。游人们行走在庞大建筑群里,随着步步迈进,对圣人的敬仰便会逐渐强化和升华。在那里,空间上的连续,展示着时间中的绵延。
孔庙的主题建筑为大成殿。“大成”二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大成殿和北京的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建筑,又称东方三大殿。大成殿高
关帝庙的主体建筑是祟宁殿。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利用关羽忠贞君主的特点,对其进行大肆渲染和教化,并追封关羽为“祟
文武两庙的建筑细微方面,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家们在设计和施工方面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成就。
在建筑细节方面上,孔庙创造了许多无与伦比的特例,其中之一便是“勾心斗角”——一门以巧补拙的建筑美学。位于孔庙第六进院落的十三碑亭,康熙皇帝的两座御碑亭分别选在距大成殿台基之前两侧仅
在关帝庙的群体建筑中,尤以春秋楼和崇宁殿最能体现建筑的精致。春秋楼是关帝庙内最高建筑,通高
[NextPage]
■文化影响篇
两位夫子一部春秋
孔子的时代离我们已有2500多年之遥,关公的时代也已有近2000年之距。但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最深邃、最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千百年来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以“忠义仁勇”美德为核心内容、独具特色的关公文化,也一直深入人心。
孔子思想和关公文化,不像人类历史上许多灿烂一时而终归湮灭的文化一样,已经失去了其深度和存在价值,两者皆有着辉煌的发展前景。它们不只属于历史,不只是作为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还属于当代,仍富有生命活力和创造活力。
“鲁夫子晋夫子两位夫子,著麒经读麒经一部麒经”。孔子一生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哲学思想,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关羽虽然不著书立传,未留下宏言阔论,但他一生看的最多书是《春秋经》(又称《麒经》),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儒家思想。
大哉孔子,道贯古今。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在其73年的生涯里,孔子用尽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创立了以“礼”和“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在孔子死后的两千多年里,历代王朝,特别是开科取仕制度建立之后,对孔子的尊崇逐步升级,至圣至尊,万世师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而全国各地,到处修建孔庙,对孔子顶礼膜拜。
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这当然是夸张了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伦理的实践价值。然而,儒家伦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最深邃、最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千百年来的确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孔子思想中,“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新”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等等,都已渗透到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以及政治、经济诸多方面,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经济领域,孔子的许多思想被人们广泛提倡、运用。生产企业讲究依靠产品质量打市场,正如孔子所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要求员工们要不断学习,才能进步,正如孔子所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企业讲究诚信经营,孔子有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从它的故乡中国走向世界,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儒家文化体系。早在2000多年前,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就产生过重要影响。公元一世纪,孔子思想传入东亚地区,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产生过广泛影响。明治维新后,日本第一银行头任总裁涩泽荣一以及天皇教席三鸟中洲都曾说:“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这句话贴切地阐述了儒家伦理与商品经济之间微妙而又深奥的关系。一千多年前,孔子儒家思想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十八世纪曾在那里掀起一股声势浩大的“孔子热”。近几十年来,儒家思想被西方学术界重新重视,人们期待从孔子思想中找到解开人类自身困扰的智慧,克服面临的种种问题。1988年,当年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上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汲取智慧。
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儒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也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记载着孔子思想的《礼记·大学》中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同样,追求至善至美,也是中国哲人所指向的最高境界。如何达到这等高境界,中国哲人描述的轨迹是“中庸之道”。
不久前闭幕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让中非关系成为热点话题。在经贸联系日趋紧密的同时,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升温。中国目前已同50多个非洲国家建立了教育交流关系,共向非洲20个国家派遣了200多人次的汉语教师,同时在非洲6个国家建立了孔子学院。按照胡锦涛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致辞中的表态,“今后3年内为非洲培训培养15000名各类人才……在2009年之前,向非洲留学生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由目前的每年2000人次增加到4000人次。”孔子学院在非洲的纷纷建立,是进一步加强中非人文对话,增进世界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途径之一;也是孔子“仁爱”思想在非洲的一次体现。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19年。在其近60年的一生中,关公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历史上的关羽,人们对他褒贬不一,随着时间流逝,民间百姓追慕关羽的忠孝义勇,逐渐奉若神明。历代统治者利用关羽对君主忠贞不二的品格大肆宣染和教化,逐渐封王、封帝。关羽最终走上了神坛,从一个战将演变为中国伦理道德理想的代表,他身上凝聚着古人的价值观念,并由此衍发,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关羽文化。
关羽在传说、诗歌、文学、戏曲中占有重要一章,尤其是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对他的艺术渲染以及明朝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他的文学描绘,使其动人故事在今天仍然广泛流传。至今在国内和海外华人社会中,关羽仍备受推崇。关帝尊崇能有如此之盛,而且经久不衰,是因为他的行为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忠义美德。
关羽“义不负心”的“财神”形象,也是关公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形象在海内外华人中获得了广泛一致的民族认同。在世界每一个地方的几乎每一家华人店铺,你都可以看到供奉的关公像。关公成了财神,这与晋商时的关公崇拜是紧密相关的。最早把关公作为财神来崇拜的是山西商人。关公可谓山西行商人士中,最有名的且象征仁义的人物。他从贩卖大枣起家,由一个无名的贩夫走卒,最后成为辅助刘备成就伟大事业的重要人物。关公一生忠义行天下,始终不渝地跟着刘备,这一点,被晋商推崇到极致。晋商所到之处,都以关公为偶像,到处建关帝庙,关公成为晋商心目中诚信忠义的化身。在他们的店铺里关公是必供的,全国每个山西商人的会馆都必定有关公庙或供奉关公的地方。过年时,商人不仅要祭祖,而且要祭关公。
晋商兴盛时期,遍布全国的山陕会馆是其在外经商的办事处,成为商贾们住宿、议事、签约、交易、酬宾的场所。山东省聊城市山陕会馆在会馆的碑文中说得明白:“会馆以祭神明而联桑梓”。“桑梓”指山陕商客,“神明”即关公,所以山陕会馆又被称为关公庙。会馆主建筑关帝大殿前,一副楹联高悬:“非必杀身成仁问我辈谁全节义,漫说通经致用笑书生空谈春秋”。商人祭祀关公,除了能够满足商人保佑平安的愿望外,更具有精神上的凝聚力。商人们游走天下闯荡江湖,需要彼此相互照应,共同面对困难,而关帝的忠诚和义气更是他们所倡导的美德。到了会馆,导游会为游客讲起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山西商人欠了另一个山西商人千元大洋,欠债人欠期一到,因种种原因无钱还给债主。债主非常照顾借债人的脸面,就让借债人象征性地还一把斧头和一个箩筐,寓意此事到此了结,情谊还在。这种不为眼前小利背信弃义的做法,很自然地使我们想到关帝遗风。电视剧《乔家大院》将晋商乔致庸身上的“诚信为本”、“以义制利”的经商哲学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每年到关帝庙和关帝祖祠的游人有上百万,尤以东南亚、港台的华人居多。他们在观光的同时,会请一尊关公像回去敬奉,祈求关公保佑他们发财。不少人请关公、拜关公,想的只是发财,但如果没有关公崇拜的那种诚信内涵,财富不会不请自来。
关羽一生与儒家学派学说结下了不解之缘。关帝庙内最高建筑物“春秋楼”述说着文圣人、武圣人两者的渊源。春秋楼内塑有关羽读《春秋》像,且嵌有木版镌刻的全部《春秋》,故名“春秋楼”。塑像两旁的对联上联为“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下联为“赤面表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
关公一生《春秋》不离手,这与当时关羽生活的那个时代有很大的关联。关羽生活在东汉后期,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成为当时那个时代最典型的代表思想。再后来,儒家学说在唐宋之际逐渐由一个学派而演变成一种宗教。儒教奉孔丘教主,以四书五经为主要经典,以忠孝节义为主要教义,以三纲五常为主要诫律。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而被儒教徒奉为圣人,关羽被儒教徒尊为关圣。
■圣城解读篇
风韵古城两相望
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山西运城被誉为“华夏之根、诚信之邦”,因为这里是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关公的忠义诚信是这座城市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
这是两个古城。
两个古城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自己的特色,都是中华历史沉积了千年的地方。
位于山东西南部的曲阜,是公元前11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都城。在曲阜60多万的人口中,孔姓人口占了近五分之一,在当地有“无孔不成村”、“无孔不成席”之说,在大街上行走的人群中,兴许就有不少孔子的后裔。曲阜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祖先就在曲阜一带生息劳作,开拓了早期文明。近代以来,曲阜有40多处挖掘出了早期人类遗址,它们分别属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存。众多古迹记载,早在四五千年以前,这里就是炎帝神农氏营都居住的“大庭氏之墟”。
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巨人,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旅游家。他给旅游定义,在他所整理流传下来的《易经》中,首次出现了“观光”二字,另外,他还提出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重要旅游理论。孔子为曲阜这个小城留下了博大的文化遗产,留下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旅游资源。这里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三孔”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孔子家乡——中国山东”、“走进孔子,扬帆青岛”,成了响彻齐鲁大地的旅游口号。
孔子故乡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众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多彩的民俗,淳朴的风情,旖旎的风光,让游人如饮甘醇,若醉若痴。“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贯拜素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这些孔子言语在小城上处处可以看到。不得不说,曲阜虽是一个小城,却处处透着儒文化的内涵,散发着独特的亲切,祥和的生活气息。它似乎从孕育儒文化开始就一直没有停过对她的培养,正是这座不大的小城给予了儒文化最厚实的襁褓。
运城是“诚信之神”关公的老家故土。前不久,运城这座古城凭借自己凭着独特的魅力、旺盛的人气,在100多个报名城市中脱颖而出,荣幸地成为2006年度中国十佳魅力城市。颁奖词是:“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中华文化从这里一路摇曳而来,穿过汉风唐雨,经历宋韵元声;永乐宫中笑谈古今往事,鹳雀楼上眺望三晋风流,这里是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关公的忠义诚信就是这座城市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华夏之根、诚信之邦——山西运城。”
运城“华夏之根”这一称谓,说的运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中华、华夏的称谓都源于运城。在垣曲县出土的中华世纪曙猿化石和在西侯度出土的烧骨,是世界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起源和用火的实证。史学家早已认定,蚕桑、农耕、盐业以及琴诗书画、衣食住行也大都起源于运城。尧、舜、禹等先祖们活动的核心区域也在运城。全市现存的古建筑就达1600多处,仅国保文物就有44处,是全国为数不多、名副其实的古代文明博物馆。
关公的“忠义仁勇”和“诚信”精神已经影响了中国千百年,而且已成为世界崇尚的道德信仰。运城市把“诚信立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弘扬关公精神,打造诚信运城”已成为独一无二的特色魅力,并在海内外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度和知名度。明星教授易中天对运城“情有独钟”,他说,运城给我们带来了两件宝物,一个是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的盐,是人类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一个是满足人们精神世界需求的道德和情义。尤其是情义二字,分量太重。人,不能无情无义。可谓捧出了运城的最晶莹最丰富的文明结晶——诚信、情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