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荣幸,来到圣人的故乡。就在圣人故乡的学校跟诸位大学生,跟诸位学中国学中国文学的学子们一起探讨我们祖国数前年的灿烂文化,来学习我们的圣人之道,这是我异常兴奋的事情!因为能在圣人的故乡讲述圣人之道,这本身对我来讲是第一次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呢,我是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这里的!今天从清晨到傍晚,我朝拜了孔林、孔府、孔庙。朝圣完毕后,我很有感触,大家能在这个地方读书是深感自豪的,在圣人熏染的土地上、在圣人的比邻之处,孔子说:“里仁为美”啊!能够在仁政旁边求学,来完善自己,那是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条件,在这里我真是对诸位感到深深的羡慕啊!
今天到圣人之乡,我就讲讲这么多年以来我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心得体会。在圣人讲述圣人之道以至于以圣人为核心的5000年的文化从伏开始算8000年的中华文化,他对于中华文化的伟大意义,以至于对世界文化和未来的伟大意义和作用。所以我就选了这个题目叫儒家,孔子与国学。
近两年大家都知道,国学或国学复兴这个概念,但是到底什么是国学?我们国学的精神和灵魂到底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好好来探讨的,特别是我们与圣人比邻而居,特别是对诸君来讲,出去你们就代表圣人的风光,代表圣人的声音。我们就一个一个的问题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大家都知道,儒家文化是整个中国文化和国学的核心,那么大家都知道儒家和儒学,那么何为儒家?我要问诸君一个问题:什么是儒?夫子就讲啊,名正则言顺,做什么事情都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啊!言不顺则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则刑罚不当,刑罚不当则民无所措手足。名不正连我们的手和脚都不知道是什么了,连手和脚都分不清楚了,那么又怎么来用了?因此我们要对儒有所认识,那到底什么是儒呢?好,第一个问题,我们就讲名与实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儒”字是由一个人与一个需组成的,大家都是学文学的。都知道我们的每一个汉字的造字法都蕴涵着圣人的精髓,蕴涵着他们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从他们的字型就可以辨别什么是儒,就是需要的人与人文所需。那么人们所需要的是什么呢?哪一种人才是人们所需要的人呢?这就要从儒家最早的渊源说起,那这有从什么时候说呢?我们都说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这个不错!但是,孔子只是建立了儒学派,而儒学派的学源则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儒家也比孔子早的多,商代后期就形成了一种儒,他们是这样的。在商初的时候封了很多的贵族,而在商末的时候贵族便已末落,但这些没落的贵族,仍然有自己的爵位,也就是说他们仍旧是贵族!但是他们只是有贵族的名而无实际权力、贵族应该有的财富。这样的人就像民国初年的旗人一样,大家都是学文学的,应该知道旗人的情况。就像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自转体小说,里边写了很多旗人,那些旗人的封号、爵位当铺只是一个名分,并无兵权,他们既不能像满清时候那样的副哟眼,也末尾有了各种各样的特权,但是,他们的名号却保留了下来。那么最早的儒生就是这样的,他们是有文化、有爵位却无实权的人!但儒生是这样产生的呢?还要注意一点:这种人是有文化的,他们与其他的贵族不同,所以在没落的贵族中,他是仍然是百需要的!没落贵族有很多,但并不都是被需要的,那么什么样的人是为大家所需要的呢?就是古代没落贵族中精通文化、知识、文物、雕刻和礼仪的这样的人,他们精通文化学说,但是他们没有钱,没有地位,但他们有一肚子学问,这种人就是商朝朝末年最古老的儒家人,所以儒家的起源是商朝末年的没落贵族中那些有学问的人。我讲一个故事就可以让大家明白最早的儒家是个什么样子的儒家,对我们中华文化数前年有什么样的影响,就是古老的东北(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在商朝的时候创立的诸侯国叫孤竹国,商末孤竹国的国君有三个儿子,最大的叫伯夷,最小的叫叔齐,这个伯夷和叔齐是何人物呢?他们有什么样的深渊影响呢?可以说这几个人代表了前年的中国文化和中国任务的价值取向。
孤竹国的国君非常喜欢小儿子叔齐,就想把王位传给他,那时王位一般都传给长子,当时叔齐就想啊,要是我得到了这个王位就违背了天道,不能接受这个王位,于是就离开了孤竹国,王位也就落在了伯夷身上。但是他想:父王是把王位传给弟弟的,如果我接受了它,就违背了父道,也离开了孤竹国一个是违背了天道,一个是违背了父道都不接受王位。他们跑到了文王统治的地方,做圣明。因为他们听说周王迁到这里治理的很好,民风很淳朴,他们想反正自己做不得王位,就往西走,走着走着就遇到了文王的队伍,听到要征伐商朝时就大失所望,没想到像文王这样的人会讨伐商朝,他们劝说文王:“周朝是商朝的诸侯国,即使惨无人道,你也只能辅佐、劝柬,使天下人信服,但不能取而代之”。但文王和武王怎么也听不进去,这样一来,他们是商儒一样的人物啊,伯夷他们一看无力劝阻文王和武王,也就离开了,来到一个叫首阳山的地方,在首阳山上他们搭建了茅屋过着隐居生活,不久,他们劝文王和武王打败了纣王,商朝灭亡了,周朝建立,他们在首阳山上朝着商朝的方向嚎啕大哭,泪流满面。然后就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他们认为文王和武王是反动的,他们是商朝的子民,却造反打败了商朝/他们就在首阳山上采薇草来吃,所谓的薇草就是现在的蕨菜。靠着薇草来维持生活,一年两载,三年四载,几年下来整个首阳山方圆几十里的蕨菜全被他们吃光了。于是,他们就下山去,还想才蕨菜吃,在这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个老农。老农说:“那么真是的,不吃周朝的粮食,现在天下都是周朝的,首阳山也是周朝的首阳山,那么吃的蕨菜也是周朝的蕨菜啊!周朝的蕨菜和周朝的粮食有什么区别呢?”他们同了恍然大悟,是啊,我们吃的薇草也是周朝的,已经不是商朝的了。于是,他们就开始绝食,饿死在了首阳山上。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就是有一篇就是他们的列传,司马迁把他们放在《史记》的第一篇,是对他们很高的礼遇的。我们的圣人孔子在《论语》中屡次提到伯夷和叔齐,而且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提到他们的,而伯夷和叔齐就是商朝末年最典型的儒生,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儒生不仅是有文化的人,还是到了新的朝代绝不会在新朝做官,他们是遗老——是商朝的遗老。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儒生的基本精神——能保持读书人的骨气、气节和节操。他们能够掌握大量的学问,他们是贵族,但他们又忠于曾经的王朝,所以他们能做一个读书人,就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学问人,。那种气节和贞操,就是我们中国的读书人自古以来所有的气节、风骨和操守!我们或许不理解,可以改朝换代嘛!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滔尽英雄,对不对!“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恰恰是我们传统读书人所特有的东西——一种精神,一种中国文化精神,他们能够固守气节沉沦不渝,在清末,他们带着对前朝的忠诚,不在民国时候成为新贵!他们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现在诸君都到大学了,都是大学生了,都是古人的前人了,但是现在我们很少说所谓的风骨、气节和操守!但是我们传统读书人中有很多道德文章,所谓历朝历代都有人们对他们评价很高的人,而气节的第一位就是德,在历史上,在朝代变更时摇身一变,变成新朝的新贵的人,都是被人们所唾弃的人。比如,元朝的大书法家赵孟頫,在此前有书法家颜柳欧苏之说,即:颜真卿、柳公权、欧阳修、苏轼,后来说苏轼的字不如赵的字,应是颜柳欧赵才对啊!人们虽认为赵孟頫的书法造诣很高,但是对他评价非常低,因为他在前朝灭亡新朝建立时候做了新贵,作为一个读书人不能做到读书人应该有的气节、风骨、和操守。在前朝灭亡新朝建立时也有一批文人志士如:文天祥、史可法等人,他们为了捍卫前主,被我们后人所赞颂!这样的人,对奠定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基都起了重要作用!比如,汉朝的苏武去时20多岁回来是40多岁已是满头白发,但他仍然忠于汉朝。即使汉武帝杀了他们一家人,他也会坚持他的贞操。
[NextPage]
朱熹说:“松心竹节,山立时行”。就是说人要有松树一样的忠心,竹一样的气节,像山一样稳稳地立于天地之间!时行即随着时间的变动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方向,这就是审时度势。这就要讲到孔子的《中庸》中的思想,在那种情况下做那些事,所以这些精神操守都是儒家读书人所持有的价值取向,他们不会那自己的文化俩换取荣华富贵,他们会固守一个读书人的风骨、气节、操守。在五四时,清华大学聘请了四位教授即: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四位大师,都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梁启超,戊戌变法的领袖,王国维也不陌生,陈寅恪是戊戌变法中唯一一个执法新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的孙子,其父亲是清末四公子致意的陈立三,他精通多国的语言。赵元任是著名的语言雪茄,可以减数全国每个省县的方言。所以这四位大师都了不起!而王国维先生他在50岁这一年自沉颐和园的昆明湖,他在投湖的前一天还和同学一起开了新年联欢会,但他投湖的方式与别人不同,他是用头深深地扎进湖底。因为当时颐和园里的水快干了,要是跳下去的话是淹不死的,所以他选择一头深深地扎进湖底。穿着满清的朝服离开了人世。当时对他的自杀之迷还引起了轩然大波,可是陈寅溘对此做了解释,到现在,清华大学还有一块纪念碑,写着他的自杀之迷。每当一种文化衰落时,被此文化所化的文人必感到痛苦,而最后也是以死来终结,即以身来殉道。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被文所化!假如你是学文学的,那么你们就被文所化,当然所化的深浅不一样。如果要我们停止学文学,那么学文学的就会感到遗憾,因为他对文学的痴迷程度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所以王国维的自杀是对失去文化痛苦后的一种解脱,当然,这种解脱的代价有点大。王国维先生是儒家遗老的具体表现,他们都是被传统文化所感化之深的人,要彻底把传统文学灭掉,那么他们当然承受不了,只能已身殉道,来祭奠失去的文化。清末林纾是中国儒学的大家,他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造诣颇深,而且还翻译了大量外国的文学作品《堂吉柯德》、《茶花女》等。他被称为第一个打开给中国人打开门户,使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人文!他的第一部作品《茶花女》有人评价说:“可怜一个茶花女,断尽天下浪子肠啊”!林纾先生是五四时的大师,受旧文化熏陶极身深,对白话文颇有造诣。
梁济也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大家,他也和王国维先生一样投水自尽,在临死之前曾自作挽联:“忠于清所以忠于世,惜呼道不敢惜呼身!”他也是被文所化很深的人。每当社会新就更替时,他们就回表现出儒生最大的特点——守道,能守几千年。在太平盛世,他们能安守其道为国效力,在乱世可以固守风骨保持气节。所以几千年以后,我们能够谈古文化。这是天命,如果老天要断送我中华文化,也不会冥冥之中为后代做好这一切。正可谓天意不可违!随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也没能阻止儒学的发展。
下面是关于孔子,孔子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原始儒学进行改造,使它成为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门,对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引导作用。提到孔子,我们在他身上能看到一种师生情怀,他死后,他的弟子子贡为其守陵6年,这是怎样一种情怀!我请问诸君你们对孔子了解多少,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了解多少?孔子是圣人,他创立的儒学对我们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延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儒学成为我们古代的正统思想不是由哪个国君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统治者对儒学的理解和运用的程度。孔子的事迹可以光耀千秋、永载史册。在孔庙里可以随处看见别人对他的称赞的对联,说他与尧舜禹齐名;孟子称赞他“出乎其类,拔乎其粹,民生以来,所谓异人”。孔子73年的人生经历是无人可比的。他自我总结为:“十五而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盛,七十而从心所欲”。十五而志学,孔子十五就立志学习,学习了十五年才到了三十而立。三十而立,这个立不是成人自立娶妻生子,,是立于礼,立于天地之间,无愧于天。他把人从禽兽中逃离出来,从功利中跳出来,从道德中剥离出来,达到天地之间的境界。人生的三种境界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倦、勇者不惧!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的不如意,不愉快,也许原因很多,但是大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想不通,心胸太狭窄,无法融入太多的东西,而智慧就能帮助我们打开心结。五十而知天命,孔子明白,人有时候不能解决问题,不如所愿,是因为我们都有命。也许天命是我们不能把握的,惟有智者不惑能达到。颜回是个大圣人,但谁能料到他就活了32岁呢?这就是天命!六十而盛,孔子在60岁的时候又回到了平民中,他已经了解人生的悲欢离合都是很正常的,不能因此而过度悲伤。七十而从心所欲,在70岁的时候,孔子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人和天的相融。真正的圣人是可以把天下摆平的,《中庸》中说,儒家的最高精神是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面对人生百态用平常心情去面对,做到”乐而不淫,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淫是什么意思呢?古人讲,雨水过多便为淫,即什么东西超过一定的量即是淫。在前面我们谈到最高人生境界是天人合一。人以天地之于心!而孔子所做的最伟大的两件事是什么呢?第一个就是人极了,他到达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他告诉我们,人应该ZHUI求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他也为我们树立了人格榜样。第二个伟大的事件是修订了教材!也许大家会想,现在人产的教材三年一变,五年一变的。但是在满清以前的教材如”四书” 、”五经”都是孔子为我们修订本的。在54岁时,孔子带领3000弟子,72贤人历时14年周游列国。孔子的三千弟子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不多的,可是对于当时来说是很多的。除了少数民族外,读书人大概就这3000人了!所以这3000人都是当时各国的精英,其中包含各种人才,而孔子又是所有精英的老师,那么他就是精神领袖。在孔庙里有一对联:”天下文章莫大于世,一时贤者皆孔子游”,这更形象地说明了当时的贤者都是跟随孔子求学的人。所以在《论语》中一句话说的好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谁能读出其中滋味?而《论语》中的三句话”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说出了整个《论语》的大纲,是《论语》中的一切精髓!而《论语》则被称为所以教人之为君子者也!当然这些唯恐是《论语》梗概。现在我要解释一下什么样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师为朋,同志为友,在座的诸位,虽然说是同学,但有的人志向不同,,如有人想成为哲学家,还有人要成为文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他们只可称为”朋”,不可称为”友”,只有那些既是同师教,又有相同志向的人才可称为朋友!有朋自远方来啊!在孔子时代,他的弟子从四面八方来探望他,让他感到”不亦乐乎!”那才是真正快乐啊!你想呀,古代交通那么不发达,不象现在一样交通工具那么多,速度那么快。而在当时那么种条件下,孔子的学生也纷纷来探望老师,说明那位老师的人格光辉,学问是那么的高啊!而孔子就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被人们所尊崇,因此他非常快乐,那是心里的喜悦啊!”悦”YUE与 “乐LE”有着不同的意思,要不怎么样会有两个读音呢!”悦YUE”是自己内心的喜悦,没有流露出来的喜悦。”乐LE”是是把喜悦流露出来啊!而内心的喜悦才是真正的快乐啊!
[NextPage]
“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即追求人生的大道,探求人生的真谛,那才是真正的快乐啊!古人是因为快乐而读书,感受其中大道,才能感受真正的喜悦,所以才叫不亦乐乎。,便叫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而大家在平时读书是否也感觉到非常喜悦啊。如果没有,那么因为你求的不是人生大道,没有把人生大道融入到学习生活中。比如说《诗经》,如果你读完《诗经》,你会发现里面的东西,可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比如爱情、友情、家庭等,《诗经》不是一BAN的文学,因为一BAN文学是不能称为”经”的,只有精典,对人类重大作用的文学才可称为”经”,而《诗刊经》能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喜悦;因为它可以让人们真正解决问题。“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你面对朋友时不计较名利,一视同仁,用真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并且在不同的人生境界都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自己满腹经纶却不被别人认同时,却不恼怒,在不同人生境遇里都能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落魄的时候,都能坦然面对,这才是君子到达的境界!孔子的另外一个贡献是提倡“仁”,把人看作仁,是第一个看的仁的意义,人的思想,它能一个人的心中想着别人。仁者的境界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提倡仁者爱人。68岁时,孔子修六经,后有人称赞他“修诗书正礼乐,赞易传著春秋”在《易经》中称赞了人生哲学,作为千古读书人必须读的《六经》,是孔子第一次把前人的文化思想进行大融合,是整个中华民族指挥的结晶,不是个人的思想。《六经》中规定了中国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何谓宇宙观?淮南子说“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也就是空间和时间。中国人是这样看待时间和空间的呢?在《六经》中都做了详尽的解释:中国人崇拜什么,批判什么,热爱什么,怨恨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这些都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价值观。所以《六经》中以上古人的知识学问为基础,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价值取向。孔子在《六经》中还对中国人的风骨、气节做作了解释。比如,中国人崇尚盅和孝,舜就是以孝得天下,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父母就讨厌他,甚至把他扔到井里,他命大,得救了,当长大后依然孝敬父母。就这一点尧有意把位置传给了他。在盅的列传里,还有岳飞的精盅报国,秦始皇为尊敬老人而种树,以孝来考验一个人的品质。
下面我讲一儒家所修的道,儒道和佛家道家的是不同的,佛道和道家修道都是在某一固定地点修,而儒家修道是在家修,修夫妻之道,。儒家学说认为君子之道是从夫妻开始的,进而推广到宇宙。《中庸》的核心就讲夫妻之道。只有把夫妻之道修好了才能相敬如宾,白头偕老。以上就是孔子这个圣人对我们的影响。
国学是《六经》为基础的,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学问,可是怎么把这大量的学问表现出来呢〉乾隆时期,人们把国学分为〈〈经〉〉〈〈史〉〉〈〈子〉〉〈〈集〉〉,是我们国学的灵魂,而〈〈经〉〉是由六经形成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以前的意识形态。这就是经学。〈〈史〉〉指历史与记载文学,有正史25部,还有一些野史。而〈〈史〉〉是国学之肉,〈〈经〉〉是国学的灵魂,灵魂是要靠肉来表现的。因为文中的所有思想和观点是要通过历史事件来表现的。〈〈子〉〉是除了儒家学说以外诸子百家的学说。其内容在国学中最多。主要分为:宗教、哲学、科学、技术四类。宗教有道教、佛教,哦叫不是土生土长的,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不应列入国学内,但是在佛教传入后,中国人对它进行了改造,形成了特有的佛教!倒嚼是中国道家与阴阳学说结合而成。科学:就是中国古时的天文历法、中医和农家学说。艺术:中国特有的书法、绘画、戏剧、武术等。〈〈集〉〉是我们的纯文学我们的国学是发达的,〈〈史记〉〉的绝唱、〈〈庄子〉〉的逍遥、〈〈红楼梦〉〉的经典都是不朽的作品。陶渊明的“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为我们勾画出心灵深处的一片净土;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情怀,都是我们国学的博大精深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