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古玉器文化,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历来有着 “爱玉”、“崇玉”和 “贵玉”的传统,用玉时间之早、延续年代之长,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发达的古玉器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延续万年的中国古玉器文化
中国古玉器文化已经延续了近万年之久。至迟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人们已经把玉作为美的化身。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由对玉的美化发展到对玉的神秘化、神圣化,把玉作为神灵的代表或沟通神灵、祖先的 “神物”。到了奴隶社会,玉进一步被等级化、礼仪化,成为当时为等级制度服务的重要礼器之一。当中国历史发展到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在儒家学派 “君子比德与玉”的思想影响下,玉又被道德化、人格化了。到了两汉时期,葬玉”得到了空前的盛行,使得玉器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从两汉又到魏晋南北朝,以礼仪用玉和丧葬用玉为主体的中国古典玉器基本结束,中国玉器文化从此过渡到一个新的时期。直到隋唐以后,以玉事神”的思想虽然继续存在,且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结束,但礼仪用玉已经降到很次要的地位,玉器已经由神秘化走向世俗化,为现实社会生活服务的制品发展成为玉器中的主流。
从以上玉器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不难看出,中国玉器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其明显的文化色彩融入到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同时与每个时代的生产力的发展、生活习俗、道德信条、宗教信仰、乃至政治制度、祭祀礼仪制度、丧葬等级等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就中国古玉器“物”的角度讲,这是任何其他质料的器物所不能比拟的。就其 “文化”角度而言,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与中华文明相媲美。
儒家思想成就古玉文化之魂
从历史上可以看出,在等级制度森严的西周时期,玉器也被等级化了。同时儒家学派的 “崇玉”思想,又使得玉器被人格化、道德化了,从而,促成了战国玉器文化的空前发达,由此可见当时的玉器品级之一斑。笔者几年前收藏到了几件西周晚期的撇口玉羊方樽与带有文字的提梁卣等古玉器物,中国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中国玉器定级图典》主编周南泉老先生看后甚为高兴,并说此物十分珍贵,很有收藏研究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在文化思想方面形成了 “诸子争鸣”的新局面。在政治上,当时主张 “德治”、“仁政”的儒家学派,提倡 “君子比德与玉”,同时对玉赋予许多美德。尽管当时玉被进一步人格化、道德化了,但这毕竟要经过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据 《礼记·聘义》中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回答弟子子贡关于“君子贵玉而贱珉”的问题时说,君子所以“贵玉”是因为玉具有十一种美德,即 “温润而泽,仁也;慎密以栗,知 (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中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现在看来,孔子赋予玉的 “十一德”中所谓仁、智、礼、义、乐、忠诸德,主要是根据玉的色泽、质地、透明度及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等物理性能而加以美化赞誉。而其中所谓信、天、地、德、道等方面的涵义,是孔老夫子从精神理念的角度,对玉之美的抽象与升华而已。据有关史料显示, 《礼记》一书虽为汉儒所编定,但内容诸多采自先秦旧籍。《管子·水地》中说: “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九德”略)。其中 《管子》所载玉之 “九德”与 《礼记》中的 “十一德”相比,虽有相同之处,但显然前进了一步。还有 《荀子·法行》中也记载了孔子回答子贡关于君子“贵玉”的原因,但所说的不是 “十一德”而是 “七德” (“七德”略)。笔者认为,我们作为后人,也没有必要再对先贤们赋予玉的 “几德”品头论足,只是说明关于 “玉德”学说存在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只要肯定儒家关于 “崇玉”思想给予当初玉器文化一个新的定位,从而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直至成为中国古玉器文化之灵魂,仅此而已。
儒家的 “崇玉”思想到了汉代又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玉德”的内容又得以精炼。西汉刘向 《说苑》的 《杂言》篇中说: “玉有六美”,即: “望之温润者,君子比德焉;近之栗理者,君子比智焉;声近徐而闻远者,君子比义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者,君子比勇焉;廉而不刿者,君子比仁焉;有遐可见之于外者,君子比情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了东周以来“玉德”学说,提出玉有 “仁、义、智、勇、薭”五德的说法等等。总之,儒家的 “崇玉”思想,大大地推进了古玉器的发展。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崇玉、爱玉、佩玉、贵玉,并把玉视为品德的象征、身份的象征、财富的象征等等,直到充满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元素的今天,中国古玉器文化及其特有的文明又被推崇到新的高度。
圣地济宁玉文化收藏前景广阔
济宁是儒学文化的发祥地,收藏文化正日渐突起,收藏队伍已在民间涌动,其中古玉器收藏行业也不乏隐居着 “大家”与 “古玩重器”等。欣逢国家对古玩收藏等行业商会在体制上 “划行归市”,相信我市的古玉收藏文化也定将在济宁文化名市进程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地位。
作为普通的收藏者,笔者期待着,依法依规建立收藏行业商会,以便整合包括古玉器在内的民间文化资源,为 “文化名市”添砖加瓦。期待着尽快规划建设能与 “东方圣城”相匹配的文化市场。同时,从政策上鼓励社会及民间在这方面的投资与建设。理顺关系 (包括 “大市”与中区、任城的关系),明确牵头部门,进一步净化文化市场的发展环境,尤其净化行业管理与治安环境。加强对包括古玉器文化研究与发掘方面的指导,尤其注重发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已经退下来并且热爱收藏文化的老同志的作用,他们虽然没有在发展的 “第一线”冲锋陷阵的优势,但在文化产业研发方面还是有独特优势和潜能的。
总之,作为儒家圣地的济宁理应在古玉器文化挖掘上有所建树,积极推进民间收藏市场的规范和发展。
(本文作者均系中国古玉器研究会会员,我市资深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