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
参考译文:??
??
??孔子说:君子不严肃、端重,就没有权威,所学习的东西就不稳固。应该以忠诚信实为主。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失,不怕去改正。
??
?? ——李泽厚解
??
??先生说:一个君子,不厚重,便不威严。能向学,可不固陋。行事当以忠信为主。莫和不如己的人交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
??
?? ——钱穆解
??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便没有威严,令人不加以敬重。多多学习,才能够不固执。要让人家看得起,最好亲近忠信的人,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过失也不用怕没有面子,要马上下决心改过。
??
?? ——曾仕强解
明然按语:
??千百年来,各位大家名师,似乎都是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对于这一章的解释大同小异,去书店买十本关于论语的解读,都能得到类似的答案。一个世界如果只有一种声音,那必定是悲哀的。没有争鸣的思想,那犹如死水一潭,中华文化更直接一点儒家文化,没落那是必然的,这样的儒家思想当然要被打到!但这样的解释,就是孔子的本意吗?孔子冤啊!孔子——大成至圣先师,“无友不如己者”,千年来有几人真正了圣人呢,孤独的孔子,难道真是高处不胜寒?
??就这一句,异化了的“孔子”思想,千百年来,培养了多多少少伪君子啊!
??好,我们就先来分析传统名家大师的注解:
??1、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君子不庄重、不严肃就没有威严、权威,那么所学习的东西就会不稳固。
??这里,非常明显与前文朱儒们自己的解释相矛盾。学而开篇第一章按照,朱儒们的解释学习有“三乐”。各位想象一下,一个神情庄重,正襟危坐,有威严的人在学习,而且时刻担心着不庄重不威严就算努力学了也白搭啊,谁还敢“乐”啊!一般的人,估计很难做到神情庄重、正襟危坐的乐了。因此,这样的圣贤学问,一般人哪能学的了啊?哪怕好不容易学个十年八年,学成圣贤人了,结果一天不小心一乐,完了:不重,不威,不固,学的全又还给老师了。
??从现在的角度讲,这样的解释下的师生关系必然是不融洽的,学生要庄重、严肃,那老师更是要人人师道尊严,个个板起脸色啦。
??由此,可见“重”“威”“固”的解释大有问题啊!
??2、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行事要以忠信为主,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哈哈,这里更是与“圣人之道”自相矛盾,背道而驰了。我们要问一句,当时孔子身边有几个学问比孔子高的?孔子有没有朋友?《论语》后面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随便三个人一起走,都一定能找到自己的老师,难道说交个朋友比找个老师还难?如果人人去结交比自己有学问的人,那么请问被结交的人愿意和你做朋友吗?要知道,你的学问不如他,那么你对他来说肯定不是他择友的对象了!所谓的君子,都去和专家交朋友,而对民众(不如己者)不闻不问,这样的君子不是伪君子是什么?!这样的圣贤之道,还学它干嘛?!
??3、过则勿惮改: 有过错不怕改正。这个基本没异议。??
拙文新甄: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
??孔子说:君子不认为(自己的学问)很重要,就不会使(别人)畏惧(不敢亲近你),那么这样的学问就不是固定的了(可以提升学问,为什么呢?下面就解释了)。(交友)以忠信为主,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啊,(同样朋友、自己也有不足与朋友相互对照),有过错的地方,不要害怕(不要因为害怕而掩饰),要马上改过来。
??意译——孔子说:君子不自以为是的话,别人就不会对你敬而远之了,做学问的话也就可以得到提升:交朋友以忠信为标准,学习朋友的长处,自己的过错不足要勇于改正!
注:
1、“君子不重则不威”,出现在“为学第一”里。因此、明然认为这里的君子当然可以是为学志在圣贤君子之人,可以认为是孔子在告诫自己、自己的弟子,也可以是国君帝王。
何为“君”呢?
从今天的简体字,依然可以分析出“君”的本意——“君=手+卜+口”
手里握着拐杖的一个人,拐杖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指挥棒——指挥权——当权者权力或某一方面有领导权的人——有德有威望的人。
可见,君的本意是 对有权力、有德行、有某一方面威望的人的尊称(我们这里过世男子,墓碑上写的就是某某府君) 君可以是老师,亦然可以是老板,任何指挥人做事的都可以是广义上的君。比如有人嘱托明然去买一张电影票,那么那个嘱托明然的就是“君”,明然便是“臣”。
儒家五伦“君臣有义”即“君礼臣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义可以是极其广泛的
要不然,怎么有人说,“人无伦外之人”呢?
2、重,以……为重要;
3、威,通“畏”,使……畏惧
| 论语自古以来都认为是孔子及弟子论述交谈的言行回忆录。既然是回忆、是笔记,那么也完全有可能因为同音字,而误写,从而使孔子的话到今天看来产生很多歧义。 这里的“威”与“畏”发音几乎差不多。《道德经》里也类似的问题“民不威威,则大威至”这里的“威”不同的版本写法不同的,明然看到的版本就有好多直接写成“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也有“民不畏威,则大畏至”。另外,各种版本的古汉语字典也有相应的“威”“畏”想通的记载。 所以,为什么我们不把这里的“威”理解成弟子笔误,或者本来就是通假字“畏”呢?这样去理解“君子不重则不威”不是可以非常容易的理解了吗?君子不自己以为很重要,则不会使人畏惧而不敢靠近简单的说 :君子不自以为是,则可以平易近人。比朱儒们的牵强附会的解释要好理解的多了吧??? |
4、固,固定、固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