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中旬,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师范大学、中共山西省临汾市委宣传部、中共山西省安泽县委、安泽县人民政府和荀子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山西·安泽)荀子文化节高层论坛在山西省安泽县举行。这是第四届中国(山西·安泽)荀子文化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目前国内连续次数最多、影响范围较广、水平层次较高的专门研讨荀子思想、荀子文化的活动。这次高层论坛最引人、最突出之处是摒弃了以往研讨会专家、学者云集、每人轮流发言、不能尽述观点的弊病,邀请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对荀子研究确有心得的专家,用专家就某一专题演讲、其他与会专家和听众提问的方式进行,达到预期目的。
高层论坛邀请清华大学思想研究所廖名春教授、中国政法大学黄震云教授、山东大学哲学学院苗润田教授、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冯建国教授、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所涂可国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周炽成教授、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孟子学院)王健教授和山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荀子学院)张有智教授分别就荀子的社会批判思想、荀子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荀子的非儒思想、荀子的善恶思想等专题进行演讲。与会专家围绕主题,旁征博引,以列举史料、比较分析、联系实际等方法,详细论述了荀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在多个层面上阐释了荀子文化对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于荀子法学思想的来源,有学者认为,荀子法学思想的形成得益于三晋地区法治意识的丰厚积淀。先秦法文化的形成非出一孔,其途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更有政治的和文化的。长久以来,三晋地区就有着法治意识的丰厚积淀,法祖、法典、法吏、法家无一不备,法文化形成于此的条件得天独厚。春秋时期的晋国乃夷夏参半之国,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碰撞、整合,使法治思想较早地在这里孕育、形成。夷夏文化的整合,导致晋国的社会组织急剧变化,政权涣散,一分为三;深受晋国法治传统熏陶而处于战国乱世的三晋文化精英,出于救世的目的,反思三晋地区的政权演变过程,进而提出了一整套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治国方案,形成法、术、势三结合的法家学说。历史积淀的丰厚、夷夏文化的整合、晋地政权的更迭以及趋于一统的历史大势,为法家的最终形成提供了文化资源、创新空间、社会背景和历史机遇,这些都是先秦法文化形成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作为从三晋大地走出去的一代先哲,荀子以其“礼法兼治”的思想体系,成为政治思想上从儒家到法家的过渡人物,成为贯通儒法两家的桥梁。
关于荀子社会批判思想,有学者认为,荀子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在对现存社会合理性问题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展开的。从传统观点看,荀子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代表,他对战国后期的社会状况——现存社会合理性理应更多地给以肯定和积极评价。然而,我们从《荀子》中所看到的多是他对现存社会的否定和批判。荀子尽管自叹生不逢时,但他并未选择逃避,没有灰心遁世,而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满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荀子的视域中,现实社会是一个是非颠倒的社会,一个极度混乱的社会,一个没有“圣王”而需要“圣王”的时代。他洞悉现存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诸多弊端,对现实社会的不合理性和非正义性有着清醒、理智的认识。荀子不仅是现实社会的批判者,而且是理想社会的设计者。他并不以批判或否定现实为目的,而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重建和谐社会秩序,追求建立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完美、正义、合理的社会。基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思考和对人性、人际关系的省识,在批判、吸收诸子百家之说的过程中,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荀子勾画出了“群居和一”的“至平”社会蓝图。这个理想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等级分明、分工明晰、尚贤使能、礼法兼治。
关于荀子非儒思想,有学者认为,荀子所“非”之儒当首推“孟氏之儒”。这可能有两种原因:一个原因是孟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孔子的“仁”学,由重视主体自觉而走上了内圣之路;荀子则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礼”学,由重视客观约束而迈上了外王之道。由于理论旨趣不同,荀子对孟氏多有微词。另一种原因可能是在孔子死后儒家的分化中,孟子思想影响最大,“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荀子不同意孟子所理解的孔子思想,因而对其进行批判。荀子的“非儒”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是洞察到儒学内部学派之间的理论漏洞而试图矫正和修补,是对儒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因此,荀子“非儒”并不是真的放弃儒学原则,而是超越儒家内部各学派以便重建儒学思想的新体系。儒家思想的传承,势必对内部不同的派别进行整合。荀子不仅系统传授儒家经典,而且旁及诸子百家;不仅批判性地吸收诸子百家,而且对儒学内部的各种流派进行了匡正。儒学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像孟子那样的思想家领悟儒学的宗旨,进行创造性地发挥;更需要像荀子那样的思想家,以理性的精神对儒家思想内部进行梳理和超越,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儒家的人文精神和思想体系。
与会学者还就荀子的善恶思想、荀子的历史影响、荀子和山西尤其是其故里安泽的关系等议题展开论述。大家一致认为,荀子故里——山西省安泽县近年来在传承荀子思想、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为省级贫困县,安泽县积极响应中央和山西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号召,在加大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繁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筹集资金6000多万元完成了荀子文化园一期工程建设,兴建、修复了望岳楼、郎寨塔、麻衣寺塔等重点文物保护建筑,连续4年举办了中国(山西·安泽)荀子文化节,与山西师范大学合作共建荀子学院等,扩大了安泽对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对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