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孔子大名,你我都不陌生,他是中国古代的圣人,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代表与符号,中华5000年文明传承不绝的首要功臣。在他身上聚集了很多头衔标签,古代的现代的都有,如君王时代皇帝所封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西学东渐后民众所称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等等。孔子一生最大的抱负虽在政治,但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教育家(人生导师)是孔子在我心中最突出的称号,相信这也是大众心目中孔子伟大的形象。
称孔子为教育家,他是无愧的,名是正实的。我以为能称上教育家的,他首先必须热爱教育,有远大的教育理想,如近代的蔡元培、梅贻琦二位先生。这一点孔子毫无疑问做到了,因为我们都知道他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循循然善诱人,在礼崩乐坏民学缺乏的春秋时代,他开创了私学,教授了3000弟子,贤者72,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孔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志士仁人,不是谋生谋食,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其次他必须有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这孔子也做到了,也是他的伟大之处。他注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牢牢树立修身是教育之本的教育理念,“仁”是他伦理人文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爱教育是他的教育重点。孔子“君子不器”教育思想是对当今信息智能时代教育的一个重大启发,其理念就是教育要抓根抓本,不能只关注末枝,既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打牢通识基础。孔子博学也能鄙事,但更厉害的是他有统领知识的“一以贯之”之“道”。通过具体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想像力、创造力等学习力才是教学的根本。大师爱因斯坦曾说“想像力比知识重要,学生离开学校后最终留下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教育”,先哲庄子也说“生有涯知无涯,以有涯求无涯,则殆。”孔子教育思想方法还有很多,如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启发教学、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和学而时习等。最后特别说说他的志学和乐学,我理解的孔子“志学”是为理想信念而学,是谋道之学,如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学,王阳明的“为成圣而非做官” 之学,“古之学者为己” 之学,“志学”关键在志,志于学实际就是志于道,有志才有恒心,志道才能成学,先贤诸葛亮、朱熹和王阳明均提到“非志无以成学”。“乐学”是好奇探究钻研之学,追求真理之学,也是“颜回之乐”之学,是“先难而后获”之学。“志学”接近于“乐学”,它们均是主动之学,成就之学。
要称上教育家,还有最后一点就是他自己必须好学,并且知行合一,这一点孔子更是具备。《论语》中,孔子学生对他的评价是敏而好学,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自己也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不如丘之好学”,孔子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其师,多次问学于老子,并且做到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而非浅尝辄止。孔子是终身学习的典范,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作为教育家不仅是学子好学的好榜样,也是学子励志的好榜样,孔子虽贵为贵族后代,但其少时家族已衰落,所以他说其少也贱,他虽聪敏但也不是天赋秉异,有“生而知之者”,但孔子能由凡入圣,关键在好学志学乐学。
孔子虽述而不作,但因为好学善学而博学,作为教育家他不仅有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学术思想,他是中华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前二千五百年文化经他而整理,后二千五百年文化由他而开创,其学生曾子传承发展他的思想创作了《大学》,孙子子思传承发展了他的思想创作了《中庸》,朱熹《读书有得》有一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今天我们复兴中华文化还得原本学习他的思想,正本清源,这也是他伟大的地方。
孔子的伟大是自创的,而不是自封的,“天不生促尼,万古如长夜。”孔子在世时许多人不了解他,得其门者寡,但他的学生子贡了解他。面对一部分人对老师孔子的毁谤,子贡曰“仲尼不可毁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子贡还曰“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孔子一生坎坷,为了成长与理想,曾多次被损,被困,被毁,被“打”,被批,但这一切都没有难倒他,反而成了造就他伟大的考验和养料。今天我们还在学习他纪念他缅怀他,因为他伟大,心忧天下的当今智者如是说“物质世界发达精神世界萎靡的人类需从孔子思想中汲取救世的智慧。”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开放的,三人行必有吾师,但须择善而从之,择不善而改之,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思想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学习借鉴,但需注意中国教育土壤关注本土教育资源,切不可生搬硬套,盲目崇外。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作者:嘉兴孔子学堂 祝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