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读?这与论语在当时没有标点符号断句有关。由此给后人以自己的价值取向来断句的可能性。因不使用标点符号断句,论语中原始文字记录则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十个字摆在一起,我们可以有两种主要断句结果:
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那么其中哪一种断句所得言论,符会孔子的本意? 第一种断句得出的言论,无疑体现了愚民意识。第二种断句得出的言论,正好与论语尧曰篇中: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相呼应。
而孔子究竟有没有愚民意识,论语中作了否定回答:
1、子路篇中,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此语闪耀着人民战争的思想光辉。
2、卫灵公篇中,子曰:“有教无类。”
3、尧曰篇中,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尤其是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据史料,没有一个是王室诸侯子弟,全部属“民”的范畴,还有像颜回这样的贫困学生。

由上述可知,孔子是主张教民知的,完全没有愚民意识。所以第一种断句得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言论,肯定不符合孔子本意。
如果硬要认为第一种断句得出的言论是孔子本意,那就如同说孔子是一个前言不搭后语、思想混乱的人。如此,尊孔不就很荒谬了。
而第二种断句得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言论,与孔子言行相符,无疑是正确的。
但怎样准确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意思?我以论语及史料为依据,简要作出解释。孔子支持弟子入仕,并且本人也愿意入仕辅政。孔子周游列国,就是为了推介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寻求入仕的机会。
子路篇中,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宪问篇中,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等等,都是有说服力的证明。
而“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正好提供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思路。
我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孔子给弟子入仕后定的行为准则。以现在的语言讲,即:人民认可的事,入仕弟子要使主政者顺应之;不认可的事,入仕弟子要让主政者知道。所谓“勿欺也,而犯之。”

孔子的言论,弟子在竹简上作记录,忽略了“使”的主语和宾语。就像现在学生作课堂笔记,尽量简捷,自认记录住大致意思就行。时间长了,连自己都会产生疑问一样。另外,老师讲课时,为某一论述作结论,因之前已讲明了主宾关系、而忽略主宾语的现象,也是常见的。
这样的状况,在论语中还有多例。如: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等等。
综上所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正确的断句。 “人民认可的事,入仕者要使主政者顺应之;不认可的事,入仕者要让主政者知道。”是符合孔子本意的准确解释。
通过还原孔子,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本意的论证,纠正了对孔子的误读。我想,尊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孔子为“万世师表”,就理所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