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物质主义横行的时代,学习《论语》或许是寻求精神平静和人文修养的途径。小编在初中第一次学习了《论语》,语文课本中包含《论语十则》,其中一则给我印象极其深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也向世界友人展示出中华民族的传统品格和追求和谐的文化气质。将“仁”的精神“推己及人”也不啻为一种人生目标和座右铭,熟读《论语》会净化灵魂,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西方部分学者所谓“儒教”的原因吧。

一.论孝道
(1)个人之孝
《论语》第一章就指出了孔子所论的“孝”是对家庭中的父母而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这里分谈“孝”与“悌”,“孝”主入,“悌”主出。出入何地?依昺疏:“入事父兄则当孝与弟也,出事公卿则当忠与顺也。”可知,出入指出入于自己家庭。
又如《论语·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从孔子对“出”与“入”的强调看,这里他所提倡的“孝”明显指向个体家庭,故孔颖达正义曰:“入居私门,则尽其孝悌以事父兄也。”
(2)宗族之孝
《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莦之人,何足算也?’”
本章虽然讲的是为“士”的三个层次的标准,但宗族之孝在为“士”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孔子所论为“士”之道德标准的要求是按对国家、宗族、个人的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宗族之“孝”位列其中,体现了当时的“家”、“国”特征。
二.论学习
(1)为何学习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十分注重学习。他认为,除非“生而知之者,任何人都需要学习。人不学习,不仅不能“践迹”并进而“登堂入室”,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还有可能危害社会。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认为,以君子自许的人,应有更高的追求,而不应一味的讲求生活的舒适安逸。当然,孔子并不仇视富贵,只是获取富贵的手段要正当。他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对于这段话朱熹的理解是:“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则可谓好学矣。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孔子一向主张君子要“谋道”“忧道”“乐道”“志于道”,不应以个人温饱为念;要志存高远,不计较眼前蝇头小利。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勉励其弟子要心无旁骛,潜心学习。朱熹对这一章的解释较为简明:“耕所以谋食,而未必得食;学所以谋道,而禄在其中。然其学也,忧不得乎道而已;非为忧贫之故,而欲为是以得禄也”。清代经学家刘宝楠的解释也可参考,他说:“古者四民各习其业,自非有秀异者,不升于学。春秋时,士之为学者,多不禄,故趋于异业。而习耕者众,观于樊迟以学稼、学圃为请,而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之类,虽隐于耕,皆不免谋食之意。则知当时学者以谋食为亟,以谋道之心或不专矣。夫子示人以君子当谋之道,学当得禄之理,而耕或不免馁,学则可以得禄,所以诱掖人以学,而凡为君子者,当自勉矣。”
(2)如何学习
《论语》是春秋战国之际最为直接的社会现实的反映,最具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深入研究论语,必须熟知孔子所处时代的历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栖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清人章学诚更加明了的指出:“六经皆史也”这是值得寄记取的。所以,对于本科四年历史专业的我,学习论语还是有一定基础的,把它当成史书、散文去读,更容易理解,用哲学的思维去思考才能悟出道理。
北宋哲学家程颐说:“凡看文字,必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所以要参考一些工具书。这就需要通读全书,通读的好处在于融会贯通,可以《论语》助解《论语》,内证最具说服力。
三.论做人
《论语公冶长篇》记载: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申枨是孔子的弟子,姓申,名枨,字周。从“枨也欲,焉得刚”来体会,自私欲望强烈是很难“得刚”的。这里的“欲”是指对他人有所贪求的自私欲,而不是指一般的生理欲望。常听有人说:冻死迎风站,饿死装睡着,也不去做损人利己的事。真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就是刚者了。“无欲则刚”,仁者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从来就没有剥削别人或投机谋利的心理,所以会显得刚强。
《论语泰伯篇》记载: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应该为仁的社会理想而奋斗终身。曾子此说,深得夫子之旨。志士仁人既然有实现仁的远大理想和坚强意志,必然会表现出“弘毅”的形象来。“毅”就是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的“毅力”,如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坚定果敢而勇往直前的形象等都可以说是“毅”这种仁者必具气质的外在表现。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则无“毅”;“毅”体现着“勇”的品格。仁者之勇来自对仁的理想的热烈追求。《论语宪问篇》记载: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爱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孔子曾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里仁》)仁者是充满了奋斗的勇气和力量的,此即“毅”得以外现的内在品格方面的依据。果敢也是“毅”的表现。对是非善恶的果敢处理能力,虽有智的因素,而更在于有魄力。魄力是由感情来发动的,一个人只要“志于仁”,也就自然会具有实现仁的魄力,表现出刚毅的品质。也可以说:仁者必有毅,毅者不必有仁。此所以孔子说说毅者有“近仁”的方面。
《论语子罕篇》记载: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木”形容人格形象比喻性较强。现代人也常用某种树木来比喻某种人的品格,如白杨、松柏之喻等。古人用“木”比喻人品,一般的解释是“木强”的意思。如:“勃为人木强敦厚”(《汉书·周勃传》);“周昌,木强人也”(《汉书·张周传》);“尹齐,木强少文”(《汉书·酷吏传》)等。“木强”,即质朴、坚强的意思。孔子用“木”来形容仁者所具有的品格,应当不仅仅是“木强”的意思,还应包括“木”的其他一些形象喻义。木”的形象喻义较为广阔,如根基坚定难移,树干坚挺不拔,树顶蓬松如华盖等。孔子说:“仁者安仁”(《里仁》);“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雍也》);“仁者不忧”(《子罕》),等等,这些品格形象都可以用“木”来形容。仁者追求与人同乐,顺乎自然性情,心地坦然而长乐,无忧而长寿等,可如华盖之丰茂,如松柏之坚挺永青,如其根基之安定,木质之朴实。 周勃、周昌等人皆具有“木”的形象特征,然却未必仁。此所以孔子说“木”有“近仁”的方面。
《论语颜渊篇》记载: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忍)。”曰:“其言也(言忍),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言忍)乎?”“(言忍)”,是指说话欲吐又止的那种话难说出口的样子。仁者说话为什么是那个样子呢?孔子说“为之难”。是指说容易做起来难。仁者“爱人”,对别人感情真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果说出话来,在行动上不能兑现,未免有欺人之嫌;仁者是具有高度理智的人,说话讲究分寸,亦须斟酌字句。这样一来,便常常表现出话难说出口的样子。相反,正如老师所说的那样,现在的一些高官说话夸夸其谈,是却极其不负责任的乱说,满口空话、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