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史上是一个尊师重教的民族,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教与学的典范,关于此问题的讨论更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不乏真知卓见,很值得我们这些后来者学习和借鉴。在当今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交融日趋激烈、国人对于自身文化需求以及对子女教育意识空前高涨的大时代、大背景之下,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更有必要回望一下古代先贤的经典著述,以期上能“为往圣继绝学”,下能造福与当代国人,助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谈到中国古代教与学的典范,那就莫过于孔老夫子与其众多弟子们了。《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华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现就《论语》中有关为学的相关部分,简要论述如下,力求做到“述而不作”,原汁原味地反映孔子思想的精神实质。
一、 为学的效用问题
谈论为学的效用问题,也不得不涉及到为什么学的问题,因此,估且先谈论为什么学的问题。
孔夫子对为学读书的必要性问题是毋庸置疑的,从其与弟子子路的对话中就可见一斑。
《论语·先进》第25章,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由上可见,不难看出对于为何要读书的问题,孔夫子连解释懒的解释。后来,估计是问的人多了,孔夫子认为还是有必要对那些不明此理的人讲些道理,从而以正视听,故而就有一些为学有何效用的论述。
1、 辅仁,求道的途径
《论语·子张》第6章,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颜渊》第23章,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子张》第7章,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由上可见,孔夫子及其门人们认为,读书为学是帮助人们求得人生大道、实现仁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避免顽固不化
《论语·学而》第8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文行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由上可见,孔夫子认为,通过学习有助于丰富人们的头脑,开阔眼界,开化人们的心智,故而再遇事时就不会顽固不化了。
3、避免偏离基本价值观
《论语·雍也》第27章,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由上可见,孔夫子认为通过学习,多识前言往行,有助于了解和认同当世的风俗习惯,基本的价值观,从而不易做出离经叛道的事情来。
4、求仕的途径
《论语·卫灵公》第32章,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由上可见,孔夫子认为,通过学习可以提升自已进而实现入仕享受俸禄。
5、避免“六蔽”
《论语·阳货》第8章,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由上可见,孔夫子认为,通过学习可以避免在求道的路上,不同人容易犯的愚蠢、放荡不羁、守小信而败坏事情、刻薄伤人、导致混乱、狂妄自大六类蔽症。
6、学会生活
《论语·阳货》第9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由上可见,孔夫子认为,通过学习(《诗经》),可以使人们学会如何更加优雅得体的抒发自已的喜怒哀乐,从而能更好的适应群体生活,外能事君王,内能事父母,并能了解亲近于大自然,真正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论语》中对读书为学的好处已经说的太精微和透彻了,足以鼓起读书人的求学欲望。
二、 为学的科目问题
通过《论语》中对读书为学的各种效用的论述,鼓起读书人的求学欲望之后,下面摆在学者面前的就是,应学习什么科目呢?孔夫子在此也给了我们满意的答案。
1、中庸、致远之学
《论语·为政》第16章,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论语·述而》第7章,“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子张》第4章,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了。”
由上可见,孔夫子认为,在为学上要尽力避免那些极端的、怪诞的、强力的、混乱的、鬼神等之类非常人能见、能学、能实践的奇谈怪论、天方夜谭之学说,力求大众中庸之学;另外,在为学上,要尽量学习那些能使人致远的大道之学,不可太拘泥于蝇头小利之学。
2、诗、书、礼、乐
《论语·述而》第25章,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泰伯》第8章,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季氏》第13章,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阳货》第9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第10章,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由上可见,孔夫子认为,《诗经》、礼、乐是必修的科目,其中尤其是诗与礼更是多次的强调。
综上所述,《论语》中对读书为学的科目问题,讲的非常明确,那就是《诗》、书、礼、乐。另外,还谆谆教诲学子们要学习中庸、致远之学。
三、 为学的态度问题
学习终归是要用心、用脑去学,为了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则必须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从而充分调动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这也是 “必先利其器”的先觉之大事。《论语》中关于为学的态度问题说的更是详备。
1、为学至上
《论语·里仁》第8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学而》第14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里仁》第9章,子曰:“士志于道,而耻于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泰伯》第12章,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由上可见,孔夫子已把为学求道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比生命还重要的地步,可见其为学之志甚笃,如此之人怎么还会为了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这些琐事而劳心费神呢?若每位求学之人都能有此心此志,求学无有不成功者。
2、诚恳、谦虚之心
《论语·为政》第17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泰伯》第5章,曾子曰:“以不能问于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论语·卫灵公》第2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由上可见,孔夫子认为,在为学上一定要有诚恳之心,不要自欺欺人、不懂装懂,一定要达到真学真会;并且要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不要稍有所得便沾沾自喜、妄自尊大。
3、以学为乐
《论语·雍也》第20章,子曰:“知之者不好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由上可见,孔夫子认为,在为学上,我们要立下以学为乐、以学为人生最大快乐事的心态。
4、只争朝夕
《论语·泰伯》第17章,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子罕》第23章,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由上可见,孔夫子认为,在为学上时刻要有紧迫感,要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发奋学习,切莫形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憾事。
5、为已而学
《论语·宪问》第24章,子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为者为人。”
由上可见,孔夫子认为,在为学上要以为已修身、成德为目的;不可图虚名,自欺欺人,把学问作为与人的谈资,装饰脸面之目的。
四、 为学的方法
为学除了先要有一个好的思想态度之外,还要有一套好的学习方法,在《论语》中也提到了许多好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1、勤学善思
《论语·为政》第15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卫灵公》第31章,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由上可见,孔夫子认为,在为学上要学在先、思继之、再而学的学思并重、勤学善学、循环往复,不可偏执一端,从面最终求得真知、正念。否则,遇事将会有迷惘无知,不可一是,应机不可断,甚至造成危机的险象发生。
2、勤复习
《论语·学而》第1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愠,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第4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为政》第11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由上可见,孔夫子认为,在为学上要勤加复习(实习),通过不断的复习与实践来巩固故有的知识,进而得到对故有知识的升华,产生出新的认识和理解。
3、不耻下问
《论语·八佾》第15章,子入太庙,每事问。
《论语·公冶长》第15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泰伯》第5章,曾子曰:“以不能问于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4、他山之石
《论语·述而》第22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第32章,子与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论语·子张》第22章,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由上可见,孔夫子认为,在为学上一定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好的方法和经验,采众家之长,补一已之短。
5、举一反三
《论语·公冶长》第9章,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述而》第8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由上可见,孔夫子在为学上非常重视举一反三的能力,为学者要善于开动脑筋,由已知的知识尽可能多的去探索未知的内容,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6、综合贯统
《论语·卫灵公》第3章,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由上可见,孔夫子认为,在为学上要善于将繁杂的知识进行经分纶合,找出其中可以贯统整体的核心内容,从而使各部分围绕此中心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
五、为学的检验标准
1、得道成仁
《论语·颜渊》第23章,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子张》第7章,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由上可见,孔夫子的门人承师所授均认为求学成功与否的最高检验标准是得道成仁,这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p#副标题#e#2、学以致用
《论语·子路》第5章,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由上可见,孔夫子认为,为学并不是求泛泛之学、空洞之学,还要满足世俗社会的实用要求,学以致用,造福与社会。
综上所述,《论语》中对为学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上,既要求满足得道成仁的最高要求,又要满足服务于现实社会的世俗需求。
六、师道需遵循的原则
1、因材施教
《论语·雍也》第21章,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由上可见,孔夫子认为,在教学上要求师者要能够准确的辩别学生的天生资质,从而根据资质的不同,确定对每个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使学与教达到最优的效果。通过因材施教,从而避免出现资质高能者的潜力得到抑制不能发挥出来,又能避免资质低下者出现学不懂,最终造成迷惘无知情况的出现。
2、重视身教
《论语·阳货》第17章,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由上可见,孔夫子认为,在教学上并不是说对学生讲的越多,说的越多,就是越好的教学方法;作为师者应当更多的是用自身的实际行为去感召学生,率先垂范,使学生在这耳濡目染中获得启发,最终来完自已的求学之路及人生实践。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论语·述而》第8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由上可见,孔夫子认为,在教学上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自主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在学生达到“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状态之时,师者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释疑解惑。
4、包容之心
《论语·卫灵公》第15章,子曰:“有教无类。”
由上可见,孔夫子认为,在教学上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对不同类型、不同资质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包容之心,只要一心向学都可纳入被教的范围。
5、极大的耐心
《论语·卫灵公》第2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由上可见,孔夫子认为,在教学上师者面对学生的一而三、再而三的不得其解寻求解惑之时,要保持极大的耐心、顽强的韧性、持之以恒的精神。
七、其他观点
1、仕与学的辩证关系
《论语·子张》第13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由上可见,子夏深刻论述了仕与学的辩证关系:已经为仕者,在工作之余要不断学习,通过学习获得新知,从而反过来指导工作;为学尚未入仕者,在学习小有所成之时积极入仕,力求将自已所学用于实践,回报社会,从而形成仕与学,学与仕的不断循环往复。
2、学与修身的关系
《论语·学而》第6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由上可见,孔夫子认为,在求学与修身上,修身是优先于求学的。只有在修身达到一定境界,确保不但能够较好地融入家庭也可较好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中一合格成员后,方可去求学。此也印证了,当下社会的乱象所在:当下社会拥有大量高学历、高智商但低素质、低德性的人,从而学来的知识用到了人类及社会的反面,使科技的进步成了助纣为虐的帮凶。
3、为学的差异问题
《论语·季氏》第9章,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由上可见,孔夫子认为,在为学上,一方面要承认人与人之间天生是有差异的;另一方面要知道每个人在遇到困难时,要知道应去通过学习来解决现实的问题;第三方面就是如果一个人在遇到困难之后还不知求学自助的话,那这个人也就不值得再讲了。
八、为学的榜样
人生中,无论你从事何种行当,其行当中必有你当学习的榜样,此榜样也必将给你带来无穷的动力,使你不断地向前奔跑。在为学上,孔夫子毋庸置疑是我们为学者的榜样;另外,在《论语》中,孔夫子还不只一次的提及颜回为好学者,并且也是孔夫子唯一提到的一位好学者。
1、孔夫子
《论语·学而》第4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论语·八佾》第15章,子入太庙,每事问。
2、颜回
《论语·公冶长》第9章,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雍也》第3章,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先进》第7章,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论语·子罕》第20章,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由上可见,孔夫子认为,在为学上颜回是其唯一满意的学生,也是其他弟子学习的榜样。